2020年高考历史新课标第一轮总复习练习:10-2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赋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
此规定() A.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赋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可知,苏维埃政府的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苏联农产品的商品化,A 项正确。
答案:A
2.(2019·百校联盟高三8月摸底考试)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这表明当时苏俄()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解析: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A项错误;电影院数量的增加表明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B项正确;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C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革是从赫鲁晓夫开始,D项错误。
答案:B
3.(2018·河南濮阳二模)下图为苏联经济阶段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
图片说明苏联()
A.新经济政策推动了工业化实现
B.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
C.经济发展与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经济体制改革减缓了经济增长速度
解析:根据题目中柱形图的变化得出:从20年代到30年代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上升,从30年代到5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30年代经济增长是因为新经济政策,30—50年代经济下降是因为“斯大林模式”,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不全面,错误。
答案:C
4.(2019·广东百校联考)下面是1937年苏联国民经济的情况统计图。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经济体制僵化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D.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
解析:由材料1937年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时为“斯大林模式”形成初期,A项错误;由材料全民所有制、国营工业所占比重可知苏联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B项正确;1937年新经济政策已被“斯大林模式”所取代,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苏联所有制的比例而非重工业与农业的矛盾,D项错误。
答案:B
5.(2018·湖北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的寓意是()
A.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
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
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
D.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
解析:据漫画内容西方对1928年苏联提出的五年计划嘲笑而1933年在苏联成就面前低下头可知,苏联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体现了国家干预的优越性,A项正确。
答案:A
6.(2018·江西赣州5、6月适应性考试)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数据对比,由此可知()
播种机收割机牲畜
集体农庄 2.2台/100俄亩 2.07台/俄亩13.8头/俄亩
个体小农0.3台/100俄亩0.6台/俄亩17头/俄亩
A.
B.农业机械化基本完成
C.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
D.集体农庄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解析:材料反映了1927年前后,集体农庄的机械化增强,说明集体农庄得到了发展,为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
答案:A
7.(2018·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九)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
据此可知苏联()
A.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B.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D.实行粮食税并加大进口
解析:题干中“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即1928年后,面对粮食减产,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以解决粮食供应困难问题,C项正确。
答案:C
8.(2019·江苏海门一模)赫鲁晓夫继承了一份可怕的遗产。
“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
”为此,他的
农业改革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B.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收购制替代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D.建立家庭农场,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
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A项错误;组织个体农民,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做法,B项错误;收购制替代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C项正确;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D项错误。
答案:C
9.(2018·重庆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A项正确。
答案:A
10.(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下表为苏联1965—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表。
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
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
C.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
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给了农民和集体农庄一定自主权,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提高,B项正确。
答案:B
11.(2019·河北张家口高三8月摸底调研)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
这导致了苏联()
A.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解析:据材料“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经济畸形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C项正确。
答案:C
12.(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
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解析: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是单一的公有制,B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而非提高公有制,D 项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4分,第14题16分,共40分)
13.(2018·云南昆明三模)(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
”《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
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
1932年,有2 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
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
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 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
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
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 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
(12分)
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
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
(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
美:成立专门机构,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
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
14.(2017·北京朝阳检测)(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俄罗斯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手段。
19世纪的俄罗斯工业化与西欧有很明显的不同,其发展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驱动力的来源不是源于企业而是政府。
进入20世纪,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为保卫政权抵御敌人进行了快速的国有化进程。
1921年,列宁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经济手段相反的政策。
随后,斯大林及联共党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苏联资源与劳动力的最大限度的集中。
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边缘蹒跚行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人们怀着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的变化。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以“国家与工业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
(16分)
答案:解读: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激进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规定大企业国有,其他企业多种方式经营,工业生产好转;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
俄罗斯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短期成效显著,也存在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