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观止第一篇文章是啥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

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

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

佗(tā)【通.他】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通毋】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 ì)。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

’其是之谓乎?”注释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指郑庄公。

郑属伯爵,所以称郑伯。

郑,春秋时国名,姬姓,在现在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克,战胜。

段,郑庄公之弟。

鄢(yān),郑地名,在现在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②〔初〕当初。

《左传》追述以前的事情常用这个词,这里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

③〔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④〔娶于申〕从申国娶妻。

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

后为楚所灭。

⑤〔曰武姜〕叫武姜。

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⑥〔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

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

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

共,春秋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

叔,排行在末的兄弟。

⑦〔寤生〕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

寤,通“啎”,逆,倒着。

⑧〔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

遂,连词,因而。

⑨〔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

亟,屡次。

于,介词,向。

⑩〔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

弗,不。

⑾〔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

及,介词,到。

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⑿〔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⒀〔岩邑〕险要的城镇。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⒁〔虢(guó)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

虢,指东虢,古国名,为郑国所灭。

焉,相当于“于是”“于此”。

⒂〔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

佗,同“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⒃〔京〕地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⒄(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

⒅〔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

⒆〔都城〕都邑的城墙。

⒇〔雉(zhì)〕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1〔国〕国家。

22〔制〕制度。

2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城的三分之一。

参,同“三”(因繁体作“叁”)。

国,国都。

24〔不度〕不合制度。

25〔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26〔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续原文焉辟害①?”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②!不如早为之所③,无使滋蔓④。

蔓,难图⑤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⑥,
子⑦姑⑧待之!”既而⑨大叔命西鄙⑩北鄙贰于己⑾。

公子吕⑿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⒀?欲与大叔⒁,臣请事之⒂;若⒃弗与,则请除之⒄,无生民心⒅。

”公曰“无庸⒆,将自及⒇。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21,至于廪延22 。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23。

”公曰“不义不昵24 ,厚将崩25。

”大叔完聚26,缮甲兵27,具卒乘28,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29。

公闻其期30,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31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32,公伐诸33鄢。

五月辛丑34 ,大叔出奔共35。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
《古文观止》概要是什么?
《古文观止》全书一共有12卷,收入上起周代下讫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论说抒情,写景状物,众体兼备。

书中西汉以前的文章以左丘明的《左传》为突出点,选录34篇,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以上;《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的文章选录有36篇,两者汇总计70篇,占《古文观止》全书的三分之一。

编者有意强化对汉代以前文章的份量,是为了使读者更清晰、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中国古代散文的源本,以便打好根基。

对两汉的文章,编者比较重视司马迁的《史记》,汉文31篇,《史记》有14篇。

唐代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为主,分别选人24篇和11篇;宋文以欧阳修、苏轼为侧重点,分别选人13篇和12篇。

秦文仅选李斯一篇,六朝文章选6篇,兀代一篇未选,明代选人18篇。

编者在文章的选择上轻重得宜,取舍有据,集中反映汉文及唐宋八大家文,有轻有重,便于阅读。

十篇《古文观止》里短一点的文言文
1、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1),齐师伐我(2)。

公将战(3)。

曹刿请见(4)。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5)?”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6)?”公曰“衣食所安(7),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

”对曰“小惠未徧(10),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

”对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13)。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15)。

公将鼓之(16),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17)。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18),登轼而望之(19),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

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曹刿回答说“这是小信用,还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被打得大败。

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

”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战车辗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

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赏析本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2、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

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15)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8)。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

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

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藏在盟府中。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祐我。

”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祐他。

’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
《古文观止》是什么意思?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

这本书选材十分广泛,兼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艺术风格。

“观止”二字最早出自《左传》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箭》,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不必看了。

后来人们便用“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古文观止》的意思是指这部书所选辑的古代文章都是最好的,其他文章都超不过这些文章水平。

古文观止写什么
做好注释;第三步初略的看文章翻译一遍(只能一遍)再次按顺序读文章,但不需要连贯,但要用红笔做上记号;第五步上面就做到了看懂古文,现在只需要对照“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面关于文言文句式的知识点找出你读的这篇文章中的相关句式就行了……看似步骤多,其实并不难,也不复杂,关键是最后一步第一步,要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出不懂的字词,要靠你平时积累了。

只是一个建议初略地朗读(读出声)文章两遍,遇到不会的字词先跳过不读;第四步“古文观止”的意思是“古代的文章读完了这本书就可以停止读了,所以《古文观止》所选的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篇目,建议认真细读。

除《古文观止》(建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或者“中华书局”等出古文比较好的出版社,也可以买一本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可以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一本“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书店有,几块钱,平时多翻翻,也可背一背上面关于文言文句式的知识点以便对号入座)。

下面给你关于我大学里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所用的方法;第二步回到原文,自己遍读边翻译,这时不要看书上的翻译
《古文观止》书名是什么意思?
清代人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了一本古文选读本,定名为《古文观止》。

为什么定名为《古文观止》呢?“观止”二字出于《左传》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箾》,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就不要再听再看了。

后人以“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古文观止》收文上起东周,下至明末,共选辑文章222篇;选材广泛,能照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多方面的艺术风格。

所以,作者认为,他所选辑的文章是最好的,其他文章超不出这些文章的水平。

《古文观止》中的史记部分是什么
《古文观止·卷五》——汉文篇次篇目出处/作者一五帝本纪赞《史记》二项羽本纪赞《史记》三秦楚之际月表《史记》四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五孔子世家赞《史记》六外戚世家序《史记》七伯夷列传《史记》八管晏列传《史记》九屈原列传《史记》十酷吏列传序《史记》十一游侠列传序《史
记》十二滑稽列传《史记》十三货殖列传序《史记》十四太史公自序《史记》以上就是古文观止的史记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