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画探析古代文人的生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人画探析古代文人的生活

作者:陈云凤

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6期

摘要:文章从文人画入手,分析与文人画相关的作者、诗人、诗词、社会思想,从中分析古代文人的生活、思想、社交、礼仪、经济以及社会合作关系。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精神;文人社交;社会生活

一、文人画的精神

(一)文人画的情趣

如陈师曾所说:“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古人讲究“形而上”和“形而下”,现在可以查到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即“形而上者谓之道”和“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国,各种艺术向文学发展,这跟文人阶层力量的扩张有关。文人看不起画工。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官至宰相,技艺高超,画作栩栩如生,却不准后代学画。为了记录太宗的乐事,他被呼来唤去,身不由己。他告诫后代这种高超的绘画技术千万不能学习,因为一旦专业,就不通达,也就是“君子不器”。可见,讲求技术的绘画并不符合文人画的情趣。

宋代欧阳修、苏轼是文人画的提倡者。说到论画不以形似为重,东坡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里指儿童年代的知识水平有限,见识局限,看画只能看到形似与否,并不能理解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完全刻画物象,就没有“神似”这一说法了。

苏轼比较了吴道子与王维的画,推崇王维,他认为,吴生虽绝妙,却也只能谈其画功。也就是吴道子虽然技艺绝妙,但只是“高级技工”,而王维得之于象外,其画才是神逸之品,也就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所说的重视诗人才情而轻视技艺形似的理念,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人画的意象

通常,“文人画”以水墨为媒介,将诗、书、画融于一体,多取材于山水、花鸟,如四君子梅兰竹菊,作为向往精神自由的意象,以此抒发“性灵”,间亦寓有对生活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尚品行,求才情,脱略形似,气韵生动,看重才思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三)文人作画的精神追求层次

流传至今的画家大部分是靠崇拜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多是士大夫阶层精英当中有才华和天赋的业余画家。王维作为南宗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官至尚书右丞,得美誉“诗佛”,业余作画,以山水论为理论结晶,人们能够通过他的山水画追求理想,达到一种理想寄托的目的。但凡创作动机不是出于個性表达,其画作就成了市井气、俗气的低层次画作。这种个性的表达实质上是一种感知追求,时人的文化自信来自一种优越感的追求:收藏士绅阶层和文人学士有联系的艺术品。

二、文人精神

(一)文人的风骨

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的王维,他与后世的苏轼、文征明、倪瓒、赵孟■、郑板桥等人的作品既有文人画的精髓,又能体现文人风骨,不断推动文人画向前发展。

宋朝是一个文人风骨养成的时代,重文轻武,不杀士大夫,大夫可非官但享有俸禄,三百年里产生了大量文人,是文人最好的时代,这样的优待与闲适使他们懂得生活。宋朝的文人除了是读书的学者之外,生活很悠闲,有独特的生活品味。世所公认,宋代文人不仅擅长诗词歌赋,文采斐然,而且精通绘画、书法。宋朝文人辈出,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等。这些文人心里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他们不是完全淡泊名利,而是知道自己的生命中有比财权更高的价值所在——理想。像欧阳修、苏东坡,这些人都可以进退自如,他们有个人的风骨。宋朝养成了文人的风骨,文人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读书,并非完全是为了政治而活。

(二)文人的情感

文人画公认自王维开端。此说是源于苏东坡对其诗画的评价,即“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文人作画最容易达到画中极品的境界“逸”,这是由文人的性格决定的。逸者,安乐闲适也,逃逸也,放任也。文人这样的心态和个性,使他们从技法的束缚里挣脱出来,不受陈规陋俗的约束。文人临池捉笔,得意涂抹,忘我忘法,非尽情尽性决不罢休。此时的技法在画家眼里都是不值一提的区区小技。逸士,“洒脱玩家”矣。何谓“洒脱玩家”?平淡天真、感情真实者便是。

(三)理想的寄托

文人并不是在逃避生活,因为他们热爱生活。但是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爱,因此他们不得不逃避政治。

陈师曾如是说:“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专在画里面考究艺术上的工夫。”意思是画作中若是带有文人的才思,能使人产生无穷遐想,这作画的人大概率是

个文人。文人画中,无论是绘画手段、视觉走向、感情升华,都是文人通过画面获得的精神自由。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其权力介于贵族和平民之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出身卑微,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为人处世需得谨小慎微,荣华富贵朝不保夕是常有的事。即使如此,这个群体依然是精英阶层的中流砥柱,他们一是具有以“天下之忧为忧,以天下之乐为乐”的儒家理想主义精神,二是具有不堕于流俗的出世主义精神。他们具有不屈不挠的精英意识,但却遭遇各种不同的不幸,于是他们将理想寄托于艺术,造就艺术辉煌。比如陶渊明辞官归田,不堕于流俗,出世隐居。从彭泽县离任后,陶渊明回归自然,《归去来兮辞》中表达了他乐于耕种,早就想归家的想法,他安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生活。于是,先仕后隐的陶渊明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产生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大彻大悟,归园田居,在诗与酒中返璞归真。隐士思想就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

三、社会生活

(一)社会思想

上段谈到的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思考方式,究其产生原因,是心灵在世俗世界受到束缚之后,通过艺术去获得解脱的一种方式。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有儒家的“温、良、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刚强”,佛家的“忍”,就是刚柔并蓄,阳刚与阴柔在含蓄之中复归于和谐自然的状态。

(二)文人经济

在古代,文人畫成为社交手段,商人富有但地位较低,士人的地位略高但是大多贫困,于是有了士人与商人之间的生意,有人情买卖、礼尚往来等。商人与名人名士交往,与达官显贵交流,是商人提升社会地位的社交手段之一。正如当下人们追求奢侈品、追求精致,也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方式。人们需要一些文化产品来装点自己,显示自己的身份。在古代,特别是在宴会上所需的雅谈,捧古贬今,需要特定主题的图画,诸如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画作,它们常被理解为宴会上某人的品格,超脱于商贾利益的藩篱,使得艺术鉴赏执着于前派正统大师风格,并且需要辨别名士作者的真伪。这两个阶层对艺术品的追求都是为了彰显地位。而后社会对艺术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也就出现了代笔现象。此时,人们收藏艺术品需要专人指导,代理人随之出现。这种代理可以采用委托书信或者口头方式,代理人成为交易中间商。

有了这些交易模式,文人画成为人情往来的手段,根据画家身份地位,礼物、交情、钱财都是常见的人情往来形式。18世纪扬州的文人文化和高雅业余文化的价值观都被商业化,艺术品更多是作为礼物、收藏品出售,梅兰竹菊不再单纯代表着高雅品格和旷达超脱的情怀,而是成为祝寿、宴请的礼物。

(三)人情社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