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上册期中初三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南校上册期中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加快反应速率B.二氧化锰在任何化学反应中都是催化剂C.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D.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5.豆腐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营养丰富,能为人体提供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C6H13NO2),关于亮氨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亮氨酸是氧化物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7.3%
C.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
D.亮氨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3:1:2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B.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
C.10mL酒精与1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mL
D.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7.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8.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 B.B C.C D.D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 .用石块修筑长城
10.某纯净物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纯净物中含有C 、H 元素,不含O 元素 B .该反应中2O 和2CO 的质量比为14:11 C .该反应中2O 和2H O 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 .该纯净物中C 、H 原子的个数比为1:4
11.下列对几种有机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烷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B .乙醇(
C 2H 6O )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6:1 C .尿素[CO (NH 2)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g
D .葡萄糖(C 6H 12O 6)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 12.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
A .
B .
C .
D .
13.下列微观模拟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
B .
C .
D .
14.根据下图的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镁离子(Mg 2+)核内有12个质子
B .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
15.下列对化学用语中“2”所表示意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Ca2+中的“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H2中的“2”表示两个氢离子
C.2Mg 中的“2”表示两个镁元素
D.2NH3 中的“2”表示 2 个氨分子
16.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X Y Z W
反应前质量/g103900
反应后质量/g 3.23待测 3.2
A.W可能是单质
B.Y可能是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D.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86.4g
1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是运动的 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间有间隙
18.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9.对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属于同一种元素B.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C.①得到电子可形成③D.②③表示不同种离子
20.在下列四种含有氯元素的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低的是()
A.Cl2 B.NaCl C.HClO D.KClO3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测定室温下氧气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组装实验装置。
②_____。
③把适量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称量试管与高锰酸钾粉末的质量为 m g。
④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
⑤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
⑥测量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⑦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 n g。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 a 仪器名称_____。
(2)实验步骤的第②步是_____。
(3)写出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选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需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_____。
(5)该方法能测量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是依据氧气_____的性质。
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 V L,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则室温下氧气密度的计算式为_____。
(6)假定其他操作均正确,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会导致实验结果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2.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
以下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三个实验,请分别回答问题
(1)通过实验1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
烧杯中放有热水,a、b、c处分别放有药品,实验中只有a处的白磷燃烧。
a与c对比;a与b对比,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与
___________接触和__________。
(2)通过实验2可以测定________。
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__________的现象时,可达到该实验目的。
(3)通过实验3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
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上述三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①~⑥序号) ①实验1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②实验2中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③实验2若未达到实验目的,可能是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 ④实验3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⑤实验3中的气球作用是收集产生的气体
⑥实验3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23.乙醇(25C H OH )完全燃烧时生成2CO 和2H O 。
如果氧气不充足,乙醇燃烧可能还有生成CO 。
现用以下装置进行实验,验证乙醇燃烧产物中是否有CO 、2CO 和2H O 。
请回答下列问题:
I.能验证产物中有H 2O 的装置是_____(填装置编号,以下相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II.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B 中石灰水变浑浊,B 装置的作用是_____,B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III.能验证产物中有CO 的现象是_____或_____;E 装置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F 装置不足之处为_____。
IV.若乙醇燃烧时生成11.6g 2CO 和CO 混合物,其中碳元素的百分含量为31.03%,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物质的量为_____mol 。
24.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 2O 、Na +、OH -,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 2O ; 猜想②:可能是Na +; 猜想③:可能是OH -。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 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滴~2滴
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
色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
溶液变红色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滴~
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
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为了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氧气,并进行有关碳及氧化物的实验。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
装置,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加入药品,并已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碳。
(1)将表格空白处该填写的内容,在答题卷上,按标号顺序对应填写: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分析
I:点燃A处酒精灯,缓缓
通入混合气体。
A中铜粉变_______,B、C、D无
明显现象,E中石灰水变浑浊。
A玻璃管中铜粉的作用是
除去CO2中的氧气。
II:点燃B处酒精喷灯,加
热一段时间。
木炭粉___________,E中澄清石
灰水变浑浊,F中有液体流入。
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
III:点燃C处酒精灯。
C处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E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中有液
流入。
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
IV:停止通入混合气体,用
弹簧夹夹紧进气口,熄灭
A、B、C三处火焰。
D中的现象_______
D的作用是防止玻璃管
_______
(2)有同学认为该装置需要添加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6.用下列微型实验进行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相关性质研究。
(1)同时挤压滴管B和C,控制相同液体量于球形容器中。
①写出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有关上述对比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写字母)
a.MnO2加快反应速率
b.半分钟内球形Ⅲ中产生气体一样多
c.反应过程中球形I比球形Ⅲ内反应剧烈
d.MnO2一定分解产生气体
(2)微热燃烧器,蜡烛b、c燃烧,蜡烛a不燃烧。
关于燃烧器中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_____(填写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说明红磷与白磷是同素异形体
d.可以比较白磷、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3)挤压滴管A,将足量稀盐酸滴于球形I中,一段时间后,蜡烛c熄灭,然后蜡烛b也熄灭了,其原因是_____。
(4)蜡烛熄灭后,将玻璃尖嘴管对着凃有澄淸石灰水的小烧杯内,烧杯内壁变模糊,此反应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证明蜡烛一定含有碳元素。
(5)充分燃烧相同质量的碳和磷,消耗氧气多的是_____。
27.归纳与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常用的化学学习方法。
(1)写出装置中编号仪器的名称:a_____,b_____。
(2)我们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O2、CO2两种气体的反应原理、制取与收集方法。
请你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反应的共同点_____(填序号)
①要加热②使用催化剂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④原料为纯净物⑤只生成一种气体
(3)关闭B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一段时间,如图所示,则B装置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观察图C
装置,该反应处于_____(填“进行”或“停止”)中。
(4)若用B、F组合成装置来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在制取过程中发现反应过于剧烈,可将装置做哪些改动?_____。
(5)若用如图G装置进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若瓶中装满水,收集氢气,气体应从_____(选填“a”或“b”)端导入。
(6)用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用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代替B装置的优点是_____;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7)拓展与延伸:实验室如何制取氮气呢?请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
①重铬酸铵为桔黄色粉末,加热至180℃时可分解得到氮气;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但在高温或点燃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反应,如:镁能够在氮气中燃烧。
利用如图仪器和重铬酸铵在实验室制取少量氮气,其发生装置应选择的仪器有_____(填序号),还必须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
若用上述装置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28.某农村中学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开展实验活动时,用山泉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结果配制几次所得的溶液都出现浑浊的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底部还出现白色沉淀物。
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此奇异的现象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用山泉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出现浑浊,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I、氢氧化钠样品不纯,含不溶性杂质;
II、氢氧化钠与溶解在山泉水中的某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1)小明通过实验很快就排除了猜想I,他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本地山泉水是硬水,含较多的碳酸氢钙。
碳酸氢钙[Ca(HCO3)2]受热会分解,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都有碳酸钙生成。
(2)小红取来少量的山泉水于烧杯中,往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观察到
____________的现象,确认所取的山泉水是硬水。
(3)小明和小红对所得的沉淀物中含有的碳酸钙进行实验:
_______________
(4)该山泉水经过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就可用于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二氧化锰可以做催化剂,同时生成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气判断图中a:氯酸钾,b:高锰酸钾,c:氯化钾;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产生氧气;起催化作用物质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随着加热反应进行其质量先增大,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质量保持不变。
故选C。
2.B
解析: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
故选B。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A、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也可减慢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不能做所有反应的催化剂,其它物质也可以作催化剂,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生成物的质量无影响,使用催化剂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掌握催化剂的特征(“一变二不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
据图可知,甲是生成物,丁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
即该反应是丁=丙+甲。
【详解】
A.丁发生分解反应,故丁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8:16=1:2,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正确。
故选C。
【点睛】
考查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而亮氨酸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错误;
B、亮氨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2611314162
⨯
⨯+⨯++⨯
×100%≈55%;错误;
C、一个亮氨酸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3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一个亮氨酸分子由22个原子构成,正确;
D、亮氨酸中各元素质量比C:H:N:O为:(12×6):(1×13):14:(16×2)=72:13:14:32;错误。
故选C。
解析:B
【解析】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错误;
B.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有一个爆炸极限,在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明火,或温度达到着火点会发生爆炸,故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前,先检验其纯度,正确;
C. 分子之间有间隔,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一部分酒精分子占据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占据了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故溶液的体积小于20.0mL,错误;
D. 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从水中取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错误。
故选B。
7.A
解析:A
【解析】
【分析】
根据质子数判断元素及类别。
根据最外层电子数是8(氦是2),属于稳定结构进行;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易得到电子;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进行解答;
【详解】
A、④是11号是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B、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个,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阴离子,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④和②的质子数相同,所以④和②是同种元素。
图中共有三中元素,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②属于稳定结构,④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化学性质不相似,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并应用知识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故符合题意;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9.C
解析:C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氢元素一定来源于有机物,碳元素的质量为2.4g,氢元素的质量为0.6g,所以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是正确的叙述;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3g=11.2g;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是正确的叙述;
C.有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可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
(11.2g/32):(5.4g/18)=7:6,是正确的叙述;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2.4g/12):(0.6g/1)=1:3,故是错误的叙述,故选D。
1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详解】
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每个甲烷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错误;
B、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错误;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错误;
D、葡萄糖(C6H12O6)中碳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26
100%40.0%
126121166
⨯
⨯=
⨯+⨯+⨯
,正确。
故选D。
12.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知,A.B.C.均正确。
D.应左物右码,故D错误。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是由两种单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是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故错误。
C、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
D、每个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是由几种分子构成的,如果由多种分子构成就属于混合物。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14.A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和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及题中信息知,A.镁离子(Mg2+)核内有12个质子。
故A正确。
B.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
故B错误。
C.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
故C错误。
D.镁离子(Mg2+)与氯离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D错误。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及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知识。
15.D
解析:D
【解析】
A、Ca2+中的“2”表示一个钙离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错误;
B、H2中的“2”表示一个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错误;
C、2Mg中的“2”表示两个镁原子,错误;
D、2NH3中的“2”表示2个氨分子,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16.D
解析: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差量是参加反应的质量或生成的质量。
X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10g-3.2g=6.8g;Y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W的质量增多,W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3.2g;6.8g>3.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Z是生成物,生成的质量是6.8g-3.2g=3.6g;根据分析,该反应是X→W+Z。
【详解】
A. 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能是单质,所以W 可能是单质,
选项A正确;
B. Y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能确定其是否是催化剂,因为在有些反应中溶剂水的质量也不变,所以Y可能是催化剂,选项B正确;
C.根据分析,题中反应为X→W+Z,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因此该反应是分解反应,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Z物质是生成物,所以反应后Z物质的质量为90g+3.6g=93.6g,选项D错误。
故选D。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A。
18.B
解析:B
【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落花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①②的质子数都是8,属于同一种元素,选项A正确;
B、由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而①④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两者化学性质相似,选项B正确;
C、①③的质子数不同,①得到电子不能可形成③,选项C错误;
D、②③的质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都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不同种离子,选项D正确。
故选C。
2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Cl2中Cl的化合价为0;NaCl中Cl的化合价为-1;HClO中Cl的化合价为+1;KClO3中Cl 的化合价为+5;故选择B。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铁架台检查装置气密性2KMnO4K2MnO4+MnO2+O2↑ 反应条件不易溶于水偏小
【解析】
【详解】
解:实验步骤如下:①组装实验装置。
②
解析:铁架台检查装置气密性 2KMnO4Δ
K2MnO4+MnO2+O2↑反应条件不易溶于水
mg-ng
VL
偏小
【解析】
【详解】
解:实验步骤如下:①组装实验装置。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1)图中的 a 仪器名称是铁架台。
(2)实验步骤的第②步是检查装置气密性。
(3)试管中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Δ
K2MnO4+MnO2+O2↑。
(4)选用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需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5)该方法能测量收集到的氧气体积,是依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如果实验中得到的氧气体积是 V L,水蒸气的影响忽略不计,则室温下氧气密度的计算式
为:mg-ng VL。
(6)假定其他操作均正确,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会导致氧气体积偏大,从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2.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原液面以上五分之一位置先膨胀后变瘪③④⑥ 【解析】
【详解】
(1)a与c相比较,不
解析: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原液面以上五分之一位置先膨胀后变瘪③④⑥
【解析】
【详解】
(1)a与c相比较,不同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a与b相比较,不同的条件是可燃物一个是红磷,一个是白磷,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燃烧情况不同的原因就是这两个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