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制》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的军事制度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期的军事制度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军事制度的变革。
而在拿破仑时期,他进一步推动了军事制度的改革,使得法国军队成为了整个欧洲的典范。
一、背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国的军事制度严重滞后于其他欧洲国家。
在封建制度下,法国军队主要依靠雇佣军为基础,普通人民也不具备参军的权利。
在这种背景下,军队缺乏士兵的忠诚和军事素养。
二、大革命初期的改革随着大革命的火花燃起,法国国民开始要求进行军事制度的改革。
1790年,通过《军事组织法》废除了雇佣军制度,成立了由法国人民组成的民兵军队。
这一举措让广大民众都有了参军的机会,并促进了国家的团结。
三、拿破仑的军事改革拿破仑的出现进一步推进了法国的军事改革。
他把军队变为了更加专业化的常备军,并引入了军衔晋升的制度。
他提倡军事纪律,大规模提拔优秀的军官,形成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军队。
四、军事理论的突破在军事方面,拿破仑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总结了自己的战争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军事理论,这就是拿破仑战争艺术的核心。
他强调速度与灵活性,注重战术的革新与优化,使得法国军队在战争中始终保持着领先优势。
五、战术与战争技术的革新拿破仑还重视战术与战争技术的革新。
他加强了炮兵的力量,推动了火炮的发展,使得法国炮兵在战争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还提倡“奇袭战术”,通过快速行动和意外袭击来打破敌人的防线,取得战争的胜利。
六、军队的组织与管理拿破仑还对军队的组织与管理进行了改革。
他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严肃处理军纪问题,并设立了军械库,统一编制军事器械和物资的供给。
七、对欧洲军队的影响拿破仑的军事改革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法国军队,也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他国家相继效仿拿破仑的军事改革,试图提升自己的军事实力。
结语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的军事制度改革无疑是法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事件。
它们不仅推动了法国军队的现代化,同时也对整个欧洲的军事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军事理论古代兵制建设1
古代兵制建设夏商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
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
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
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
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秦汉军地大体可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部分。
汉承秦制,其京师兵(中央军)包括南军、北军。
郎官、卫士和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和中尉(执金吾)统领,分掌宫廷内外宿卫、警戒和京师卫戍。
武帝时增北军为八校,东汉又改为五营。
地方军有材官、骑士和楼船(水兵)三个兵种,由郡尉(都尉)和县尉协助守、令统管,每年进行射御、骑驰和战阵训练,秋季进行"都试"。
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凭兵符应调从征。
东汉光武帝时与民休息,曾下诏罢郡国都尉和地方兵。
秦汉以征兵为主,男子一般17岁傅籍,23~60岁服役,役期2年左右。
征兵不足以募兵补充,也征发刑徒为兵。
东汉罢郡国兵后,遂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魏晋南北朝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复杂多变。
新军制突出者有:①都督制。
②世兵制。
③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
北宋赵匡胤改革军制,强化皇权亲掌军队建置、调动和指挥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采取更戍制。
神宗时,一度实行保甲、保马和将兵法。
同时设立武学,实行武举以培养选拔军事人才。
南宋军队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体制基本未变。
宋代实行募兵制。
元、明元、明为封建军制晚期,军制上反映出民族大融合的鲜明特征。
元初军事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各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制,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兵牧合一。
周代的军制与战争
班 簋
王令吴白(伯)曰: (以)乃师左比毛父; 王令吕白(伯)曰: (以)乃师右比毛父; (遣)令曰:(以) 乃族从父征。
五进制
《诗经·小雅·六月》说:“元戎十乘, 以先启行”。 《师 簋》记载周王命曰:“今余 令女 齐师、 、 、 , (殿) 左右虎臣征淮夷。”
周人的早期战争
《诗经· 鲁颂· 閟宫》说:“后稷 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 始翦商。” 季历被封为“牧师”。曾多次与 周边戎狄作战,扩大了周人的势 力范围。 文王为西伯,先后灭掉了耆、邘、 崇。 公亶父
虎贲
《逸周书·克殷》:“王既誓,以虎贲戎车 驰商师,商师大崩。” 《逸周书·世俘》:“甲申,百弇(yan)以 虎贲誓,命伐卫。告以馘(guo,左耳)、 俘。” 《诗经·泮(pan)水》:“明明鲁侯,克 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矫矫虎臣, 在泮献馘。” 《诗经·常武》:“(宣)王奋厥武,如震 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xiao)虎。”
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 军,帅教卫以赞元侯。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 帅赋以从诸侯 。 ——《国语· 鲁语》
诸侯赐弓矢,然后征;此斧钺,然后杀。 ——《礼记· 王制》
命卿制度
诸侯军队的指挥官,是周王亲自任命 的,称为命卿,这就是命卿制度。
周天子设立司马统管天下军队
商代军职——马亚、多马亚、马小臣 《尚书· 牧誓》:“王曰:嗟!我有邦 冢君、卿事、司徒、司马、司空、亚 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
秦人在对犬戎战争中的崛起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 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 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 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 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庄公居其故西犬 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 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 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 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 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 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 於是始国 。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在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一直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要保障。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在不同朝代和时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军事组织与军事战略。
古代中国的军事组织主要由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组成。
中央军队由皇帝直接统领,负责保卫国家的核心利益。
地方军队则由地方官员统领,负责维护地方的安全和稳定。
这种分权的军事组织结构,使得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能够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军事力量体系。
古代中国的军事组织中,最重要的是将领的选拔和培养。
在古代中国,将领的选拔主要依靠功绩和家世。
只有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或者出身于名门望族,才有机会成为将领。
同时,古代中国也非常重视将领的培养,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的积累,使得将领们能够在战场上熟练运用兵法和军事策略。
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主要包括进攻和防守两种。
进攻战略主要是通过集结军队,发动战争,逐渐扩大领土和影响力。
古代中国的进攻战略非常注重兵力的集中和火力的压制,同时也充分利用地形和气候等因素,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防守战略则是在敌人进攻时,采取防御措施,保卫国家的领土和利益。
古代中国的防守战略主要依靠城池和城墙的建设,以及军队的合理布防。
古代中国的战争策略中,兵法和军事策略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兵法是古代中国将领们总结出来的作战经验和战术原则,对于指挥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兵法著作之一,它强调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以及如何在战场上运用兵法取胜。
军事策略则是古代中国将领们在实际战争中的应用和创新,它包括了战略布局、兵力调配、战术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为古代中国的统一和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对后世的军事制度和战争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可以从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中,学习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古代中国将领们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他们对于战争胜利的执着追求。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38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针对现在国内先秦军制研究的混乱,我实在看不下去,我一开始是研究红军军制的,红军到现在的解放军,才几十年,军制就有好多次重大变化,三代几千年,军制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准备写一本书,我不为赚钱结合甲骨文金文的古文字、田野考古对布局的记录、先秦文献和历代的补充,再加上世界各古代文明的通性演变规律和现代统计学、天文推演、数学建模复原、法医学、动物进化《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我对于三代考古,有一个观点,就是用猜想的方式,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
猜想001:《通典》周公居攝(东征后)改制大其封,各国都有了大量飞地。
比如唐加封湖北枣阳分出晋,虢加封宝鸡、陕州和三门峡分出宝鸡虢、西虢和北虢,虞加封浙江丹徒分出宜,康加封商地分出卫。
到了康王,这些分居两地的飞地的管理成了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家,由次子继承另一半,从而在周公的基础上分出更多的诸侯国来。
虽然没有任何决定性的证据,但是有很多旁证,而且也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反证的话,这些假设可以很好的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
本文罗列了200多个类似的本人的猜想,来将夏商周的军制历史融会贯通,全部都有编号,而且全部都是颠覆现有研究认识的全新观点。
第一章:井田制---西周依然保有的原始部落兵农结合笔者对于《周礼(周官经)》的认识是,初稿为周公在伐纣之后、建立八启之前所做,主要是站在规划者的高度,春秋末年,由周人对传承的各种典籍加以汇总整理而成。
笔者对于《司马法》的认识是,不是站在规划者的高度,而只是一种执行者的记录和追忆,加以汇总整理而成。
《周礼》在军制上,有几个和《司马法》轶文残句、《尚书》、《礼记》等相抵冲的地方:一、军队编制《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鲁)三军,次国(宋虢等公国)二军,小国(齐晋陈蔡等侯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39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针对现在国内先秦军制研究的混乱,我实在看不下去,我一开始是研究红军军制的,红军到现在的解放军,才几十年,军制就有好多次重大变化,三代几千年,军制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准备写一本书,我不为赚钱结合甲骨文金文的古文字、田野考古对布局的记录、先秦文献和历代的补充,再加上世界各古代文明的通性演变规律和现代统计学、天文推演、数学建模复原、法医学、动物进化《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我对于三代考古,有一个观点,就是用猜想的方式,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
猜想001:《通典》周公居攝(东征后)改制大其封,各国都有了大量飞地。
比如唐加封湖北枣阳分出晋,虢加封宝鸡、陕州和三门峡分出宝鸡虢、西虢和北虢,虞加封浙江丹徒分出宜,康加封商地分出卫。
到了康王,这些分居两地的飞地的管理成了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家,由次子继承另一半,从而在周公的基础上分出更多的诸侯国来。
虽然没有任何决定性的证据,但是有很多旁证,而且也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反证的话,这些假设可以很好的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
本文罗列了200多个类似的本人的猜想,来将夏商周的军制历史融会贯通,全部都有编号,而且全部都是颠覆现有研究认识的全新观点。
第一章:井田制---西周依然保有的原始部落兵农结合笔者对于《周礼(周官经)》的认识是,初稿为周公在伐纣之后、建立八启之前所做,主要是站在规划者的高度,春秋末年,由周人对传承的各种典籍加以汇总整理而成。
笔者对于《司马法》的认识是,不是站在规划者的高度,而只是一种执行者的记录和追忆,加以汇总整理而成。
《周礼》在军制上,有几个和《司马法》轶文残句、《尚书》、《礼记》等相抵冲的地方:一、军队编制《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鲁)三军,次国(宋虢等公国)二军,小国(齐晋陈蔡等侯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军事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讲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一、国防概述(一)国防的含义♦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的基本类型1.扩张型:美国在世界各地建有300多个军事基地,在全球各地实行军事力量“前沿存在”,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干涉其内政。
2.自卫型:以防止外敌入侵为目的。
主要依靠本国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以达到维护本国安全、周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联盟型:4.中立型:主要指中小发达国家,为了保障本国的繁荣和安全,严守和平中立的国防政策,实施总统防御战略和寓兵于民的防御体系。
♦我国的国防类型: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政策决定了我们采取自卫型国防。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以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为国防的根本宗旨。
在国防力量的运用上,坚持自卫立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三)现代国防的基本特征1.现代国防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综合国力:主要由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和国防力等组成。
基础:经济实力支柱:国防实力灵魂:民族凝聚力战争潜力: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生产能力、人口数量和质量、科技和文化水平、交通运输、通信状况、国家政策、管理能力、国际关系和国际地位等。
2.现代国防是多种斗争形式的角逐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科技斗争、心理斗争以及外交谈判、军备控制等。
3.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4.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二、中国国防历史(一)中国古代国防1.古代的兵制建设兵制,即军事制度,也称军制,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组织、管理、维持、储备和发展军事力量的制度。
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便于帝王控制的统帅指挥系统;2>常备军按任务或武器编组,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3>建立武库、粮储和运输制度,主要武器和军需品由国家监制和供给;4>因势采用征兵制、募兵制和世兵制等兵役制度。
高二历史选修1_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祐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以降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亦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依据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特点和评价主流意见的变化,可以把近900年间评议、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一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
而否定的评议主要形成于南宋。
南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性评议的形成有两条线索:一是南宋史家在编修北宋历史的著述中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评议和选材;二是理学家及事功学派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先说第一条线索。
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是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首要观点。
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祜”,并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及王安石。
宋高宗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则神宗成功盛德焕然明白”。
二是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
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后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及私史著作如王称《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该书的删节本,如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元之际《宋史全文》等,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绍兴本《神宗实录》。
是故,清人蔡上翔在为王安石辩诬时说:“公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中后期人编撰的《宋诸臣奏议》(赵汝愚)、《宋宰辅编年录》(徐自明)、《大事记讲义》(吕中)等对后世否定王安石变法有较大影响的私史,亦采取了类似于“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
军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军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军事制度1. 马家军马氏家族创建的军队,其特点是由马氏家族控制,由骑兵为主,兼有步兵和射手等其他兵种,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私兵军队之一。
2. 士兵中国古代军队中的主要部队,其来源主要包括募兵、徭役、委任等方式。
士兵分为步兵和骑兵两大类。
3. 步兵中国古代军队中的主力部队,主要武器包括长矛、短兵、盾牌等,其作战方式多为密集步兵进攻。
4. 骑兵中国古代军队中的主要移动部队,主要武器包括马术、长矛、弓箭等,其作战方式多为骑射和游击。
5. 兵制中国古代军队中的编制制度,其发展经历五经制、三军制、都督府制等多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军队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军事书籍中国古代军事文献的总称,其代表作品包括《孙子兵法》、《武经总要》、《尉犁军阵图》等,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理论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古代战争史1.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时期,其特点是战国七雄争霸,百家争鸣,形成了百家争鸣、百家论战的独特局面。
2. 秦朝六国战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时期,秦国以高效的军事制度和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一举灭亡六国,统一了中国。
3. 汉朝战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汉朝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大大扩张了疆土范围。
4. 三国战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时期,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为主,是三国时期最为激烈的战争时期。
5. 隋唐战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时期,是隋朝和唐朝相继兴起、统一中国的战争时期,其战争形式多为内战和对外扩张。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1.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军事著作之一,其内容包括战争的原则、战略布局、兵力运用、作战技巧等,对中国古代和现代军事思想都有深远影响。
2. 孙膑兵法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之一,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构筑工事、挖掘地道、运用异动等,对军事技术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3. 李靖兵法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之一,讲述了征战天下的方法和策略,对中国古代征战历史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史学理论: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
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祐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以降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亦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
依据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特点和评价主流意见的变化,可以把近900年间评议、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一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
而否定的评议主要形成于南宋。
南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性评议的形成有两条线索:一是南宋史家在编修北宋历史的著述中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评议和选材;二是理学家及事功学派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先说第一条线索。
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是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首要观点。
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祜”,并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及王安石。
宋高宗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则神宗成功盛德焕然明白”。
二是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
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后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及私史著作如王称《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该书的删节本,如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彭百川《太平治绩统类》、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元之际《宋史全文》等,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取舍和评议大都源自绍兴本《神宗实录》。
是故,清人蔡上翔在为王安石辩诬时说:“公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中后期人编撰的《宋诸臣奏议》(赵汝愚)、《宋宰辅编年录》(徐自明)、《大事记讲义》(吕中)等对后世否定王安石变法有较大影响的私史,亦采取了类似于“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1.47
夏商周的井田战车军制针对现在国内先秦军制研究的混乱,我实在看不下去,我一开始是研究红军军制的,红军到现在的解放军,才几十年,军制就有好多次重大变化,三代几千年,军制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准备写一本书,我不为赚钱结合甲骨文金文的古文字、田野考古对布局的记录、先秦文献和历代的补充,再加上世界各古代文明的通性演变规律和现代统计学、天文推演、数学建模复原、法医学、动物进化《关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我对于三代考古,有一个观点,就是用猜想的方式,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
猜想001:《通典》周公居攝(东征后)改制大其封,各国都有了大量飞地。
比如唐加封湖北枣阳分出晋,虢加封宝鸡、陕州和三门峡分出宝鸡虢、西虢和北虢,虞加封浙江丹徒分出宜,康加封商地分出卫。
到了康王,这些分居两地的飞地的管理成了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家,由次子继承另一半,从而在周公的基础上分出更多的诸侯国来。
虽然没有任何决定性的证据,但是有很多旁证,而且也没有任何决定性的反证的话,这些假设可以很好的解释、弥补、贯通一些疑点问题。
本文罗列了200多个类似的本人的猜想,来将夏商周的军制历史融会贯通,全部都有编号,而且全部都是颠覆现有研究认识的全新观点。
第一章:四大文明同根同源,战车必然起源自中国一、从广东走出了四大文明古国史料来自《史记·五帝本纪》,古文字来自李白凤《东夷杂考》,基因资料来自复旦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根据科学家的研究,100万年前,全球人口(智人、穴居人、直立人)总数约有50万。
当时经常有流星陨落,引发地壳变动和地震,人类还处于天皇、地皇崇拜的时代。
人类祖先最危险的时代在大约7万年前,第四纪冰河时期逐渐进入最高峰,海平面比现在要低300~500m,而越往两极,温度就下降得更多,超过现在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都成为冰川,澳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基本连为一体。
在这极端恶劣的气候下,地球上大量的穴居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而几乎灭绝。
兵役制度(1)
一、各国征兵广告以及阅兵赏析 二、当前我国兵役制度 三、世界各国兵役制度以及差异 四、兵役制度的演化—以中国为例
一、各国征兵广告以及阅兵赏析
1、美国 2、日本 3、澳大利亚
阅兵颁奖盛典
阅兵国家 1、朝鲜 2、伊朗 3、印度 4、中国 5、俄罗斯 6、美国 阅兵颁奖奖项 最佳造型奖 最具气势奖 最伤不起奖 最V5奖 莫名其妙奖 最佳雷人奖
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 战时从军打仗。 “民有常兵而无常征之劳,国有常备而无常备 之费”。唐代的兵农合一,则是寓农于兵,在 武装集团里寄托生产,不是在生产集团里寄托 武装。所以只能说是全兵皆农,而并非全农皆 兵。把武装集团同时变成生产集团,每个军人 都要他种田,却并不是要每个种田人都当兵。
卫所大部分 军队在各地 屯田耕种, 称为屯军, 少部分驻守 操练,称为 旗军,定期 轮换。
卫所制特点:
1、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 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 特免,是无法除军籍的。 2、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正军免 全部差役,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以安 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 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情形则常分配不足,行军时 则发给口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器则由国家以工匠 生产。 3、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 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
二、当前我国兵役制度
1、大军区制 2、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 3、预备役和民兵相结合
三、世界各国兵役制度以及差异
1、古希腊兵役制度
古希腊各城邦几乎都实行公民兵制度,全体公民大 会是城邦最重要的权力机关。雅典公民既是生产者 又是军人。
兵役学概论
1、兵役,是公民根据国家需要而应尽的仅是义务。
(1)、主体要素:公民。
(2)、目的要素:“为国家”。
(3)、责任要素:履行军事义务。
(4)、形式要素,指公民服兵役的种类区分:现役和预备役。
2、兵役学是以兵役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它是对兵役活动的科学总结与概括。
兵役学基本特点:综合性,阶级性,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
3、兵役学的研究内容:兵役义务、兵役工作、兵役制度、兵役机关、兵役法规、兵役发展趋势。
4、兵役义务,是公民依法在一定年龄内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义务、接受军事训练的责任。
5、兵役工作,是国家有关军事职能部门依法对公民履行兵役义务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6、兵役制度,是国家关于公民担军事任务、接受军事训练的准则。
7、兵役机关,是国家设置在各级政府和军事系统的兵役管理工作部门,是国家与军队各级领导机关实施兵役工作的具体办事部门,也是贯彻实施兵役法规的执法机构。
8、兵役学的基本特征:综合性、阶级性、社会性、实践性、开放性。
9、兵役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与军制学的关系、与战争动员学的关系、与后备力量建设学的关系。
10、兵役学的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法、系统考察法、分析比较法。
11、兵役学与后备力量建设学的关系:二者统一于军队建设的实践,相互包容又相互独立。
12、兵役随着国家和军队的形成而产生,并根据战争的需要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和人口等状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13、国外第一支军队出现在古埃及拉美斯二世时期。
波斯帝国各郡实行普遍征兵制。
在古希腊各国,由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努力占有制范围的扩大,到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雇佣兵制,雇佣对象主要有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等。
古罗马也采用民军制度,同样规定每个自由民出身的成年男子在年龄为17—50岁时都必须服兵役。
14、我国兵役最早可以上溯到上古上期的炎黄二帝时期。
15、由于受农耕经济的限制,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奴隶社会中后期,中外战场都呈现出规模小、动员兵员数量有限的特点。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1. 古代西亚的一块石碑上雕刻有一个统治者,他戴头冠,穿长褶裙,孔武有力。
同时期的一枚印章上,有一个人正主持宗教仪式,手刃敌人;而在古代埃及的那尔迈调色板中,也有类似的那尔迈头戴王冠,在鹰神荷鲁斯帮助下击打敌人的场景。
这反映了()A.文化遗存印证古代的文明时代B.两处文明均为政教合一的国家C.早期文明发展的血与残酷性D.农耕文明具有区域性扩张潜力2. 古希腊神话传说,希腊南部的米诺斯王国中突然出现了一头怪牛,搅扰得国家不得安宁;于是国王建造了一座迷宫困住怪牛,国家又恢复了平静。
神话终究是神话,可是近代有考古学家坚信米诺斯王国的存在,他在对克里特岛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巨大的宫殿遗址。
这说明()A.古希腊文明属于农耕文化B.神话是对真实历史的记录C.古希腊的考古依赖和神话传说D.考古印证神话中的真实成分3. 古代文明在扩展中形成了跨洲际的帝国,下图所示帝国()A.首次将西亚、北非文明统一起来B.奴隶起义频发导致帝国走向覆灭C.继承了西亚地区的基本政治制度D.欧亚传统商路保持长期贸易联系4.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
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带有严格等级性质C.具有双向契约特征D.渐与封土密切关联5. 下图是印度电影《流浪者》的剧照,男主人公即使向神像哭诉现实的不公也无济于事。
电影中一句“法官的儿子还是法官,小偷的儿子还是小偷”的台词增加了影片的悲剧色彩。
上述情节所依托的印度文化现象是()A.佛教对种姓制度的冲击B.种姓制度下的职业世袭C.法律对社会道德的规范D.婆罗门教与种姓的关联6. 有学者认为:不同地区各自“发明”了农业;考古证据也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
关于军制、军令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军制、军令等方面的内容军制,军令,军队等相关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军制可理解为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和利益制定的关于军队的组成、指挥体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而军令则是军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军队中的各类命令。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军制、军令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议题。
首先,我们将从军制的概念、形成背景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军制是一种特殊的制度,旨在规范国家军队的组织、管理体制,以保证其能够有效地履行国家的防务职责。
军制的形成背景多种多样,包括国家内外环境的变化、国家安全需求的变动和战争方式的转变等。
军制通过确立军队的组织结构、权责分工、决策指挥体系等,为国家军队的运行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
同时,军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军队行为,减少乱军现象,保证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讨论军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令。
军令是指军队中下达的各种命令。
军令的种类繁多,包括行动命令、作战指令、训练命令、纪律命令等等。
军令的颁发者通常是军队的上级指挥官,其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军队的各项行动,确保战斗任务圆满完成。
军令具有强制性,执行军令是军人的义务,军人必须依照军令的要求进行行动。
军令的发布一般采用书面形式,可以通过电信等技术手段进行传递,以便实现广播和快速响应。
军令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可以随着战斗和训练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变动。
然后,我们将讨论军令的实施和执行过程。
军令的实施过程通常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军令发布、传达、解读、执行和检查等环节。
军令的发布者通常会将军令写成正式的文件,并指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发布。
军令的传达通常由下级指挥官负责,通过书面传达、口头传达、电文传达等不同方式进行。
军令的解读是确保士兵理解和遵循军令要求的重要环节,通常由军官或军事教官进行解释说明。
军令的执行则是指士兵根据军令要求进行具体行动的过程,执行军令是军人的职责,要坚决服从上级指挥。
1《军制》
1《军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1《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1《军制》的全部内容。
《军志、军政》佚文人们迄今尚未发现著述年代最早的完整兵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年代久远或难以保存而散佚的缘故。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能从古文献的记载,看到一些曾经出现过的早期兵书,其中最常见的是《军志》和《军政》。
史家和兵书著述家对《军志》和《军政》的引用,虽非长篇大段,但也是一些精辟的章句,它们实为研究早期兵书的珍品,不妨转录于下。
《军志》佚文现已发现早期兵书的佚文有九处。
《左传》提到《军志》的佚文有三处.《军志》曰:“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这三条引文载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
其意是说:“军事行动要适可而止"、“要知难而退”、“有德的国家不可抗拒”.《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
”此引文载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其意是说:“先发制人,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
”《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此引文载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其意是说:“先发制人,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后发制人,要等待敌人士气的衰竭."《十一家注孙子》中保存《军志》的佚文有两处.《军志》曰:“止则为营,行则为阵。
”其意是说:军队“停止行进时要扎营,行进时要随时能转换为战阵”.见《军争篇》杜牧注。
《军志》曰:“阵间容阵,足曳白刃;队间容队,可与敌对。
前御其前,后当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
行必鱼贯,立为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
汉朝军事制度是什么
汉朝军事制度是什么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其军事制度继承秦制,又有了新发展。
下面店铺给大家说说汉朝军事制度是什么,供大家阅读!汉朝军事制度简介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
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
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
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
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一起统领羽林骑,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
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
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设屯长,五十人一屯。
(据《汉官六种》《汉书》《后汉书》等)。
汉朝军事领导体制中央汉初,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
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郎,卫尉统辖卫士,(执金吾)统率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师治安。
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骠骑、车骑、卫及各种名号的,皆掌征伐。
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朝”地位,置大司马以冠之号。
大司马大、大司马骠骑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
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清朝末年新军建制体系
清末新军的编制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
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官兵667人)。
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
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
每镇兵员为12512人,辖步兵两协,每协4038人;骑兵一标1117人;炮兵一标1836人;工兵一营667人;辎重一营764人;军乐队51人。
每协辖两标,每标2005人。
每标辖三营,每营659人。
每营辖四队,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每棚14人。
新军各镇、协主官和驻地(宣统三年后)陆军第一镇统制何宗莲京北仰山洼陆军第二镇统制马龙标直隶迁安陆军第三镇统制曹锟吉林长春陆军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直隶马厂、小站陆军第五镇统制张永成山东济南、潍县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直隶保定陆军第八镇统制张彪湖北武昌陆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江苏江宁陆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福建福州陆军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四川成都陆军第十九镇统制钟麟同云南昆明陆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奉天暂编二十三镇统制孟恩远吉林永吉陆军第二混成协协统蓝天蔚奉天沈阳陆军十三混成协协统魏宗瀚江苏清江浦陆军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湖北武昌陆军二十五混成协协统萧良臣湖南长沙陆军三十五混成协协统王佩兰新疆迪化直隶混成协协统张怀芝直隶廊房陕西混成协协统刘鸿恩陕西长安甘肃混成协协统张行志(实仅一个标,余均旧军)伊犁混成协协统杨缵绪新疆伊犁黑龙江混成协协统寿庆黑龙江卜奎暂编二十一混成协协统萧星垣浙江杭州暂编二十三混成协协统艾忠琦江苏苏州暂编二十七混成协协统吴介璋江西南昌暂编二十九混成协协统应龙翔河南开封暂编三十一混成协协统余大鸿安徽安庆暂编四十三混成协协统谭振德山西太原暂编第四十七混成协协统李森山东高密暂编四十九混成协协统蒋尊簋广东广州以上系编制成军而有一定实力者,其徒有其名和兵力不足者,未予列入。
军制学提要
军制学提要军制学是一门研究军事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及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它还研究军事组织的发展规律和优势以及军事制度如何支撑和推动军队的训练和作战任务。
军制学的研究将有助于形成军事行政、军事经济、军事采购等重要的军事方法,以及改革和发展军事制度等。
军制学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态势的综合反映。
古代军制学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战略、军事编制原则、军事规则、军事技术和军事实务等。
中国古代的军制学主要是记载在《孙子兵法》和《田编》等古籍中,并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军制学体系。
19世纪以来,随着政治制度、军事任务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军制学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新型军事组织结构和制度逐渐形成。
无论是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反击军,还是网络军、远程打击军、武装护卫军等,都是新形成的军事组织体系,要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制度,也要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其与时俱进的完善。
军制学还要研究军队实战与实训之间的关系,以及军事组织在不同时期所处的环境对军事组织的影响。
在组织结构方面,军制学要研究军队的实际构成,如总指挥结构、部队间的关系,部队种类及其划分等,以及分配和更换部队的指挥权。
军制学也要研究军事职能的划分,如作战职能的分工、行政职能的分工和作战军种、军事职务和军衔的划分等。
军制学同时也要研究军事制度,包括军事宪法、军事经济制度、军事服务制度、军队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的制度以及军事训练制度等。
其中,军事宪法是现代军事组织的灵魂,也是军事组织的基石,是军事组织及其管理的根本依据。
此外,军制学还要研究军事技术,如增强作战能力的军事战略和作战技巧,以及军事科学技术如战略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等。
结合职业军人职责,要加强军事组织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军事组织结构,加强军事组织管理,以实现军队的稳定发展。
军制学研究的重点是要通过研究军事组织和制度,发现军事组织结构和制度的优势,把握军事行政、军事经济和军事采购等重要的军事方法,改革和发展军事制度,加强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研究,不断更新军事组织结构和制度,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和执行能力,以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军事形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志、军政》佚文
人们迄今尚未发现著述年代最早的完整兵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年代久远或难以保存而散佚的缘故。
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能从古文献的记载,看到一些曾经出现过的早期兵书,其中最常见的是《军志》和《军政》。
史家和兵书著述家对《军志》和《军政》的引用,虽非长篇大段,但也是一些精辟的章句,它们实为研究早期兵书的珍品,不妨转录于下。
《军志》佚文
现已发现早期兵书的佚文有九处。
《左传》提到《军志》的佚文有三处。
《军志》曰:“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这三条引文载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
其意是说:“军事行动要适可而止”、“要知难而退”、“有德的国家不可抗拒”。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
”此引文载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其意是说:“先发制人,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
”
《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此引文载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其意是说:“先发制人,可以瓦解敌人的意志;后发制人,要等待敌人士气的衰竭。
”《十一家注孙子》中保存《军志》的佚文有两处。
《军志》曰:“止则为营,行则为阵。
”其意是说:军队“停止行进时要扎营,行进时要随时能转换为战阵”。
见《军争篇》杜牧注。
《军志》曰:“阵间容阵,足曳白刃;队间容队,可与敌对。
前御其前,后当其后,左防其左,右防其右。
行必鱼贯,立为雁行,长以参短,短以参长。
回军转阵,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奔进,退为速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具救。
”其意是说:军队布列“阵中要有阵,以便保持充足的战斗力;队中要有队,以便同敌人对抗。
前锋防御敌人的前锋,后卫抵挡敌人的后卫,左队防左边,右队防右边。
动作起来要鱼贯而行,停立下来要成为雁行,长兵器要与短兵器相搭配,短兵器要与长兵器相搭配。
军队撤退,阵地转移,要以前为后,以后为前,前进时不要慌忙奔跑,退却时要迅速撤走,队形有四头八尾,与敌人接触处就是头,敌人冲击中间时,两头要一起相救”。
《太平御览》转引《吴子》佚文中的《军志》一处。
《军志》曰:“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
”其意是说:“将帅谋划时要保守机密,士卒行动时要整齐一致,进攻敌军时要迅速快疾。
”见《太平御览·兵部四·将帅》引《吴子》佚文。
唐杜佑辑录李靖著作时引用《军志》佚文一处。
《军志》曰:“失地之利,士卒迷惑,三军困败。
饥饱劳逸,地理为宝。
”其意是说:军队“一旦失去地利,士兵就会迷惑,全军就会困难重重,以至失败。
或饥或饱,或劳或逸,地利是最可宝贵的。
”见杜佑《通典》引《军志》。
唐李筌《阃〔kun 捆〕外春秋》中保存的《军志》佚文有两处。
《军志》有言:“攻不足而守有余。
”其意是说
:以同样的兵力,“用于进攻则力量不足,用于防守则力量有余”。
《军志》有言:“穷寇勿迫,归众勿追。
”其意是说:“对陷于绝境的敌军不要过于逼迫,对正在撤回其本国的敌军不要急于追击”,以便瓦解敌军作困兽犹斗的意志。
《军政》佚文
《孙子兵法》中保留了《军政》的两条佚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其意是说:“因相互间距离较远而听不见讲话,所以设置锣鼓;因相互间距离较远而看不见动作,所以设置旌旗”。
见《十一家注孙子·军争篇》引文。
《军政》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又曰:“强而避之。
”其意是说:“见到条件可以就进攻敌人,知道条件困难就退却。
”又说“敌人强大就避开他。
”见《十一家注孙子·军争篇》引张预注。
由于缺乏记载,所以《军志》和《军政》的成书年代已不可确考。
但从《左传》多次提及,可推测它们至迟在西周晚期已经问世。
又从它们的内容和当时的习惯分析,所引各条似非出自一人一时之作,而是西周晚期以前兵家和政治家言论的汇集。
依据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学者们认为它们是迄今所提到的最早兵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我国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晚期,已经有2300多年了,其间进行了神农伐斧燧(一说补燧)
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舜禹伐三苗之战等原始部落战争,以及阶级社会中商汤灭夏桀之战、周灭商纣的牧野之战、周宣王对外族之战等数十次战争。
其次,战争中不但使用石兵器,而且使用了精致的青铜兵器和相当牢固的战车,木板船已经用于运兵,城郭建筑已经初步完固,金鼓旗帜已经代替声音和动作而能在较远的距离上,指挥较大规模的作战。
战争实践经验的积累,军事技术的进步,甲骨文和金文对军事活动的记载等,都为战争经验的总结创造了条件,最早的兵书《军志》和《军政》便应时而生了。
“有德不可敌。
”这是《军志》在总结战争起因和胜败的基础上得出的一条结论。
夏桀昏庸无道,民怨沸腾,危机四伏。
有德的商汤,德政修举,人民拥护,他先统一邻国,翦除夏的羽翼,尔后又率领敢死之士6000—7000人,战车70辆,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徽子出奔,民众积怨。
有德的周武王,收揽人心,大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统率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战车300辆,一举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了周朝。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都是由于国君桀、纣的无道而引起,因汤、武的有德而取胜的战争,所以《军志》便根据这类有德伐无道而必胜的战争经验,得出了“有德不可敌”的结论。
“允当则归”,“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等论述,是要求战争指导者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有取胜的可能便进攻,有失利的危险便退却,遇到强敌就避开,使自己始终掌握主动权
而立于不败之地。
《军志》和《军政》的其他条文,也都是关于兵法和战法的论述。
它们为数虽少,但已是春秋战国兵书著述第一次高潮到来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