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论文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韩美2009级教育学专业2009418011
摘要:近几年,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得巨大作用。

然而,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直处理不好,这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政策方面来谈谈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效率政治价值
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社会事实。

任何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以一定的方式与政治发生关系,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深受政治的制约,任何社会的教育都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

教育作为一种政治的工具,在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效率与公平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现在这个讲究时效的社会,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任何一个团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在的社会又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可逾越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与众不同的个体,但是在任何事情任何权利面前,都应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因此,社会上的任何活动任何事宜都应该将以人为本和效率结合起来,注重效率与公平,不能偏废一方,否则,社会的发展将不稳定。

在教育领域同样也要注意将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为国家培养综合型人才创造有利的环境。

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因此,人们也更重视教育、经济、社会等的关系,也就使教育不仅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更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密切关注。

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处理。

因教育公平的相对性和教育效率的绝对性,我们应正确看待二者的关系,把握好各自的特性,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从而促进我们整个国家朝着良好的道路健康发展。

早在16世纪,教育界提出了“教育平等”的口号,即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获得公平的入学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教育公平再次引起教育理论界的关注,科尔曼在1966 年发表的《教育机会均等观念》中提出,教育公平的观念应由入学机会均等拓展到教育过程均等,后又拓展到教育结果的均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含义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内容更加丰富与富有内涵。

在理解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含义时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不能绝对的理解,应该相对的理解。

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每个人出生以后在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上,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起点平等,主要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平等。

根据《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6
款规定,不论社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也不论父母居住地,一切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过程平等。

即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受到平等的对待,公平合理的享受教育资源,使自身得到充分的良好的个性发展。

三是结果均等。

这一点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就业方面而言。

当社会成员进入高等教育学校接受高等教育走向社会后,都能使自己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也不因自己的年龄、性别、民族、地域等原因受限而没有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

教育效率的两种含义:一是指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在一定条件下,当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被用于教育而未被闲置或浪费时,可称之为实现了较高的教育效率;二是指教育资源的投入与产出,高等教育的投入一般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态(资金、设备、设施、等),而产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才和知识。

【1】我认为教育效率是一种结果性的概念,所以主要是指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规格,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率。

在把握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内涵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能把事物看的太绝对。

公平与效率历来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大问题,也是高等教育追求的两大终极目标。

关于教育公平与效率孰先孰后的争论也很多,因此,在教育的发展中如何理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任何两个存在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都不只是一方对一方的依赖,而是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取得发展。

同样的道理运用在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上,也是可以的。

(一)平等基础上的公平
每个人都有平等受教育的自由和权力,“但人与人之间毕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天赋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有的比较差;有的人出生于条件优越的家庭中,而有的人出生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中。

面对这样的自然差别和社会差别所造成的各种不同社会成员,社会必须采取差别对待原则,对那些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较差者进行补偿”。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曾提出过一个关于公平与效率的替代理论。

他认为,一种经济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要取得较高程度的公平,就必须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反过来,要获得较高的效率,则必须以牺牲公平为代价。

将公平与效率比喻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

我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可以统一的,差别原则的结果是会实现利益的最大值的。

如果差别原则实现,那结果就是符合效率原则的。

因为“如果差别原则得到了充分满足,使任何一个代表人的状况更好而不使另一个人更差的再分配就的确是不可能的”。

因为最不利的代表人的期望也被最大限度地增加了。

(二)公平与效率是可以统一的
我认为平等与效率是完全可以一致的,平等可以促进效率。

因此大众教育是优先于精英教育的。

美国教育家贝斯特是精英论的代表人物,他批评忽视优秀人才的培养,认为对人才的忽视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他强调的教育机会均等主要应对高智商的学生提供优越的条件,而不是为其他的学生提供优质条件。

其实平等与优秀在几种意义上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就作为优秀的必要前提而言,平等是优秀得以产生
的肥沃土壤,没有肥沃的土壤,焉能培育出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教育平等的水平越高,产生优秀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个社会只有普遍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了,优秀人才的培养才会有可靠的源泉保障。

【2】
人们在谈到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时,往往侧重于从单一的视角看问题。

例如有些人从经济学意义上研究,只强调效率的功能而忽略公平的价值,使公平服从于效率,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中,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教育公平是提高教育效率的基础,提高教育效率要兼顾教育公平,总的来说,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教育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但教育公平在实行起来却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要社会还存在人为的或制度上的不公平,教育上的不公平就会延续下去。

事实上,只要人们还在谈论教育平等问题,教育公平就还未真正实现。

教育可以说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领域。

教育领域中,政治色彩最为浓厚或者说受政治影响最大的范畴有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财政和受教育权力等。

在我看来,对教育各方面影响最大的就是国家制定的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同样也对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

基于教育政策的视角,首先涉及的是教育政策价值。

教育政策价值是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把握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方向。

其次是教育政策目标。

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政策价值指导下的具体化。

在方向选择正确的情况下,目标理解与定位如有偏差,同样会导致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再次是教育政策环境。

教育政策环境是影响教育政策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有赖于对教育政策环境,尤其是其中价值环境的准确把握。

最后是教育政策的评估。

评估的目的是根据评估标准,尤其是其中的价值标准,作用在于纠正公平与效率的偏差,保证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教育政策价值上:重社会价值与工具理性,轻视个体价值,忽视价值要求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一个选择性问题,教育政策是价值选择的结果。

”【3】在教育政策制定上,主要面临着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和功利主义与价值要求的选择,对这些价值选择的回答,本身就是对教育政策选择中公平与效率选择的回答。

当前,在教育政策价值的选择上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偏差: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功利主义盛行,忽视价值要求。

教育政策价值是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而以上价值选择的偏差是教育效率与公平问题最根本原因。

1.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
教育政策是在客观基础上主观价值的产物,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

在教育政策环境的基础上,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不同,就会有不同取向的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价值是社会主流价值的构成部分,本质上应是社会公众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政策属性、特点、功能、效果的期待和倾向,但实际上是教育政策主体根据自身的感受和社会的需要对教育政策的期待和倾向性。

体现在教育政策上,个体本位价值指导下的教育政策,重视教育的个体价值,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而社会本位指导下的教育政策,重视教育的社会
价值,认为教育政策首先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然,在教育政策的实践中,没有完全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教育政策应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没有社会价值,个体价值无法得到保证,也没有实现的环境;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实现的途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没有个体价值的实现,也就没有社会价值。

所以从理论的角度,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没有轻重之分。

【4】
我国教育政策长期以来存在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具体来说,文革十年,教育政策成了政治的工具,突出了教育的政治性。

改革开放以来,突出了教育的经济性,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些都是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的表现。

鉴于社会价值本位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从教育利益的角度上,重视公共教育利益,而社会功能和公共教育利益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效率,相应地社会价值本位指导下的教育政策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上,必然会出现重效率而轻公平的问题。

因为只有效率才能体现社会价值本位的要求,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人才,满足社会价值的要求。

教育过程模式化、考试标准化、评估条例化和人才评价数字化等就是重效率的体现;而公平则相反,体现的是个体本位的要求,教育政策强调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平等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满足不同个体特殊情况,尤其是兴趣发展的需要,“因材施教”就是体现教育价值个体本位的教育理念。

当然,教育公平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但通过公平方式提供的效率只是一种间接的途径,无法满足社会价值本位对教育效率的要求。

另外,公平是个体价值的实现途径。

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由于个体价值主体、目标与方向和社会价值存在着差异,所以并不意味着任何个体价值的实现都能转化为社会价值,只有与社会价值目标与方向一致的个体价值才能部分地转化为社会价值。

由于价值主体的不同,个人教育利益与公共教育利益归属上的差异,个体价值不可能全部转化为社会价值。

所以,尽管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教育公平也能提高教育效率,但在社会价值本位的选择下,教育政策必然会导致重公平而轻效率的倾向。

2. 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范畴看,人的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特点是强调选择正确的过程、技术、手段、实证和量化,实现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这种目的是什么。

更确切地说,看重的是所选的手段是否是最有效率、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

工具理性价值指导下的教育政策,关注教育政策的效率。

与工具理性相反,价值理性指的是用来寻找价值根据或给价值提供基础的理性。

价值理性强调的是目的的合理性,价值理性指导下的教育政策,关注教育政策是否公平、公正,关注的是教育政策的合理性。

教育政策活动本质上是决策主体的一种主动地选择活动,而选择意味着价值理性相对于工具理性的优先性。

所以,无论怎样强调教育政策的科学性,教育政策价值都不可或缺,科学的教育政策是价值选择基础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不但要关注实现教育政策的效率,更要关注教育政策的价值,关注公平,重视教育政策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因为仅仅
效率原则本身不可能成为一种正义观。

【5】
但我国教育政策的实践中存在着工具理性蔓延和价值理性式微的问题,工具理性是教育政策科学化的要求,工具理性蔓延并不是说教育政策不要工具理性,而是说工具理性不能以牺牲价值理性为代价,不能否定价值理性的作用,更不能以强调工具理性的形式合理性来掩盖甚至排除突出价值理性的实质合理性。

工具理性的标志是效率,价值理性的核心内容是公平,在工具理性蔓延和价值理性式微的情况下,教育政策追求效率而忽略公平就成了必然。

3. 功利主义盛行,忽视价值要求
功利主义的政策主张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政策的依据是效率。

意味着公平与公正从属于效率,政策的首要价值公平公正不得不让位于效率,即使是非正义的政策,也极有可能诉求非公平的手段,满足效率的要求。

第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政策的唯一衡量标准。

在此强调的是,最大的幸福是采用最大的利益总额来衡量,在此前提下,意味着允许对部分人平等自由的侵犯,也就是可以牺牲少数人的权益来实现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所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只是部分人的幸福,不是所有的人的幸福,当然也不是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尽管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选择上,总体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基本原则,实质上是功利优先,公平从属与功利,即公平从属于效率的原则。

在教育政策实践中,教育政策崇尚量的扩张,重视效率,这正是功利主义政策观的体现。

尽管教育政策在宏观上增进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这种利益和需要是建立在城乡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不均衡,牺牲少数弱势群体的个人教育利益的基础之上。

在功利主义看来合乎道德性的教育政策,实质上剥夺少数人的教育利益,违背了教育政策公平、公正原则。

(二)教育政策目标:重公共教育利益,公共教育利益代表性不够
教育政策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核心和灵魂。

在教育政策价值选择出现偏差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政策目标存在三大问题:把公共教育利益与个人教育利益对立;重公共教育利益,忽视个人教育利益;公共教育利益整合不够、代表性不强。

1.错误理解公共教育利益的优先地位及与个人教育利益的关系
其一,错误理解公共教育利益的优先地位。

其二,把公共教育利益与个人教育利益对立。

2.重视公共教育利益,忽视个人教育利益
教育政策的目标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所差异,但总体应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个体发展的需要并重,前者属于公共教育利益,实现的是公共教育目标,其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人才;后者属于个人教育利益,实现的是个人教育目标,其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公平,为不同个体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兼顾到了个人教育利益。

实质上公共教育利益第一,个人教育利益第二,先后之分分明,这已在教育政策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在教育政策
的实践中,往往是公共教育利益安排优先于个人教育利益,甚至忽视个人教育利益。

既然公共教育利益总是处于教育政策安排的优先地位,个人教育利益是第二位的,那么实现的途径上必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效率第一位,公平第二位。

3.公共教育利益代表性不够
公共教育利益是教育政策的目标诉求,这里的公共教育利益蕴含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公共教育利益必须是实质意义上的公共教育利益,而不是形式上的公共教育利益。

区分实质的公共教育利益和形式上的公共教育利益,唯一的标准是公共教育利益的代表性。

鉴于公共教育利益是个人合理教育利益的整合,整合的过程既是客观的判断,又是主观判断的过程。

如整合的对象限于少数阶层或群体,整合的利益中包括损害公共教育利益的非合理个人教育利益,则公共教育利益的代表性不够,一定程度上只是形式上的公共教育利益,而不是实质上的公共教育利益。

教育的公平与效率各有所侧重,教育效率侧重于公共教育利益。

如公共教育利益代表性不够,则在追求教育效率过程中又出现了教育的公平问题,教育效率成为少数阶层或群体的效率,而不是公共教育利益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重效率轻公平的倾向。

当前,教育公平问题比较严重,确实存在公共教育利益整合偏差上的问题,公共教育利益聚合程度不高,代表性不够,未能很好体现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教育利益的要求,从而出现教育政策目标第二层次的偏差。

【6】
(三)教育政策制定环境:重事实环境,轻价值环境
物质决定意识,教育政策无疑要适应教育政策环境。

所谓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教育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在以上环境构成中有的属于事实环境,典型的有自然环境、经济、技术条件等;有的属于价值环境,如社会环境中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对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态度和文化环境中的传统习俗等,其中社会对公平与效率的基本态度是价值环境的核心。

任何决策都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不能只依据事实环境,价值环境也应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社会对公平的期待无疑应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四)教育政策评估:重事实标准,忽视价值标准
与教育政策制定中重事实环境轻价值环境相联系,教育政策方案选择和评估重事实标准,而忽略了价值标准。

所谓的事实标准是能够用数量值、比例关系、统计结果等手段来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存在状况,主要包括政策效率、政策效益、政策影响和回应性。

价值标准反映政策主体的倾向性准则和原则,建立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与现实、伦理与文化、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

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价值标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公共政策的性质、方向、合法性、有效性和社会公正的程度,因此,价值标准的确认和选择是公共政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教育政策评估毫无疑问是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事实标准对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作出评价,价值标准对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保证教育政策正确的方向。

但在教育政策的评估实践中,不是价值标准与事实标准的统一,更不是价值标准的优先,而是价值标准受到忽略。

没有
公平的要求,没有社会公正的要求,只有事实的要求,只有量化的指标,把原本应充满公平、公正、正义和仁爱价值的复杂教育政策过程简化为一个技术过程。

教育政策评估标准是对教育政策的要求,是教育政策方案选择、制定与执行的指挥棒,指挥棒的作用是将不能自我实现的教育政策公平等价值观在指挥棒的要求下实现。

既然指挥棒没有公平的要求,何来教育政策的公平呢?教育状况是教育政策的结果,没有教育政策的公平,又何来教育状况的公平呢?
解决教育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首先,矫正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在重视价值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功利主义与价值要求的统一。

其次,在教育政策目标上,处理好公共教育利益与个人教育利益的关系。

再次,在教育政策环境上,重视价值环境的要求。

最后,在教育政策的评估上,把价值标准作为教育政策评估的首要标准。

唯有如此,才能从“本”的层面解决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黎军、朱峰:《关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2] 贺鸽:《教育之“公平”与“效率”关系探析—以罗尔斯的制度伦理观为视角》咸
宁学院学报2010,9
[3]劳凯声、刘复兴:《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会
科学版),2000,( 6) :5
[4] 石火学:《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10
[5] 石火学:《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10
[6] 石火学:《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