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5-2016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试
题(扫描版)
2016年春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人教版)参考答案
1. A
2. D
【解析】1题:该行星属于另外的恒星系统,故最不可能属于太阳系。
【解析】2题:该行星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
只有地表温度适中,才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发生、发展。
3. D
4. C
【解析】3题:我国冬至日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候,北面楼房的采光受南楼阻挡最多。
【解析】4题: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低,故间距应更长。
5. B
6. B
【解析】5题: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解析】6题: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易出现露水。
7. B
【解析】7题:图为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分布,风向右偏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8. C 9. C
【解析】8题: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故地表径流较小。
【解析】9题: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涵养水源,增加地下水的水量。
10. D 11. C
【解析】10题:甲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
【解析】11题:图中地层的形成顺序为:①③④⑤②。
12. A 13. D
【解析】12题:甲为峡谷。
【解析】13题:丁为沙丘。
14. A 15. C
【解析】14题:图示从森林至荒漠的变化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解析】15题:荒漠中的绿洲分布主要与水源分布有关,为非地带性规律。
16. A 17. C
【解析】16题:三地均为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
【解析】17题:三地7月气温最低,故位于南半球,降水分为明显的干湿雨季,故为热带草原气候。
18.D
【解析】18题:读图可知,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虽总体下降但依然大于0,一定时期内人口规模将持续增加,A错。
放开单独二孩或全面放开二孩,是对我国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并不意味着全面放弃计划生育政策,B错。
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不会持续上升且仍维持在低水平,C错。
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有所提高,少年儿童比例将有所增加,D对。
19.B
【解析】19题: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增长模式演变顺序一般为原始型(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丁→甲→乙→丙的顺序体现了出生率不断下降,自然增长率先增后减的状况,B 对。
20.A 21.D 22.B
【解析】20题:由图可知,该国从1940年到1985年,45年时间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
0,说明人口总数在持续增加,1985年后的28年时间内,自然增长率是负值,且比正值时的数值小很多,人口减少的数量比以前45年增加的数量少,所以人口最少的年份是1940年,1985年是人口最大值,B、C、D错,A对。
21题:由图可知,该国目前人口问题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资源不足。
所以要鼓励生育,吸引移民,所以D 对。
提高教育水平不能解决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
早婚不符合生物学规律,也不适合现代人的婚姻观念,B错。
转入产业会增加就业机会,加剧劳动力短缺的局面,C 错。
22题:根据图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析,该国应是人口负增长的发达国家。
大洋洲、北美的主要国家虽然是发达国家,但人口没有负增长问题,A、C错。
欧洲有些国家人口是负增长,B对。
拉美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D错。
23.C 24.C
【解析】23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A错。
由表中数据计算可知,迁入人口中男性总人口数小于女性总人口数,所以男性人口比重低于女性人口比重;另外,男性人口比重有些年龄段高于女性人口,但不是所有年龄段,B错。
由表中数据可知,青少年人口比重高于老年人口,C对。
表中没有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不能比较,D错。
24题:人口大量迁入,可能导致该市非农业用地的增加,不是减少,A错。
人口迁入不能扩大该市的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不随人口增加而增大,B错。
人口增加,会加剧当地业已存在的就业紧张局面,C对。
人口迁入,一方面可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能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生态环境的压力,D错。
25. B
【解析】25题:依据木桶定律可知,短板是决定性因素。
表中显示适宜人口和最大人口的短板都是人均建设用地,据此可判断人口数量,B对。
26.(1)(23°26′N,110°W)(2分)(2)A B(2分)(3)160°E―180°―20°W(2分)(4)8°34′(2分)(5)赤道上昼夜平分,(1分)北半球昼长夜短,(1分)66°34′N-90°N极昼,(1分)南半球昼短夜长,(1分)66°34′S-90°S极夜。
(1分)
【解析】第(1)问ED为昏线,则北极圈内极昼,日期北半球是夏至日,图中70°E为0时,则太阳直射点在110°W、23°26′N。
第(2)问AB两地位于同一经线,A距太阳直射点更近,正午太阳高度更大,该日越往北昼越长,故B地日出较早。
第(3)问赤道白昼的范围为6:00—18:00,经度为160°E向东至20°W。
第(4)问30°N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1°26′,故而真空管平面与楼顶夹角为8°34′。
第(5)问该日为北半球夏至日。
27. (1)北夏(2)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副热带高压少(3)东南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解析】第(1)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为北半球夏季。
第(2)问N地为地中海气候,此季节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气候特征为高温干燥。
第(3)问M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此时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其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第(4)问北印度洋流方向为冬逆夏顺,南亚夏季风形成主要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28. (1)背斜(1分)因岩层上拱(2分)谷地(1分)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疏松易被侵蚀形成谷地(2分)(2)丙(1分)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而丙村为岩浆岩(2分)(3)A B C(3分)
【解析】第(1)问A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因顶部受张力,易侵蚀而形成谷地。
第(2)问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丙村为岩浆岩(花岗岩)。
第(3)问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
29. (1)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2分)新疆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达程度和科技发展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综合人口压力指数较大。
(2分)
(2)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巩固国防以及开发边疆资源等原因,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东部大城市组织大量知识青年到新疆地区。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内地人口流出地区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人地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新疆资源开发和边境贸易发展,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大量人口流入。
(6分)(3)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人地矛盾压力,保护了生态环境;使土地集中耕种,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流出者提高了从业素质,增加了经济收入,为流出地的经济发展从人力、资本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任答4点,合理酌情4分)
【解析】第(1)问,通过读图分析可知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新疆综合人口压力指数较大的原因可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经济发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
第(2)问,通过材料和所学我国人口迁移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是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巩固国防以及开发边疆资源等原因,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东部大城市组织大量知识青年到新疆地区;近年来主要是由于内地人口流出地区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人地矛盾突出,以及随着新疆资源开发和边境贸易发展,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大量人口流入。
第(3)问,可从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去评价人口流动对移出地区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