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三峡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三峡工程
第一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干流全长6300km,流域面积180万km2,年入海水量约9600亿m3。
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人口约占全国的1/3,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40%,对21世纪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特别是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工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然而,这一地区也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地区。
据历史记载,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年间,长江曾发生大洪灾214次,大约每十年就有一次。
在20世纪,长江发生过四次严重的洪水灾害,其中1931年和1935年两次大洪水,分别淹地340万公顷和150万公顷,死亡14.5万人和14.2万人,每次洪灾都有上千万人流离失所。
1954年洪水,虽然保住了荆江大堤和武汉市区,但仍淹地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人,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水灾的直接损失达100亿元以上。
1998年的长江洪水,同样严重地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开发长江的一项关键性骨干工程。
其主要任务是:调蓄川江洪水,以解决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特别是荆江段的洪水危害;开发三峡河段的水能资源,为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提供巨大的电力;改善重庆至宜昌间长江航道条件。
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1994年12月14日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宣布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并要求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2009年工程全部竣工。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干流上,也是世界大河干流上已动工兴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示意图
第 1 页共27 页
下图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模型图。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三部分组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西陵峡中段,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距下游已建成的
大坝
坝高(m)185
电
站
总装机数(台)26 坝长(m)2335 总装机容量(kW) 1.820×107 最大蓄水位(m)175 平均年流量(m3) 4.510×1011
水库
总库容量(m3) 3.930×1010
通
航
万吨级双线5级船闸(座) 1 防洪库容量(m3) 2.215×10103000吨级单线垂直升船机(座) 1 年平均发电量(kW·h) 8.468×1010年单向通船能力(总吨数)(t)5×107
900.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移民投资400亿元。
建成后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发展旅游事业等巨大综合效益。
它将以其优越的位置、特殊的功能和巨大的综合效益,对长江干流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练习】长江三峡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
请根据材料中三峡工程的有关数据,计算长江三峡工程可利用的最大水能为多少?有百分之几转化为电能?26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发电后,按设计要求年发电时间为多少?
【参考答案】
从表中可得最大蓄水位h=175 m,平均年流量V=4.510×1011 m3;
则可利用最大水能E=ρVgh=7.735×117J;
转化为电能的百分比η=39.4%。
从表中可得总装机容量P=1.820×107kw,年平均发电量W=8.468×1010kw·h;
则年发电时间t=W/t=193.9d,
所以26台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发电后,按设计要求年发电时间约为194d。
必须指出,发电机投入实际使用后,有一个保养、维修问题。
因此每台发电机在一年里不可能是连续工作的。
第 2 页共27 页
第二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效益
水资源是其他任何物质所不能代替的资源。
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差异。
水资源的时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径流量变化大的河流,在洪水期不仅有大量的水白白流入海洋,不能加以利用,而且还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在枯水期又往往不能满足用水的需要。
如我国的长江,最大月与最小月的流量之比为4.7:1,多年平均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仍可达1.9:1。
另外,水流动时具有的动能是自然界中价格便宜、不污染环境且具有再生性的资源。
进行水利工程建设,不仅能克服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而且能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居民与工业用水及排水等方面,获得综合效益。
建成后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巨大效益,将在这样一些方面体现出来:
1.防洪
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可以有效控制上游100万km2流域面积产生的洪水,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上游来的87600m3/s 的洪水,经水库拦蓄下泄不超过56700m3/s,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就可以保证安全;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合临时分蓄洪措施,可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和防止毁灭性灾害的发生。
当下游发生洪水时,三峡水库可以适当拦蓄上游来水,对武汉市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起到一定作用。
下表是三峡水库建库前后库区河段洪灾的对照表。
三峡水库建库前后库区河段洪灾对照表
淤积,改善湖泊生态。
2.发电
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820万kW,年发电量846.8亿kW·h,相当于10座正在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或7座260万kW的超大型火电站,每年可因此节省用于发电的原煤4000万t~5000万t,相当于少建三个年产1500万t原煤的煤矿和相应的运煤铁路。
三峡水电站的电力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和川东。
由于三峡电站与北京、上海、广州的距离均在1000km左右,建成后对全国电网的联网和西电东送将起重要作用。
3.航运
长江干支流延展18个省(市),是我国东西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重庆至宜昌河段全长660km,落差120 m,碍航滩险139处,单行控制段46处。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宜昌至重庆的航道条件,万吨级船队可以由中下游直达重庆。
同时,经过水库调节,枯水季节枢纽下游河道的流量可以从3000m3/s左右提高到5000m3/s,使宜昌以下河段的航道条件得到改善。
三峡水利枢纽的兴建,将使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从而加强华东、华中和西南三大经济区的联系,促进长江经济带
第 3 页共27 页
的发展。
4.其他
三峡工程是一座综合效益巨大的工程。
除上述防洪、发电、航运方面的效益外,它还将使长江中下游城镇的供水和农田排灌用水用电有了保证;通过发展水库渔业和旅游业,将促进三峡库区经济发展。
它对“南水北调”,为缺水的北方提供充足的水源,也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思考】
1.为什么长江荆江河段洪水威胁特别严重?
【参考答案】
从地形、气候因素予以分析。
2.火力发电厂使用的原煤若含碳量约为80%,含流量约为1.2%,含氮量约为0.22%,碳的不完全燃烧约为0.007%。
请你通过推算少用了4000万吨~5000万吨原煤,就此每年可少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NO2计)、一氧化碳和灰碴各约为多少万吨?从这个角度讨论建设三峡水电站对减轻环境污染有何积极的意义?
3.近几年国内电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滞销问题。
三峡工程将在2003年实现首批机组发电,为防止三峡电站出现电力弃损情况,国务院指示国家计委牵头研究三峡电力的消纳问题。
目前三峡电站电量从2004年到2010年的分配方案已初步确定,由华东、华中和西南的10个省市接纳三峡电力。
三峡的电力销售由政府划定市场,但三峡的电价则要靠市场竞争去确定。
请你思考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经济常识?
【参考答案】
可从国家职能、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手段、价值规律等方面进行思考。
4.燃煤火力发电厂是将煤燃烧释放的热能通过汽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的。
一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热能约为 3.0×107kJ,试根据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846.8亿kW·h,相当于7座26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可因此节省用于发电的原煤4000万吨~5000万吨”说明火电站的发电效率?
【参考答案】
火电站的发电效率25%~20%
5.发电厂内的发电机发出来的电一般只有1kV到20 kV。
在电力传输过程中,先要用升压变压器将电压升高到几十万伏后,才接入输电电网;到了用电的地方,再用降压变压器将电压逐级降低到所需要的电压。
长江三峡水电站发出的电能以500kV交流输电线分别向华中、川东送电,以600kV直流输电线向华东送电。
采用超高电压输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在传输线路上电能的损耗。
我们知道,电炉通电后发热,是因为电流通过电阻丝时把电能转换成内能的缘故。
远距离输电时输电线很长,它的电阻不能忽略,加上输电线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因此,电能在输电线上转换成内能的部分,就相当可观。
第 4 页共27 页
讨论: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什么方法来减少远距离输电过程中电能的损耗,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在实际应用中输电线的材料是选择矿产丰富、导电良好的铜或铝合金,为了便于架设,并减小电阻,选用截面较粗的导线,在输电中主要采用高压(或超高压)输电,以减小电流,减少电能浪费。
随着超导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超导输电技术的应用。
6.①在远距离输电时,输送的电功率为P,输电电压为U,所用输电导线的电阻率为ρ,横截面积为S,导线的总长度为L,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为P’,用户得到的电功率为P用,下面关于P和P用的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A P’=U2S/ρL
B P’=P2ρL/U2S
C P用=P-U2S/ρL
D P用=P-P2ρL/U2S
②既然提高输电电压能减少电能传输损耗,那么,输电
电压能不能无限制提高呢?
③在郊外,你会看到高高的输电线钢塔上面悬挂着许多
用陶瓷制成的绝缘装置,叫做绝缘子或绝缘套管(如图中箭
头所示),目的是使高压电缆与钢塔之间有良好的绝缘。
讨
论:为什么绝缘子或绝缘套管要制成一节一节的?
【参考答案】
①B、D
②输电电压过高,会使输电线之间的空气被击穿,形成短路。
此外,输电电压越高,在电闸合闸或断开时,越容易产生弧光发电,引发火灾等,因此输电电压不能无限制提高。
③空气中的灰尘会积在绝缘子的表面,这些污垢会导电,形成漏电。
绝缘子做成一节一节的目的,是增大漏电沿表面“爬过”的距离,增大绝缘子的电阻,减小漏电的危险。
7.三峡库区常年雨水量比较充沛。
若雨滴在高空形成后,下落时所受空气阻力随下落速度增大而增大。
试画出在刮西北风(设风速不变,风向水
平)的雨天,雨滴接近地面时的受力示意图。
【参考答案】
雨滴在高空形成后,做加速运动,随着速度增大,阻力增大,
合外力逐渐减小,加速度逐渐减小,最后相对地面做斜向下的匀
速直线运动(如右图所示)。
雨滴相对空气做竖直向下的匀速直
线运动。
8.三峡地区原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这些文物古迹的命运又将如何?由此对这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参考答案】
第 5 页共27 页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位于长江上、中游的三峡及其周围地区,大量历代所留下的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构成了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延绵5000余年的历史文化宝库。
三峡库区已发现的文物古迹共有108处,其中属国家级保护文物古迹1处,省级保护文物古迹5处,市、县级文物古迹10处。
库内有不少颇具特色的名胜古迹。
最著名的有:奉节刘备墓、涪陵巴王墓、云阳庸国六亲王墓;东汉至明、清古建筑群10多处,引人注目的有丰都“鬼城”、忠县张飞庙、宜昌黄陵庙、忠县石宝寨和两处汉阙等。
其次,巫山古栈道、岩棺和大昌古镇、巴东秋风亭、奉节白帝城、姊归屈原纪念馆、兴山昭君故里、姊归楚王城及彝陵古战场等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历代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遗迹。
其中白帝城珍藏着隋至清代各种碑刻47块,诗文、楹联、绘画和书法佳作琳琅满目,碑刻中的凤凰碑和竹叶碑,构思别致,引人入胜。
三游洞内外至今犹存历代石碑题刻和碑刻共40余件。
其中宋代欧阳修的题刻和明代重刻的白居易《三游洞序》颇负盛名。
沿江还有唐至清代枯水和洪水题刻多处,其中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即“石鱼”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三峡建库后,位于库区淹没线以下的文物古迹,包括从新石器时代到宋朝的历代古墓群,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云阳龙脊石枯水题刻、云阳张飞庙、巴东秋风亭、巫山孔明碑、奉节锁江铁柱、忠县两处汉阙等,都将完全淹没;处于水库淹没线界附近,包括丰都战国至六朝古墓群、忠县石宝寨、姊归屈原纪念馆等将部分淹没;水库蓄水后,部分遗址环境变化显著,如奉节白帝城、丰都“鬼城”等。
黄陵庙、三游洞、陆游泉、彝陵古战场、屈原诞生地、昭君故里等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因不在水库淹没区,均不受影响,相反还会因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促进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
除此以外,随着三峡工程大坝建设施工,移民迁建和库区清理,有可能在考古、发掘古文化遗产方面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三星堆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巫峡抗日将士遗骸的出立即是最好的证明。
9.我国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劳动人民已经注意到保护河川中天然产的鱼卵和幼鱼,并开始饲养。
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养殖经验,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非常理想的饲养方法。
青鱼在水的中层和下层游动,以螺狮和蚧为食物;草鱼以水草为主要饵料;鲢鱼喜食水中的浮游植物如矽藻、绿藻,在水的上层游动;鳙鱼则以水中的浮游动物如轮虫、水蚤等为食,游动在水的中上层。
它们的食料各不相同,活动地区也大不一样,于是能在同一水体中饲养更多的鱼。
三峡水库建成后,库区水面辽阔,是发展水产养殖业极好的场所。
①在向水库投放鱼苗和亲鱼时应有一定的数量和多个鱼种,其原因是什么?
②为得到最大的渔产量,又要使水库渔业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到破坏,就必须控制捕捞量。
一般水产种群应保持在环境负荷量的水平上,因为这时种群的最快。
③为使水库的养殖业能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每年的捕捞量应基本符合种群的S形增长规律。
请提出在不了解水域中某种鱼类(如青鱼)种群密度的情况下达到上述要求的建议。
第 6 页共27 页
【参考答案】
①种群的发展与种群密度有关。
当某一种群的少数个体进人事先没有此种生物的适宜环境,开始时增长较慢,为早日取得经济效益,应考虑种群的变化规律。
为充分利用水体,应根据不同鱼类的食性、活动水域选择适当的鱼种及其数量。
如我国优良的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等;而且应使水域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得到加大。
②一半增殖速度
③可通过调查的方法得到该鱼类种群密度和可捕捞的成鱼数的大约数。
a.初步的理论调查。
通过查阅幼鱼、亲鱼的投放数档案,亲鱼产卵的平均数,孵化率和成长率的理论数据,得到理论上的种群密度。
b.实地取样调查。
根据青鱼的活动水层(河道型水库两侧的中、下层)在水库不同地域定点捕捞取样,取其平均值并分别计算幼鱼及成鱼数。
c.统计分析得出结果。
根据实地取样调查得到的成鱼数,选择适当网孔的渔网,按种群S形增长规律计算出当年成鱼捕捞量。
第三节三峡——长江文明的见证
长江三峡,原指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跨越重庆奉节、巫山和湖北巴东、姊归及宜昌五县,全长208km的中国著名峡谷。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的地域概念已扩展到未来大坝蓄水后形成的绵延600多km的岸区,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的10多个区市县。
三峡,留下了无数历史人物的足迹,供后人凭吊追思。
沧桑变幻,追昔抚今,感慨万千。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在中华民族悠悠几千载的文明进程中,伟大的长江用自己甘甜的乳汁抚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说起长江文明,就不能不提及三峡。
历史上的长江三峡及其周围地区,是中国巴、蜀、楚文化之乡,是长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宛如蜿蜒奔腾的长江巨龙那颗跳动的心,牵动着长江流域那无数殊途同归的文明的脉搏。
三峡东端的江汉平原是楚文化的根,西南端的重庆地区是巴文化的源,西端的成都平原是蜀文化的本。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万年,宛如弹指一挥间。
那山势逼仄的峡谷,那繁华喧哗的小镇,俯拾即是的岁月残片,宽柔悠长的文明脉络,使人神往,令人激荡。
多少次,仿佛又见到左徒屈原神游故乡,诸葛孔明运筹帷幄,诗仙文豪纵情山水,英雄烈士血洒沙场。
历史与现实的时年交错,使人感咱,令人难忘。
三峡地区著名的“大溪文物”遗址,记载着5000余年前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以渔猎业为主的原始人类穴居活动的历史。
从最新发掘的四川三星堆古城遗址来看,早在4800~2800年前,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蜀文化的影响力波及范围近千km,并形成一条连接西亚波斯与非洲埃及等国的通道。
而巴、蜀、楚三种文化在三峡地区的融汇交流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开始。
商末武王伐纣,蜀以一国身份参与会盟。
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巴、楚都被封为子国。
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渐渐强大,楚庄王一度向北争霸。
春秋后期,位于长江下游颇为强大的吴越两国,因彼此征战频繁,两败俱伤,
第7 页共27 页
越虽吞吴,最终仍亡于楚国,长江中下游尽成楚之天下。
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凭借吴越的富饶之地,独霸江淮,巫山的巴文化也逐渐被楚文化所取代,楚国因此成为当时七雄并峙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直至战国后期才一蹶不振,终为秦所灭。
秦在发动统一中国的战争前近百年,就吞并了位于长江上游农业生产发展颇为发达的巴、蜀地区。
秦并巴、蜀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那里所
产的粮食,以补关中的不足。
战
国末期,秦国蜀宁李冰在岷江中
流修建了综合防洪灌溉工程都
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
的“天府之国”,为素最终统一
中国奠定了基础。
(右上图为战
国形势图(局部))
1.屈平辞赋悬日月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官居左徒、三间大夫,相传为今湖北姊归人。
面对战国后期楚国日益衰落的形势,他希望通过革新图强来拯救国家,但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遭到流放。
后来,楚国都城被秦国攻陷,屈原怀着悲愤的心情,跳入汨罗江殉国。
传说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后来人们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并在这天划龙舟、吃粽子,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后人称为“楚辞”。
《离骚》、《天问》和《九歌》是其中的名篇。
《离骚》全诗近两千五百字,从屈原自己的身世、抱负写起,追溯辅佐楚王,精诚谋国的经历,以及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遭遇。
继而通过一系列现实活动与幻想境界的描述表达了他举贤荐能,修明法度的政治理想,宁折不曲的执著追求精神和眷怀故土的深沉爱国情怀,体现了他修身洁行、九死不悔的伟大人格。
诗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成为千古绝唱。
鲁迅称赞《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屈平辞赋是日月”,屈原的美丽诗篇光照了诗坛2000多年,屈原的爱国精神教育了中国人2000多年。
今天,在湖北姊归建有屈原纪念馆。
三峡水库建成后,此地不在水库淹没区,所以不仅不会淹没,而且还会因三峡工程建设促进它的进一步开发。
2.鞠躬尽瘁话诸葛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诚意所感,对其分析当时形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州,夺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根据地,联孙抗曹,以求得鼎立局面的形成。
刘备听从他的计谋,终成大业。
三国分裂局面形成以后,作为丞相的诸葛亮尽心辅佐刘备父子。
在他治理下的蜀国,依靠四川“天府之国”的优越条件和都江堰的灌溉之利,注重奖励农耕,发展水利,减轻赋税,使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
221年6月,刘备攻吴,孙权派陆逊抵抗。
陆逊以逸待劳,主动退出巫峡以东狭长的崇山峻岭地带,坚守亭不战。
一年后,陆逊抓住战机,在彝陵(今湖北宜昌)火烧蜀军40多座营寨,蜀军土崩瓦解,刘备败逃至白帝城,忧愤交加,一病不起,临终前
第8 页共27 页
将年仅16岁的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不久病逝。
蜀国在诸葛亮治理时期,其丝织业比较发达。
很多人家都养蚕织锦,蜀锦驰名各地,行销魏、吴,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诸葛亮还鼓励少数民族人民栽桑养蚕,缫丝织绸。
据说他亲自把蜀锦的图案纹样,送给少数民族人民,还让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
西南少数民族称蜀锦为“诸葛锦”。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生都以收复中原,重振汉朝为己任。
他的理想没有实现,最终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敬仰。
今天在巫山还有孔明碑,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思念之情。
3.行到三峡必有诗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时断时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长江上、中游的蜀、楚之地虽数为地方割据势力所夺占,但遭受破坏的程度远比中原地区为轻。
北方大批南迁的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与南方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开发。
南方的政权总体而言也较重视水利事业的建设,所以,蜀楚之地的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成都与荆州(今湖北沙市)两城市商业的繁荣局面位居全国前列,仅建康(今江苏南京)能与之匹敌。
这种优势,经隋唐宋元,至明清而不衰。
尤其在南宋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蜀楚之繁华昌盛,较之前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东晋到明清,无数的文人墨客,或采风揽胜,或羁旅客途,观山望景,咏诗作赋,移樽举觞,对酒唱和,在巴山楚水间留下了众多胜炙人口、绕梁三日的绝句佳篇。
“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道出了霍塘峡的雄伟;“聚鹤漫夸千载胜,登龙疑到九重天”、“朝云雨雾洗净坛,集仙飞凤弄晴川”说不尽巫峡的秀美;“太船倒舵推官漕,小船直上龙门高,十丈悬流万堆雪,今日如看广陵潮”惊诧于西陵峡的险峻。
托山水而寄情明志向是文人擅长之事,从“诗仙”李白遇赦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清灵飘逸、空灵飞动,到“诗圣”杜甫听闻安史之乱平定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奋气快意;从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失意官场的沉郁苍凉,到李商隐羁旅巴蜀,思念亲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孤寂伤感……巴山、蜀水、楚天无不铭记着一段段令人心潮澎湃、啼嘘感慨的悠悠往事。
李白《朝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诗句给人一个印象:长江三峡两岸都是有猿的,这一印象千年不变,从未有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过怀疑。
但事实上在李白之前就已有不同说法了。
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中记载:“此峡(指瞿塘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兽渡坟而不生矣。
”此中说得极为明白:猿猴是不能生存于长江北岸的,有人出于好奇,把南岸的猿猴抓来放到北岸山中,结果发现猿猴都死了。
考其原因,郦道元认为与“兽渡汶而不生”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兽渡汶而不生的说法则见于《礼记》。
《礼记·考工记》载:“桔逾淮而北为枳,鹆(八哥儿)不逾济,逾汶则死,此地气使然也。
”郦道元的这段论述可谓是言之凿凿,有事例,有原因的分析,不由人不信。
再者,《水经注》是著名的科学论著,应该比李白的诗更具有说服力。
但是,查考有关记载李白生平的史书,李白一生曾3次经过三峡。
在《朝发白帝城》、
第9 页共2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