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权威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
1.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答案见课本
普鲁士政府为了加强对出版的限制,于1841年12月24日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表面上似乎不对作家的写作活动加以干涉,实际上强化了对民主和自由的防范。
马克思撰写的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揭露普鲁士政府的虚伪的自由主义、真正的专制主义的面孔。
(1)从文章的写作背景而言,该篇写于1842年初。
这是马克思的第一篇反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和代表德国封建反动势力的思想统治的政论性文章。
(2)从写作风格的主体特征而言,马克思引用布封的话“风格就是人”风格是作为写作主体的人的精神个性,
(3)从对文化专制舆论的批判而言,p5橙色笔
“书报检查不得阻碍人们对真理做严肃和谦逊的探讨,不得使作者受到无理的约束,不得妨碍书籍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
(4)从风格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而言。
P6
2.“艺术生产论”的意义和危机
问法一: 如何理解“它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艺术理论脱离艺术实践的大毛病,克服了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作品)去看问题的缺点,而是把艺术当做一个感性生活来考察。
”这句话?
问法二: 与艺术反映论和艺术创造论相比,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意义何在?
意义
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
绝大多数文艺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就不能无视市场的存在,应当适应市场的需求,面向消费者,参与市场的流通与交换,从而显示它的价值。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艺术生产的特性,尊重艺术自身的规律,让文艺产品始终保持自己鲜活的艺术个性,所以不应把文艺完全交付给市场,靠市场引导调节艺术生产,由市场主导文艺的命运。
“艺术生产论”的危机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包括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品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意义和作用,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艺术无价。
真正的艺术品是民族的宝贵财富,真正的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把艺术品和艺术生产推向市场风险很大。
拜金主义也会腐蚀文化队伍中的堕落者,不仅使他们摒弃崇高的文化责任和艺术追求,不惜粗制滥造,唯利是图,还会影响到整个文艺创造的结构布局和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文艺消费者的基本素质还比较低,高雅艺术作品在市场的消费水
平低。
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迅速地反映出群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有利于艺术家根据群众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创作势态,有利于艺术家和群众的关系。
但是群众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群众的趣味和需求也是多样的。
有健康积极向上的,也有病态消极向下的。
若不加以分析,而一味地满足市场需求,完全跟着市场走,有些艺术家就会成为低级庸俗堕落的艺术家,损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
各国的艺术文化传统受到全球化的冲击,艺术生产的日趋商业化色彩对传统艺术生产的全面覆盖使当下艺术生产在商业中失去自我,传统艺术的价值体系已经被解构,至少在绝大部分文化的场所中,传统艺术生产中视为轴心的道德理念被放逐,作为传统艺术品灵魂的道德属性也已为极度的感官享受所吞噬。
3.请以希腊神话为例,分析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以书本答案为主183-185
4.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
问法一:名解。
问法二:马克思:“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恩格斯:“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请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每份卷子都会出现!)
名解的答案:
“莎士比亚化”的基本含义是形象化,审美化,也就是要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它至少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地反映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本质;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要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有效融合。
“席勒式“主要指席勒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化,离开和超越了现实的土壤,以及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
即是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的一种创作倾向。
论述的答案:
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提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席勒式“主要指席勒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化、概念化,即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理想化,即把他所描写的人物和世界无限加以美
化,离开和超越了现实的土壤,以及把人物当作表达自己观念和理想的工具。
即是马克思说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这样的一种创作倾向。
“席勒式”创作的表现:①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②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③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失去艺术的感染力。
所谓“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
“莎士比亚化”的基本含义是形象化,审美化,也就是要符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它至少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通过广阔生动的艺术图画真实地反映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本质;二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要使情节不仅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而且要使反映出来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四要使作者的主观倾向性达到与客观真实性和艺术形象性有效融合。
莎士比亚的创作特点:①广阔的背景描写。
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里,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的同时,去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即恩格斯所说的“福斯泰夫式的背景”。
这样从内容上可以包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各式各样的人物,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是“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混合。
”②多姿多彩的人物个性描绘。
经过他的典型化创造,成就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典型。
如哈姆雷特,麦克王,李尔王,夏洛克等等③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意识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结合。
莎士比亚的悲剧虽然都是以死亡结束的,但是每一个死亡的情节并不相同,而是各有各的特点,丰富多彩。
④利用故事、场面、情节自然而然滴表现作者的倾向和理想。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文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的现实任务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席勒式”,并不意味着对席勒创作的全面否定,而只是限于对他的创作的薄弱方面和严重缺陷作些批判。
在历史上,席勒的功绩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是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针对性的。
启示:
因此我们要提倡“莎士比亚化”,反对“席勒式”。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再现现实;另外要求我们在文艺创作中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文学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的现实任务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这种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5.美学和历史的文艺批评观
论述题问法: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绝不是从道德、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责备他。
”
恩格斯对歌德及其创作的评论充分体现了“美学和史学的观点”。
恩格斯是把歌德作为艺术家而不是作为政治家或政治领袖来对待的。
他对歌德的批评,不是从政治斗争、党派斗争的观点着眼的。
他并不是要求作为艺术家的歌德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必须做什么,而是批评他的所作所为如何损害了自己的艺术。
恩格斯的着眼点是一个艺术家做了些什么,他对于自己做处时代的现实生活、对于自己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否具有积极的、正确的态度,是否具有真实的、正确的美感。
恩格斯正是根据文艺的本性提出了“美学和历史的文艺批评观”。
“美学观点”就是指文艺批评必须着眼于人同世界的审美关系。
批评家要充分注意艺术的审美特性,理解文艺创作、作品构成以及文艺鉴赏的各种规律;对作家、作品及其他文艺现象作出符合艺术审美规律的具体分析,把艺术审美价值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历史的观点”,是指文艺批评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文艺所反映或体现的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关系。
批评家要把作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作历史的、阶级的具体分析,把它们反映历史真实的程度、对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程度以及具有的进步倾向,作为衡量批评对象价值的一个尺度或标准。
关于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结合观点认为:1.美学批评和历史批评各有所长,各有侧重。
美学批评侧重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的评判,历史批评侧重的是艺术内容的历史价值或社会价值的评判。
2.两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截然分开。
离开历史批评的美学批评,就无法判断传达所要表现的历史内容的艺术的形式和技巧是否成功;离开了美学批评的历史批评,更无法判断理应由艺术方式传达的历史内容是否被艺术地表现出来。
3.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主张,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结合。
恩格斯在提到未来戏剧理想时主张“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
这种完美融合的思想体现在文艺批评上,就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结合。
恩格斯所倡导的用观点和史学观点来评论对象包括并且理应体现着作家作品是进行人学的、道德和政治的评价。
恩格斯提倡的史学观点中应当包括人学观点。
因为人是历史的人,历史是人的历史。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必然从史学观点中引申出人学观点。
恩格斯是从批评的方法、标准和模式的角度和侧面提出来马克思主义对文艺本质的理解,即文学观念。
从美学观点看文艺,着重考察文艺的审美本质。
从史学观点看文艺,着重揭示文艺的社会本质。
恩格斯之所以倡导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是他首先从文艺观念上把文艺的本质理解为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将美学观点,人学观点和史学观点完美融合,表现出艺术精神,人文精神和历史精神的有机统一。
6.追风筝的人
影片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
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
阿米尔将对手通通打败,然而要赢得最终的胜利,还必须追到被他最后割断的风筝。
哈桑是当地最出色的追风筝高手,他替阿米尔去追,承诺阿米尔一定追到。
然而,风筝追到了,哈桑却惨遭侮辱强暴。
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残忍地强奸,性格软弱的他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去救他。
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惭愧,每天面对哈桑让他内心备受煎熬,便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迫使哈桑父子离开了这个家。
随后,苏联入侵阿富汗,阿米尔和他父亲亡命出逃,离乡背井地到了美国,开始了他的新生活。
然而,多年后,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电话却把阿米尔从貌似平静的异国生活中拉出来,真相、责任、赎罪,让阿米尔重回阔别多年、满目疮痍的阿富汗,寻找哈桑的孩子,最后阿米尔选择了自己独特的赎罪方式。
我感动于这样一个故事,
小说的作者作为一个70年代就移民去了美国的美籍阿富汗作家,他详写1979年末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恐怖,详写90年代塔利班专政前后的恐怖。
他更没有提一个事实:当初塔利班恰恰是被美国扶植上台、为了对抗苏联势力的。
他之所以写的是苏联与阿富汗的战争,而不是写美国入侵阿富汗,是由于受到他的美籍身份所限制的,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的。
只要是文化,就一定会打上政治意识形态的烙印。
就算标榜自由的美国也不能幸免。
影片带有许多政治的色彩。
诸如共产党人,回教的神职人员被描写成暴乱和迷信的代表。
更不必说对塔利班妖魔化的描写。
还有片子里反复出现的血淋淋的羊头,牛头,似乎在暗示阿拉伯世界是一个野蛮的未开化的社会。
共产主义苏联的入侵结束作者美好的童年,奉行穆斯林固有信仰的神学士们造成了今天的苦难。
只有在美国,有所有一切美好的——读懂阿米尔的温柔妻子,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和在海滩放风筝的自由。
他们扮演的是救世主的形象,而美国就被描绘成彼岸的天堂。
影片赤裸裸地宣扬着这样一个主题,正是美国的富足、文明和强大,阿米尔和父亲到了美国才过上了快乐平和的生活,才使得阿米尔能够最终完成自我的救赎之旅。
“美国梦”已在他身上得以实现,还将在哈桑的儿子的身上延续和传递。
在友谊、亲情和人性救赎的脉脉温情下,西方文明已然在文明的顶峰上巍巍站立,俯视其他“野蛮文明”,好不壮观。
从马克思主义艺术与意识形态的观点来看,一些宣扬既有意识形态的作品中,也潜伏着这种意识形态崩溃的能量。
宣扬某种意识形态的文本也包含了批判或拆解这种意识形态的因素。
文学确有可能在生产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偷偷地或无意识地拆解这种意识形态话语。
实质上,意识形态是社会矛盾冲突的结构性的反应,占统治地位的助导意识形态必须以普遍化的形式来获取合法地位。
而普遍化的前提是整合各种异质的声音,调和各种社会矛盾。
文学虚构了一个和谐的世界,提供了社会矛盾想象的解决方式。
主导意识形态的同声合唱淹没了那些异质的声音,但是,只要社会矛盾这个前提已然存在,这些异质性意识形态也依然存在。
它们藏身于文本的缝隙,这些缝隙是不会被人们的理性意识形态充分注意的“阁楼上的疯女人”。
这才是文学在建构一种意识形态的同时,也生产出批判和结构意识形态因素的根本原因。
正如阿多诺说的:“有些艺术作品是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而真理性内容依
然能够存在于作品中。
”所以我仍然感动于其中真理性的东西,爱、愧疚、赎罪。
我很感动与影片中的这句台词:“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忠诚的承诺,令人心碎的承诺。
哈桑没有想着能有什么回报,他的付出是不计回报的。
在知道阿米尔的怯懦后,仍为阿米尔的怯懦来掩饰,独自承担着痛苦。
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挽救。
都在履行着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个承诺。
为你,千千万万遍。
当阿米尔再次听到这句话,是二十六年后重返阿富汗,法里德对他所说。
为了哈桑儿子索拉博的一个微笑,阿米尔奋不顾身。
最后收养了索拉博,带着他一起放风筝。
阿米尔成为父亲一直希望的勇敢的人,救赎了自己的心灵。
只是此时的哈桑,已在褪色的照片上。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句承诺付出了时间与生命的代价,愿意为你做任何事,就算是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一个风筝,风筝代表一种信念,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在风中不停的奔跑着,向前进。
也许每个人生命里都有一只想要挽回的"风筝",谁没有令自己痛悔的事?谁能保证自己的心灵永在阳光的照耀下?但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点,重新面对心灵的拷问,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勇气。
当阿米尔舍命从暴政下救走哈桑的儿子时,他终于追到了自己遗失已久的风筝。
哈桑为他追风筝,自己却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传递了下去,成为一代人无法割舍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