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文言复习小测(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雪文言复习小测(精选多篇)
第一篇:咏雪文言复习小测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撒盐空中差可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4.兄子胡儿与兄女的回答各有其妙,他们妙在哪里?请分别阐述自己的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一、本文出自,是由(人名)组织编写的。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尊君在不相委而去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四、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五、从文章叙述的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六、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论语》十二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不亦说乎()三省吾身()饭疏食()
与朋友交而不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不逾矩()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二、默写。

1、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
2、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3、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4、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
5、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

6、《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7、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
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

11、《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简答题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
2、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应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
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第二篇:英语新学期复习小测
定语从句复习小测This is the bag _____ my mother bought yesterday.A.thatB.whoC.whomD.this
2.The girl handed everything _____ she had picked up in the street to the police.A.whichB.in whichC.thatD.all
3._____ cleans the blackboard should be praised.A.ThatB.WhoC.The one whoD.The students who
4.The car ran into a crowd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________ to hospital immediately.A.two of whom sentB.two of them sent
C.two of whom are sent
D.two of them sending
5.He reached London in 1996, _________, some time later, he became a famous actor.A.whereB.whenC.whichD.that
6.—Is that the small town you often refer to ?
—Right, just the one _______ you know I used to work for years.A.thatB.whichC.whereD.what
7.I have many friends, ________ some are businessmen.A.of themB.from whichC.who ofD.of whom
8.Mr.Green will come to the party on Sunday, he promised to every one of us.A.whenB.thatC.whereD.which
9.She heard a terrible noise, ________brought her heart into her mouth.A.itB.whichC.thisD.that
10.Finally, the thief handed everything __________he had stolen to the police.A.whichB.whatC.whateverD.that
10.His parents wouldn’t let him marry anyone ___________family was poor.A.of whomB.whomC.of whoseD.whose
11.The film brought the hours back to me_______ I was taken good care of in that far away village.A.untilB.thatC.whenD.where
12._______is known to everybody, the moon travels round the earth once every month.A.ItB.AsC.WhichD.What
二.在下列定语从句中,填入适当的介词。

1.The pencil ________ which he wrote was broken.
2.He built a telescope ________ which he could study the skies.
3.The woman, ________ whom I learned the news, is a nurse.
4.The wolf ________ which the sheep was killed was shot.
5.She has three children, all _______ whom are at school.
6.There is a tall tree outside, ________ which stands our teacher.
7.My glasses, _______ which I was like a blind man, fell to the ground and broke.
8.In the dark street, there wasn’t a person ________ whom she could turn for help.
9.I was surprised at the way ________ which he treated the old man.10.The age _______ which children can go to school is seven.情态动词复习小测
1.-----Please don't make a noise.-----________ I'll be as quiet
as a mouse.A.Yes, I won't B.No, I won't C.No, I will D.Yes, I will
2.If you really want yourself to be in good health, you must ________ always ________ so much..A.not, be smoking B.not, have smoked C.not, to smoke D.be not, smoking
3.------Where is Mary?
------She isn't here.I think she ________.A.may have gone home B.must have gone home C.might have gone home D.All the above
4.-----I think Helen is at home.-----No, she ________ be at home, for she phoned me from the airport just five minutes ago.A.mustn't B.needn't C.can't D.dared not
5.She is already two hours late.What ________ to her?
A.can have happened
B.may have happened
C.should have happened
D.must happen
6.-----________ he be watching TV now?
------Yes, he ________ be watching TV now.A.Must, can B.Can ,must C.Can, can D.May, mustYou must have seen him last night, ________ ? A.haven't you B.didn't you C.don't you D.must you
8.I got up early this morning, but I ________ so because I had no work to do.A.mustn't have done B.didn't need to do C.needn't have done D.can't have done
9.I daren't tell you what he did for fear that he ________ angry.A.will be B.is C.was D.should be
10.Without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there ________ no New China.A.would be B.has been C.was D.should be
11.It is necessary that we ________ a foreign language.A.must master B.ought to master C.master D.should master
12.Most of the students felt rather disappointed at the English party.They say that it ________ better organized.A.had
been B.had to be C.must have been D.could have been
13.You a gift, but you can if you want to.A.mustB.mustn'tC.have toD.don't have toI have told you the truth.______ I keep repeating it?
A Must
B Can
C May
D Will
15.“You ____ have a wrong number,” she said.“There’s no one of that name here.”
A.need
B.can
C.must
D.would
16.---Sorry, Professor Smith.I didn't finish the assignment yesterday.---Oh, youhave done it as yesterday was the deadline.mustB.mustn'tC.shouldD.shouldn'tBob would have helped us yesterday, but he-_______
A.was busy
B.is busy
C.had been busy.
D.will be busy
第三篇:《咏雪》教案设计[小编推荐]
征文
教案设计
蕲春思源实验学校
叶红葆
Qq:1148439708
手机:*** 案例名称:

雪科
目:

文课
时::


时教学对象:


级提供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咏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一篇文言文,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第一则。

本文讲述了一个寒冷的雪天,东晋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在无法外出之时,与子侄辈谈论诗文的雅趣。

天上的雪忽然纷纷扬扬,下得越来越大,这使主讲者谢安感到很高兴,于是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

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文言文不易读通,读懂,特别是时隔境迁的词语,更增加了难度。

因此,我采取诵读跟复述故事结合,直至成诵。

化文言为白话,易于理解字词,理解文意。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复述故事。

欣赏咏雪名句,学习比喻手法的运用和咏物类文章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2、难点:欣赏咏雪名句,学习比喻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还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种要求,设计上述目标和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查字典,读准字音,朗读课文,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完成导学案的预习案)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雪”的谜面,让学生猜。

一夜北风猛,遍地大笼统,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多媒体展示雪景)
3、让学生猜猜古代诗礼簪缨之家下雪天可能干些什么事。

(引出作者介绍。


(设置情境,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品析文中咏雪的比喻句做好了准备。


二、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1、读准字音,节奏。

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基本了解,文言文的阅读,强调诵读。

诵读有助于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根据注释口头翻译,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

2、复述故事情节,要求:⑴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情节。

⑵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你还能说出一两个飞雪的好比喻吗?
(合作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培养合作精神,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四、检查讨论结果。

1、不看书解释加点字。

俄而雪骤()
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即公大兄无奕女()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2、翻译句子: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在此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4、读读背背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并进行记诵积累,培养语感。


5、关于用“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设计此题意在诱发学生评价诗句的兴趣,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以鼓励为主,爱护学生想说敢说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护学生的这种热情、兴趣和自信,尽可能让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总结。


6、请学生说说搜集到的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句。

(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时代语文课程的新要求。


五、请学生欣赏描写雪的佳句,体会这些诗句妙在哪里?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白居易)
(在鉴赏佳句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


六、指导咏物类文章的写法。

1、观察——感受——绘景。

2、观察图片“朝霞”,用心体会,抓住特点,用恰当的比喻并融入自己的感情加以表达。

(设计此题,意在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并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联想、想象,加以准确生动的表达。

)板书设计咏雪
雪撒盐空中------未若-------柳絮因风起
观察———感受———描绘
第四篇: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正确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学方法:
借用多媒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古文阅读向来是大家的弱项,大家唯恐遇到看不懂的文言文,其实,只要大家能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那么想读懂古文,就不会觉得很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文世界,复习中考文言文中实词的翻译。

二、出示考试目标
师:文言文实词考试的范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首先让我们看看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的说明古文阅读考试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

(2)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师:这是浙江省的考试说明提到的考试目标,那么我们温州市复习导引中提到的学习目标又是如何呢?复习导引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初步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在课文中的意义或作用。

师:首先让我们看看文言文词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区别是什么,实词是相对于虚词来说的。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师:明确了什么是实词后,让我们来看看近年语文中考实词翻译的题型如何。

明确:填空题和选择题
三、解题方法讲解
师:看似简单的题型,但在平时的考试中,老师经常还能发现大家会把实词的解释弄错,我们应该如何让实词的翻译更加准确,更符合文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练习中寻找解题的方法。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既而风定天青,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聪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高八分有奇。

“有”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通”只”,只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披着,穿。

教师明确:要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参照现代意思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克:攻克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
塞:阻塞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
塞:边塞
教师明确:要参照现代意思推断。

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词成现代
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

(3)、根据句内语法推断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名词活用为动词)
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
3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猛浪若奔(动词活用为名词)
6父利其然(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认为……”)
7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译文“使……”)
教师明确:要理清词类活用的现象,根据句内的语法推断。

(4)、古今意思对照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恶劣
教师明确:要理清古今异义的现象,通过古今意思对照推断。

(5)、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一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
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富人病且死
()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不复有故态
()
②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③孝基怪之
()
③ 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已
《陈涉世家》
教师明确: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

(6)、结合文中语境推断
阅读课外句子——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

”翻译“过”字(过:拜访)
教师明确: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教师小结: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式:
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二、参照现代意思推断
三、根据句内语法推断
四、古今意思对照推断
五、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六、结合文中语境推断
四、做题步骤:
师:针对实词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有方法,同时还应注意解题步骤,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实词的翻译应该遵循怎么样的解题步骤才更翻译得更准确。

1、回忆课内出现的相应用法,根据相应用法选择。

2、审清文言词语中的语法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文中语境做出判断
4、检验,是否与原文文意保持不变
五、课堂练习
师:掌握了实词翻译的方法和解题步骤后,我们要学以致用,请大家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鼠画逼真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

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

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举轴,则踉跄逐之。

以试群猫,莫不然者。

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解释下列句子蓝色字体的词。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善:擅长)
②漫悬于壁(漫:随意)
③屡悬屡坠(屡:屡次,多次)
④令怪之(怪:对……感到奇怪)
⑤莫不然者(然:这样)
六、教师小结:
学习文言文,读懂字词是基础,要想在中考文言文阅读题中拿高分,那们文言实词更加要落实,希望大家平时能注重积累,在落实可能文言文实词的基础上,也能初步掌握课外文言文中常见实词的意思。

第五篇: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虚词
一、引入
二、重点
十八个重点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三、分析
(一)而用作连词:
A表示并列,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
B表示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表示承接,译为“就”“接着”,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D表示转折,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E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F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也可不译。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
2、用作代词:只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主语,译为“你的”“你” 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置句末,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其
1、用作代词
A第三人称,代人,代事物,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第三人称,代人,作主语,译为“他”“它”,例秦王恐其破壁C第一人称,可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指示代词表远指,译“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E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测度反诘婉商期待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3、用作连词,A、放在句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B、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为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表动作行为的替代,译“替”“给”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C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待到”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D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着”“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E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F表被动,译为“被”,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用作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用作动词:译为“做”“治理”“作为、当作”“认为”“是”“担任”
(四)以
1、用作介词
A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用”“拿”“凭借”“按照”“用(凭)什么身份”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提宾作用,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相当“于”,译为“在”“从”例:余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E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也可译“率领”“带领”例: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2、是以、以是: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用作连词,相当于“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A表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译“而”“又”“且”“并且”或不译。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表承接,译为“而”或不译,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表目的,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作《师说》以贻之D表因果,译为“因为”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E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而”或不译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4、以为:
A译为“认为”例:皆以为美于徐公
B译为“把……当作……”例:相传以为雁荡
5、用作动词,译为“任用”“当作”
(五)于
A、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
1、得复见将军于此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5、故燕王欲结于君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答案]:
1、在;
2、在……方面;
3、向;
5、跟、同;
6、在……中;
7、从、自;
8、对、对于;
9、给
B、表比较,译为“比”,例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表被动,译为“被”,格式:“于”“受……于……”“见……于……” 例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D、于是:
1、表原因,译为“因此”,例1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例13: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译为“在这职业上)例14: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译为”在这时)(六)则
1、用作连词
A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或译为“那么”“就”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可译为“就”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表转折让步,“则”表转折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让步,“则”用在关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用作副词,且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或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用作代词
A代人(第三人称)代物代事,例:作《师说》以贻之B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例:均之二策
2、用作助词,A定语标志,译为“的”或不译,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B补语标志,译为“得”,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宋何罪之有?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E 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顷之,烟炎张天
3、用作动词,译为“到”,例:沛公引公之薛
四、总结
五、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