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试卷汇编古代诗
歌阅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 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 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 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6. “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使府寓怀二首(其一)
薛能①
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
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
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②。
【注】①薛能,晚唐诗人。
②郑声,《论语·卫灵公》:“郑声淫。
"这里代指当时文坛的俗艳之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目交代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及缘由,“寓怀”直接点明本诗以抒怀为主。
B. 首联借用渔父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抛弃隐士生活,步入尘世。
C. 颔联运用叠词,对仗工整,语言直白而生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复杂慨叹。
D. 颈联诗人认为诗歌即使因“道困"不被当世理解,能被后世传诵也是一种荣耀。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绝句·之三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诗和李诗均写梅花,两首诗都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
B. 陆诗写梅花的“花中气节”,将梅花与其他花形成对比,以突出梅花。
C. 李诗“东风"“西风”包含了气温变化,以“才"“又”表现变化之快
D. 李诗以山中群木的叶落衬托梅花“吹不尽",表现了梅花的美
好姿态。
16. 这两首诗中,作者借梅花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写景,再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歌,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6.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
②三边:泛指边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台一去”一句运用倒装,体现平仄声律的要求,突出了“望蓟门"的登临地点。
B. 颈联将战争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显得意境壮阔。
C. 尾联借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反衬自己因年老而难以报效朝廷的伤感。
D. 本诗从军事上落笔,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16. 有人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望”,有人认为是“惊",你认为是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省徐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 颔联叙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 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 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6. “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
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
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语言典雅有韵味"错误。
通过阅读诗歌,从“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等诗句可以体会出,本诗的语言风格应是平易质朴。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首联“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可知,村老在深夜仍欢迎访客,可以与诗人交谈,可见虽然年龄很大,但身体强健,精神头很好,没有疾病的痛苦,这是可羡之一。
由“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骨肉团栾无远别"可知,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这是可羡之二。
由“比邻假贷不相违”可知,村邻相借,村老不推诿,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很好,这是可羡之三。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使府寓怀二首(其一)
薛能①
一想流年百事惊,已抛渔父戴尘缨。
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
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
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②。
【注】①薛能,晚唐诗人。
②郑声,《论语·卫灵公》:“郑声淫。
"这里代指当时文坛的俗艳之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目交代了诗人写作的时间及缘由,“寓怀”直接点明本诗以抒怀为主。
B. 首联借用渔父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自己抛弃隐士生活,步入尘世。
C. 颔联运用叠词,对仗工整,语言直白而生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复杂慨叹。
D. 颈联诗人认为诗歌即使因“道困"不被当世理解,能被后世传诵也是一种荣耀。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情感。
【答案】15. D 16. ①诗人说自己青春不再,白发丛生,表现出年华易逝的感叹;②诗人面对“道困”之境,不甘心以“诗人"的身份自处,暗含怀才不遇的惆怅;③诗人提倡以雅正诗风破除文坛俗艳之风,表现出以匡正世风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歌即使因‘道困’不被当世理解,能被后世传诵也是一种荣耀”错误,颈联意思是学说遭遇困顿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诗篇流传后世又有何荣耀,显然诗人认为这并不是荣耀之事。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说青春背我而去,白发欺我而生,“堂堂”“故故"运用叠词,表达了青春不再,年华逝去的复杂人生慨叹;
颈联“道困古来应有分,诗传身后亦何荣”意思是,学说遭遇困
顿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诗篇流传后世又有何荣耀?表达了作者不甘心以“诗人"的身份自处,暗含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尾联“谁怜合负清朝力,独把风骚破郑声”批判当时的文风,“郑声"结合注释可知代指当时文坛的俗艳之风,“破郑声”表现出破除文坛俗艳之风,以匡正世风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江苏省兴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绝句·之三
宋·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陆诗和李诗均写梅花,两首诗都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
B. 陆诗写梅花的“花中气节",将梅花与其他花形成对比,以突出梅花。
C. 李诗“东风”“西风"包含了气温变化,以“才”“又"表现变化之快
D. 李诗以山中群木的叶落衬托梅花“吹不尽”,表现了梅花的美好姿态。
16. 这两首诗中,作者借梅花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相同点:两诗中都抒发了坚守高洁、顽强坚韧之情。
陆诗以“雪虐风号"体现挫折的处境,以“愈凛然”“最高坚"抒发顽强坚韧、高风劲节的情感;李诗以“群木”的“叶叶空"来体现凄寒的环境,以梅花“吹不尽”“新白抱新红"来抒发坚守自我、
高洁坚韧的情怀。
不同点:陆诗还包含着怀才不遇的孤苦寂寞和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以“飘零去”体现内心的悲苦,以“耻向东君更乞怜"体现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而李诗则无这种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赞美了梅花在寒冬腊月凛然绽放的形象”错误,陆诗写梅花在寒冬腊月绽放,由“雪虐风号"“耻向东君”可以看出;李诗写梅花在秋末冬初绽放,由“早梅"“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等可以看出。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陆诗“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表现梅花坚守高洁的品格,李诗“依然新白抱新红"抒发梅花坚守自我、高洁坚韧的情怀。
两首诗歌都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都为梅花,所言之志即为像梅花一样的高洁、坚强不屈的性格特征。
相同之处:陆诗“愈凛然”“最高坚",描述梅花迎风雪、冒严寒而盛开不怠的不怕艰难,迎难而上的品格。
李诗“才……又”“叶叶空"“梅花吹不尽”即便是其他的树木和花草早已被大风吹落,只有梅花不凋谢。
借景抒情,诗人都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也拥有梅花一样的品质特征,高洁孤傲、坚韧不拔。
不同之处:陆诗“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两句凸显了诗人的人生际遇,飘零感和不愿摇尾乞怜的心态都暗示了作者官场或者进阶的不顺利,不被赏识任用的苦闷孤寂,重点是不向他人乞怜的情怀;李诗只是描摹了梅花盛开的景致,以及诗人抒发的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没有透露出诗人自身的际遇。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闻雁
(清)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写景,再写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 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 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 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歌,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16.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C 16. 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睛看到的景象”错。
结合颔联的大雁的叫声分析,知道下霜的季节就要到了,千村万户都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不是实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成感物华”一句中,先写明亮的落日和水,却马上转为萧瑟,接着写秋天城市的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的
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可以读出诗人的悲秋之情;
②“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一句,“高楼”有遥望故乡之意,“孤雁"南归,引发诗人归乡之情,“思家”一词更直接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一句,写千家万户捣衣声衬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月下雁声如“绝漠笳”的凄凉,更刻画出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思;
③“我亦稻梁愁岁暮"一句写出诗人为“稻梁”而年年在外奔波,为又是一年结束而发愁,体现为温饱奔波不断的愁苦;
④“年年星鬓为伊加"句中“星鬂”可知,诗人为自己增添白发而感慨,是在感慨年华老去。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
②三边:泛指边疆。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燕台一去"一句运用倒装,体现平仄声律的要求,突出了“望蓟门”的登临地点。
B. 颈联将战争烽火与胡地月光相连,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反而显得意境壮阔。
C. 尾联借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杀敌的典故反衬自己因年老而难以报效朝廷的伤感。
D. 本诗从军事上落笔,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16. 有人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望",有人认为是“惊”,你认为是
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答案】15. C 16. 示例一:我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惊"。
“惊”是震惊、震撼之意,严整的军容、荒寂的环境、紧张的战事和险要的地势都震撼着诗人的心,使他产生了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爱国之志。
示例二:我认为贯穿全诗的是“望"。
“望”是远看之意,前两联写“望"中所见之景,第三联由“望”而产生联想,尾联抒发“望"后所感,表达报国之志。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反衬自己因年老而难以报效朝廷的伤感”错。
由“虽非……还欲"可知,诗人虽则和班超身份以及人生经历不同,但是跟班超一样不甘平庸,想有所作为;愿意像终军一样为国效力,建立功勋。
诗人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抗击敌人为国尽忠的豪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此类题两个答案均可,但要说明理由。
认为“惊”是诗眼:
首联先写诗人登临燕台,见到壮丽景色,却着一“惊"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接着写听到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使人感到浓厚的战争气氛,点明诗人是因为国家处于战乱之中而惊惧忧思。
中间四句进一步具体地描绘了登台所见的紧张情况。
前三联通过写雄壮奇丽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惊”,即震惊、震撼,壮怀激荡,从而激发了尾联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
故“惊"是诗眼。
认为“望”是诗眼:
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
首联起句“燕台",是“望”的出发点,第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唐朝将士的座座军营;颔联写万里雪原,寒光闪闪,曙光初照,旌旗猎猎;颈联写望见杀场的烽火,再写蓟城重镇,山海拱卫,稳如磐石;尾联写“望"后之感,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
个是“投笔从戎”,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更有豪气顿生之感。
全诗紧扣诗题中的“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故“望”为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