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1.研究意义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拥有118个资源城市,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复杂多样的困境。

能否解决由于资源枯竭带来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府能力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巨大影响,有的甚至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企业关闭破产,工人失业,收入下降,经济停滞,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

毫无疑问,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政府积极妥当的政策对加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有重要意义。

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理论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涉及到行政区划、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分工以及经济要素在区域空间最优配置的政策环境、体系建设等问题。

区域经济学是将区域空间看作资源经济的基础,依据资源的近似性、经济的互补性作为限制条件自然形成一定区域内经济上互相分工协作具有比较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的地区经济。

在区域经济中,既有超越国家的世界区域经济,如太平洋经济区、亚太经济区、欧元区等,在这种大的经济区域内,都有很多超越国家的经济政策。

还有在一国之内因地域空间的接近而形成的经济区域,如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等,这类经济区在一个国家内跨省市形成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

另外,还有在一个省市内形成的小经济区。

研究资源城市经济转型必须把资源城市放到区域经济的大环境中考虑。

现代城市经济既是一个开放大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每一座资源型城市都属于某一经济区,资源城市经济转型是所在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和规划,把自己置身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选准经济转型的定位和方向。

例如接续产业的发展,结构的优化、经济分工和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经济网络问题等,都是在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接续替代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区域内各类资源情况和协作分工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也越来越细。

资源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开发建立新的接续替代产业时,必须从宏观经济着眼,立足于区域内外各种资源、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在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经济联系中调整和发展自己,在资源城市形成新的接续替代产业中,使区域内各类资源达到高效配置。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应站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改善自身的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要求具有可持续性,而资源型城市,尤其是急需进行经济转型的资源城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比较严重,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环境问题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我们已经开始站在全球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

如果在一个经济区域中资源产业占有相当比重,则对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威胁。

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要从促进整体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转型的意义,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和谐,促进城市与整体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尚处于探索和形成之中。

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涵:
⑴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整体发展和协调发展,即共同发展。

⑵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也包括世界、国家和地区三个空间层面的协调,还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内部各个阶层的协调,持续发展源于协调发展。

⑶公平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公平发展包含两个纬度:一是时间纬度上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二是空间纬度上的公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

⑷高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效率不同于经济学的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效率既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效率,也包含着自然资源和环境损益的成分。

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效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协调下的高效率发展。

2.3 生态经济理论
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生态经济理论要求发展经济不能损害环境结构和功能,不导致环境质量的退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应是环境质量更符合人类生态学要求的演化过程,是环境质量与人类健康、舒适、美化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过程。

因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要适应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特别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各类污染和其它环境冲击,应被控制在环境的忍受限度以内,使环境有能力对受到的冲击和震动通过自身组织的过程加以转化、消化、淡化,最终保证环境的演化趋势不受影响。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资源配置存在着社会最优解,且社会最优解与企业最优解可以具有互补性。

这个理论内核,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

目前,生态经济研究集中在生态产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三个领域,并与产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相对应,其研究主要有三个切入点,其一是以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生态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顺向演替带来的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价值损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必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含义。

其二是以制度、组织、技术创新入手,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企业和个人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
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

三是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谈判入手,在全面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形成大家共同认可,即具有双赢乃至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

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可持续发展理论,用以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发展与应用的基本任务。

人们认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是研究生态经济规律和建立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又一次深化,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为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提供了更有力的基础。

在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关系方面,政府负有很大的责任,并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治理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覆盖了全国 97%以上的县。

其投资之巨,范围之大,目标之高,都创下了当今世界生态建设之最。

我国也在开展公众环境信息方面工作,如每年的环境状况公报,每月的大江大河水质状况公报,每天的城市空气质量公报。

但目前还存在着环境信息透明度不高、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尚需做进一步的改进。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点,生态经济学必将会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理论保证。

3.济宁市经济转型实践
3.1济宁市基本情况简介
济宁是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实现利税、利润占我市工业的比重超过60%,可谓济宁经济的半壁江山。

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业独大”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保证长盛不衰的。

今年以来,受宏观形势影响,煤炭市场低迷,煤炭价格和产量“双下降”,原煤产量下降3.5%、吨煤价格下降144元,利税、利润下降52.3%和74%,迫使工业转型升级。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体,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做大做强工业,下大气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些数据对济宁这个“优势在煤,软肋也在煤”的传统资源大市的造成的冲击和影响不言而喻。

打破煤炭“资源诅咒”和“路径依赖”的怪圈,强力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升级,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势在必行。

3.2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不利形势下,我市以“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为抓手,以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运行保障为重点,大力深化经济战略转型,沉着应对经济低迷带来的挑战,着力打造济宁工业的创新升级板,已成为全市工业突破重围,再造辉煌的必然抉择。

南水北调环境约束成本提升,倒逼转型升级。

南水北调水质排放标准使我市项目准入门槛相应抬高,近3年我市共否决新上项目41个,涉及投资约25亿元,直接减少新增销售收入80多亿元。

按南水北调沿线企业废水排放新标准,我市133家日排放污水百吨以上的工业企业治污投入累计已达30亿元,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导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每年减少约20亿元。

根据污染治理要求,先后关闭造纸、酒精、淀粉、化工、印染等行业的企业60余家,减少工业增加值32亿元。

打造鲁西发展新高地,要求转型升级。

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鲁西经济隆起带,市委
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关于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的决议》,要求我市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产转型这条主线,强力推动工业化,集中突破工业发展。

打造鲁西发展新高地,争当淮海经济区龙头,就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必须要靠实力说话,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里求突破,当龙头,做表率。

500强企业相继落户,证明转型升级具备条件。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余户落户我市,世界知名的IT企业美国惠普公司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共同建设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美元。

这不仅体现了我市资源、文化等优势,也体现了我市工业发展优势。

这些优势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3.3济宁市经济转型的战略
在加快全市工业转型跨越中,我市决策者们提出,转型不是否定资源优势,而是抛开“煤炭情结”,跳出资源城市“矿尽城衰”的怪圈,高效利用资源,放大资源优势;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克服“路径依赖”,谋求产业的“涅槃新生”,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新路子。

在全市的经济战略转型的路径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几个鲜明的特征:以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为抓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大体系。

重点培育机械、化工、煤炭、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造纸、冶金建材、电力、新信息十大产业。

力争到2015年,新信息产业过100亿元,专用汽车、汽车配件、矿山机械、调味品、医药、光伏、电动汽车、LED、冶金、建材10个子行业过300亿元,造纸、冶金建材、电力3个产业过500亿元,机械、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煤炭6个产业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十大产业总体突破万亿元,形成“1351”的梯次发展格局。

以持续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为契机,更大力度的上项目、增投量、优投向。

重点围绕“1351”百千亿产业发展,筛选实施960项工业项目、576项技改项目,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投入1000亿元,技改投入700亿元,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60%以上。

筛选确定10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年内能够竣工或年内投资进度达到70%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分行业进行月调度、月督导。

建立投资10亿元以上116个项目和全市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台账,逐月调度进展情况。

对新竣工投资过亿元项目,每月跟踪调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竣工投产。

以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为引领,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力争实现新突破。

2013年,重点培育10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设100个信息化示范项目。

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入融合,突出北斗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智慧济宁”建设,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

以实施“生态突破战略”为动力,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增强责任意识,严格目标管理,强化预警调控,完善长效机制,严格节能执法。

严把项目准入关,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坚决遏制“两高”行业过快增长。

严把落后产能退出关,年内淘汰70家企业落后产能。

强化重点领域节能,抓好科技节能,管理节能。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壮大一批循环经济样板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9.5%以上。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通过深化工业核心竞争力“四比”竞赛活动,加快标准化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管理创新,让更多的企业做好做大做优做强。

3.4 济宁市经济转型进展
围绕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遵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从六个方面深化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抓运行,破解企业忧事难事。

出台工业运行调度制度和指挥部成员包保县区制度,每月召开运行分析会并突出一个专题,对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出台具体办法,对创新商业模式、煤炭企业“双增双节”做出重点安排。

深入232家企业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

开展“一企一策”政策调研,掌握并努力化解困难问题112个。

一是召开6家企业现场会,制定3家企业过百亿实施方案,新调整60户千百亿工程企业,摸排企业315户和销售收入、税金“双翻番”企业75户,跟踪调度帮扶,出台奖励政策。

二是抓调整,提速推进产业转型。

加快实施“1351”百千亿产业培植工程,重点培育机械、化工、造纸、新能源、新信息、食品医药、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煤炭、电力十大行业。

在每个行业组建一个包保班子;细化产业目标并陆续出台发展规划;筛选83户企业重点培育,筛选960项工业项目、576项技改项目重点实施,以点带面。

三是抓创新,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通过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对接合作,共建工业转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分中心,在北斗产业、电动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征集企业技术难题,6家达成合作意向。

先后实施技术创新项目1200余项,落实省技术创新项目222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86项。

四是抓“双增双节”,努力提高企业效益。

针对煤炭工业出现的困难问题,制定出台《煤炭企业开展增收增效节能节支活动的意见》,引导企业以节支节约、深入挖潜为重点开展“双增双节”活动。

经过努力,重点调度的35家煤炭企业成本总额同比下降7.79%、管理费用下降15.62%、吨煤成本下降16元/吨。

五是抓“两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挂牌成立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暨山东省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

成功招引惠普公司投资20亿美元建设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

与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签订合作协议,首批招引5家企业入驻“中科智造北斗及物联网产业园”,被授予国家级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

在全省“两化融合”评估中取得第3位的佳绩。

六是抓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与县市区签订责任书,淘汰70户企业落后产能,已完成39家。

筛选实施100个重点节能项目,完成年度计划的60%。

先后监察企业11家、用能设备261台,提出监察建议53条。

在战略转型中,济宁市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企业各唱各的拿手戏,各打各的优势仗。

通过大力实施“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工程”和“工业规模效益双倍增工程”。

通过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上了大台阶。

山推股份推土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8%,产量居世界第二,小松山推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大型挖掘机生产企业,专用汽车产量达到15万台。

如意科技获得利用纺织行业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意纺技术”,并且扩能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毛纺服装产业链和棉纺印染产业链。

菱花集团的工农商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命名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绿源食品肉禽加工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华光集团大蒜加工及出口贸易位列全国首位。

太阳纸业成长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纸上市企业和中国500强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齐鲁特钢特殊钢锻
能力达60万吨,锻挤压材产量位居国内首位。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

我市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点,实施了总投资2000亿元的618个项目,LED、光伏、动力电池、物联网传感和传输元器件正加速形成聚集效应。

初步形成太阳能光伏、LED新光源等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全国首家民营企业兆瓦级晶硅太阳能光伏电站、亚洲单体最大的18兆瓦薄膜太阳能光伏电站和30兆瓦的晶硅太阳能电站相继并网发电;英特力光通信公司引进美国先进技术,实现了新材料产业的重大突破。

意可曼科技公司以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菌种构造法,在微生物体内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填补国内空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