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思路音乐欣赏课框架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思路音乐欣赏课框架思路
作为音乐老师,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诠释音乐,而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鉴赏音乐。

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教师都要有合理清晰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思路就是教师先介绍作曲家生平简历,时代背景,而后学生欣赏,教师讲解,最后小节。

通过实践,我把音乐欣赏的教学思路归纳为导、听、动三个方面。

1 导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

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作一曲乐章,那么一个精妙的导入就是乐章引人入胜的引子。

所以说导入就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

根据音乐形象的特点,不同乐曲都应该有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

“导”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诗歌,故事导入;情境画面导入;生活话题导入;乐曲主旋律导入;相关艺术导入等举不胜举。

比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之:“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众所周知,京剧虽是著名的剧种,但我们身居江南水乡的孩子,对京剧是相当陌生的,既没有听觉上的感受,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更谈不上理性认识,不要说兴趣可言了,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呢?我试用了两种导入:一种是以歌曲《唱脸谱》导入,这首歌曲学生在初二已经学唱过,因此升不陌生,我刚唱了个头,学生便兴趣盎然地加入进来了,当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时,我不失时机地把事先准备的各种脸谱一一与歌词对上号,面对这些色彩丰富的视觉刺激,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新奇。

唱完后,便争先恐后地猜测其他各脸谱,并急切地想知道,人声是怎么发出的?是用什么乐器伴奏的?人物的行当、服饰是什么样的?我想这样的效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第2种便是以历史故事楚汉之争导入: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兵败丁刘邦,被围垓下,四面楚歌。


姬等项羽睡着后,步出帐外,以期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的该段。

然后让学生就着虞姬的心情,结合歌词欣赏,学生们居然听的津津有味,有的脸上愁云密布,有的则黯然神伤,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 听
听是音乐欣赏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听,多听,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但教师的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言语尽量简洁概括,切忌成为讲解员。

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一边听赏,教师一边泛泛而谈,甚至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似乎也听得很投入。

表面上看去,这是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实际上却并不见得。

试问:学生究竟听进去多少?是选择听你的讲解呢还是欣赏音乐作品本身?其实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之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稍做讲解,但必须确保学生是音乐欣赏的主体。

3 动
动是最强调的一个方面。

我认为一味让学生静听,不能获得满意的欣赏效果,听的同时应该伴随着动。

当然这里的动不是停留于小学生的单纯的律动,这“动”还包含了动脑、动口、而更重要的是动情。

3.1 动脑即让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

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创造性想象。

例如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

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雄壮的音乐,像是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

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

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对学生所显露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地进行引思和助燃。

3.2 动口。

要鼓动学生多说,多讲,善于在集体面前讲。

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必定会由于思想认识的简单、立足角度不同等原因造成一些错误,教师则一定要多引导,多鼓励,循循善诱。

教师不但要允许学生“犯错”,而要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面对学生的犯错,老师能够平心静气的引导、指点,而不是疾言厉色的狂轰乱炸。

以一个模式统一要求学生而大搞听话教育的方法,只能泯灭学生的灵性。

一次欣赏到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的是悲愤激昂的情绪,而有一位学生却坚持自己的感受,说是活泼喜悦的情绪,虽然当时我也很讶异,当堂也有很多学生笑话他,但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给予否定,我说:“每个同学对作品的理解角度会有所不同,否则古代就不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


3.3 动情。

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

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

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

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袭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

“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

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学生的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播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使之产生共鸣,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动心了。

因此,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在欣赏话动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不要因循守旧,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领航者,只有多动脑筋,抓住学生的喜好,多变、善变,敢于打
破常规,才能激活音乐欣赏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