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式英语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式英语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作者:胡行丽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3期
摘要:作为四大语言基本技能之一的写作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然而,受母语语言习惯、文化以及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式英语的现象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随处可见,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巨大障碍。
因此,主要着手分析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写作能力的影响。
同时,就如何解决中式英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式英语;母语迁移;英语写作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了许多关于中式英语中母语迁移现象的研究。
许多教师从词汇及句法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误差分析,他们发现在英语写作中冗余,过度使用动词,不必要的重复,不正确的搭配等现象都是受汉语习惯影响而产生的。
郭纯洁和刘芳发现在逻辑推理过程中,母语往往扮演着中介语言的角色。
文秋芳和郭纯洁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作文得高分的学生在写作中对母语的运用要远远少于那些作文得分较低的学生。
本文将通过对学生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进行分类和分析,试图找到相对应的减少中式英语现象的策略。
二、中式英语的定义
中式英语指带有中文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
“中式英语”这个词在英语里被称为“Chinglish”,意思是汉语及英语组合而成的语言。
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或文化的影响而拼造出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
这是中国人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出现的,是一种必然的语言现象。
三、对于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现象的分析
1.词汇层面的中式英语
冗余在写作中是一种普遍的中式英语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准确理解一个单词的含义。
它体现在学生会使用一些没有必要的词或重复使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
(1)多余的名词
大多数中式英语中多余的名词都出现于一些短语中。
请看下面的例子:
Living standards for the people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rise .(“Living standards”仅适用于人,而不是任何动物,所以“for the people”多余。
)
(2)多余的动词
与多余的名词一样,大多数多余的动词也出现于一些短语中。
它们经常与一些名词结合起来使用,而形成的这个动词词组往往可以用一个动词来表达。
尽管它的结构从语法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它却是一种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My father is very fond of catching fish.(fishing)
(3)多余的修饰词(形容词和副词)
汉语中的修饰词要远远多于英语。
多余的形容词修饰名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形容词本身的含义已经部分体现于其所修饰的名词中。
Please repeat again. (“repeat”本身就具有再一次重复之意,所以“again”多余。
)
2.语法层面的中式英语
(1)名词单复数的语法错误
根据语法规则,英语中的名词可以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可数名词可以在其末尾加s/es来表达复数的概念。
而在汉语中却没有这种变化。
如果学生受汉语语法习惯的影响就有可能忽略复数形式的变化。
例如:Hellen has eaten three piece of bread.
(2)代词的语法错误
英语中代词的种类较多,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不定代词等。
这就说明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词会使用不同的形式。
然而,在汉语中代词没有主格与宾格的区分。
因此,学生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I often make he angry.(him)
(3)时态的语法错误
中国学生对于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的区别往往不太能够掌握。
他们容易理解一般过去时,而且在使用中往往倾向于用它来代替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
因为在汉语中我们只是用汉字“了”“过”等就可以表达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所以学生容易掌握一般过去时,但对上面提及的另外两种时态却经常辨析不清,其主要原因即在于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语法区别,那么就容易产生如下错误:He did not have supper yet.
(4)介词的语法错误
英语中的介词数目较多,用法繁杂,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较难掌握,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介词的搭配,学生往往习惯于依靠其在汉语中的释义来使用,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错误:Mary is married with Tom.(汉语中我们说“和”某人结婚)另一种错误是对不及物动词后面搭配介词的忽略。
例如:John is waiting his friend.(汉语中我们说“等”某人)
(5)连词的语法错误
连词方面的错误主要体现在“因为……所以”(because...so),“虽然……但是”(though...but)等的搭配方面。
例如:Because he is ill,so he can’t go to s chool.这句话按照汉语语法搭配的习惯来说是正确的,但在英语中确实是一种常见的连接词使用错误。
3.文化迁移导致的中式英语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负迁移导致的语法错误在其作文中随处可见。
例如:We are regarded as “the pearls on our parents’palms”.(我们被看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这种表达的产生往往是学生直接按汉语的习惯和文化直译的结果,其并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4.思维模式迁移导致的中式英语
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导致许多中式英语表达的产生。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研究者经常对比“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用第二语言思考”之间的区别,结果表明,如果学习者不用第二语言来思考,那么他们一定依然用母语作为认知活动的参考点。
例如:Although he has not much culture.(虽然他没有文化。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写作都采用逐词翻译的方式,上面的例子就反映出了典型的汉语思维模式。
四、减少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现象的应对策略
1.模仿
模仿是一种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准确地使用英语的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结合一些例句,教师会给出某个语言点或语法现象的清晰解释,然后让学生模仿做一些例子。
这有助于学生通过练习来领会他们所学的目的语。
此外,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而且也可以体现学生在其学习中的主体性,因为他们需要把他们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于实践。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2.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近年来,教育者已经发现了阅读与写作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这就意味着其中任何一项的提高都有助于促进另一项的提高。
在笔者看来,写作是对阅读的模仿。
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很大
程度上来自于他们在阅读中的积累。
他们可以把阅读中吸引他们的单词、短语或句子运用于写作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写作的技巧,从而避免在写作中出现中式英语。
3.整合文化与语言教学
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千差万别,中西文化发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
在语言文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深入了解母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上的异同,并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的不同文化价值观,才能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由于笔者对母语迁移及第二语言习得的知识有限,所以对于这种现象的归纳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所提出的解决策略也有其局限性。
对于如何解决学生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问题,英语教师以及一些研究者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04).
[3]李绍明.大学英语写作[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4]郭东虹.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外语教学,2002(04).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