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启示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此山中,方识真面目
——08年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启示
各位老师大家好!
奉丁老师之命,要我在高考阅卷时注意收集一些资料,到时给大家讲讲阅卷的体会。
我想这件事对于高三任课老师是非常有意义的。
记得上一次郑了湄老师的高考作文讲座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对高考作文指导课很有裨益,只是本人才疏学浅,恐怕不能胜任这一任务。
但既是听将令,那就只能勉力而为,尽可能把我在阅卷期间的感受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如果能够对大家有些什么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也算尽我的绵薄之力。
当然,很多东西其实我们早就看过许多次,也讲过许多遍,可谓老生常谈。
所以,如果讲得不好,你就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当我没讲,当然也许你根本就不想用耳朵,那也可以,所谓的自由价最高。
只要能够让大家觉得我讲座中的一句话确实很有道理,我就心满意足了。
另外有一点说明,这里讲的只是个人的一点浅陋的看法,拿出来供大家探讨。
我姑妄言之,大家呢就不妨姑妄听之。
此前对高考作文阅卷的“残酷”也早有所耳闻,也曾看到报刊杂志上的一些相关报道,总感觉有些神秘,现在有机会亲历阅卷现场当然是很兴奋的,而且有些体会与耳闻所得确实是不一样的。
那种现场感是会让人对某些东西产生特别深刻的感受和认识。
所以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有机会去参加高考阅卷,那应该是很有好处的。
我阅卷位子旁边的老师他们学校就派了一个高三的和一个高二的,就是为了对新一届高三有所准备,安排很科学啊。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一手货肯定比二手货要强,信息在传递中会有所增减而产生变化。
所以我在这里尽可能把第一手资料的原始信息给大家。
为了这事我花了不少心思,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而且是违反阅卷纪律的,另有一些材料是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的特级教师徐桦君先生要的,这里也对他的支持表示感谢。
总的来说,尽管阅卷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说难听一点与民工进城打工的劳动强度有的一拼。
所以说去参加阅卷很好,但一次足矣,再也不要有第二次。
日程安排:
6月9日下午,冒着倾盆大雨赶到浙大中文系报到,住在浙大西溪校区附近的宾馆,阅卷地点在紫金港校区,坐车大概40多分钟。
10日上午开阅卷动员大会,然后分组,有幸分在作文组。
之后开作文大组阅卷会议,对题目做分析评述,定好基准分,错别字扣分,下发样卷和评分参考。
下午分小组讨论样卷,对专家组的评分提出意见和看法,然后大组汇总。
11日上午再开作文大组会议,统一评分标准和说明给分理由。
然后分小组试评,这个时候大家比较兴奋,认真评分并且经常与样卷比照,尽可能形成一致的评分标准。
下午正式开始阅卷。
如此一直到18日整个作文阅卷和其他题目基本上一起结束。
大概16日我们小组被调到古诗文阅读即第四大题,此前已经有几个小组去支援该组。
下面我基本上按照上述程序介绍相关情况,并简要谈谈我的感受。
题目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都巿和乡村,是我们栖居的空间;都巿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
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都巿”或“感受乡村”为题
..,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评论: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的作文。
题意清楚,审题应该不成问题。
而且有话可说,城市或乡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
生于城市者,无时无刻不去触摸城市中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
生于乡村者,也时时刻刻地感受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些迷人的牛哞,袅娜的炊烟,质朴的身影……。
这一切都会带动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
更何况在时代剧变之中,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双向涌动。
从乡村走向城市,那可能是因为城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那些激烈的文化冲突、快速的人事变化、多声道的喧哗和思想、时刻不停的交流与包容等。
在城市里你寻找自己的个性,或者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体潜意识里,这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从城市走向乡村,抑或厌倦了城市的冰冷面孔,在忙碌中迷失后的觉醒,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于是到乡村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
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
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
“触摸”,《汉语词典上》说,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
即接触着,抚摸着。
感受,①受到(影响),接受;②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
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
高考作文阅卷大组认为这里的触摸与感受应该是处在同一个层面上的意义,而非触摸浅而感受较深。
而对于都市和乡村,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不作细微的界定而以模糊处理。
因为都市这个概念其实要求挺高的,上海北京可以算是都市,而杭州可以算是都市吗?也还有可以争议的地方。
实际操作中,都市换为城市甚至城镇也可以,乡村乡镇也属同一个概念。
所以对考生而言,总有一个地方是可以有较多的触摸和感受的机会,机会均等。
从命题意图来看,其中一点显然是为了避免去年考生中盛行的套话作文,避免套题、押题。
让那些忙于话题训练的考生常用的那些典故满天飞,精彩语段搬运嫁接,卖弄文采等手段失去用武之地。
从阅卷情况来看,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套话作文明显减少,但是并为绝迹,还是时有可见。
这也避免不了,有些考生就只会写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其他材料好像就不会写了。
怪不得江苏一位老师笑言:“古代文人每年一到6月7日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
这次作文命题就让这些作文很难再出现。
不过陶渊明倒是符合要求的,而且成为考生作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背景材料。
总体情况介绍
今年的满分作文并不多,得55分以上的作文也只是少数,但是得47分~54分的考生倒有一大批。
就学生的作文题目选择来看,估计有超过60%的学生写了“感受乡村”这个题目,这样也出现了因题材雷同化而“撞车”的情况。
“春夏秋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乡土风光的些许描绘,成为比较普遍的“乡村题材”。
这些题材写起来容易,“出彩”却很难。
写“触摸城市”也有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全然不晓一个真正的城市就像一部底蕴丰厚的书籍,需要用心触摸它的个性和魅力。
所以,拥有较为广宽的阅读面和训练面,独到的文化意蕴和个性体验,能够真正地挖掘出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人情之美”,往往是高分作文的成功秘诀。
对作文题目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道诗性的话题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有话可说仍是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追求。
引导考生既要走向社会,感受历史文化、美妙自然和现实生活;又要关注自我,关照自己的心灵,调动感官,激活青春的感受。
这道充满诗性的命题考查了综合性很强的语文能力,包括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没有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没有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作些过滤并留下痕迹,那就失去作文的根基,必然言之无物。
所以作文是不能有备而来的。
这里的备是专指考前押题式的具体的备,非常具体的准备恐怕是会造成失误的。
当然大的准备还是要的,比如对生活的感受,对自己内心体验的咀嚼体会深思彻悟,会较好的用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用自己的文字记录对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对自己心灵的反省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认为是可以作为作文练笔的重要手段。
另外,在课外阅读中观照自己,写一些阅读的心得体会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段。
2009年的高考作文会怎样出题,我们无法预测,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我个人认为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应该是大的方向。
样卷评议:散见于每篇例文之后
总体启示
高考作文阅卷打分:
首先,介绍一下高考作文打分:每篇文章,至少两个人给分,先由一评给分,再由二评给分,阅卷者在打分时不知道自己是一评还是二评,也不知道另一个评分者是谁。
如果两个人的分数差距小于或等于8分,那就相加除以2,给平均分;如果两个分数差距大于8分,那么会自动给第三个人也就是三评给分,打出的分数和前两个分数中最接近的且不超过8分那一个分数相加除以2。
如果三个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相互之间还是超过8分,小组组长就会出面仲裁给分;如果连小组组长也吃不准,就要送到专家组了。
还有,在阅卷过程中出现的抄袭卷、问题卷、优秀卷(55分以上)是有专门标记的,组长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操作。
可能这样说还不是很清楚,举个例子吧。
学生写了篇文章:
一、一评给了50分,二评给48分,那么最后得分就是49。
二、一评给了50分,二评给了30分,差距大于8分,交给三评。
如果三评给42分,那么最后得分是46分;如果三评给38,那么最后得分就是34分;如果三评分数在39到41之间,就交给小组长仲裁或专家组。
满分作文是必须经专家组鉴定的。
小组长的任务除了判定进入四评的卷子和解决一些其他问题卷之外,他还可以对全小组成员的阅卷情况进行监控,比如速度,在线时间,平均分,无效卷的数量,与小组或整个大组的吻合度等等。
他会随时观察各评卷教师的评卷给分的分布曲线,对于不同时间给分一致性偏差较大的评卷教师,随时给出相应提示,并指出其评卷质量问题,及时改进。
对于复评率过高的评卷教师,各组长可给出相应提示,并要求其及时改进评卷质量。
由于上述作文打分的规则,阅卷者为了降低自己无效卷的份数,就倾向于打一个保险分比如42、43、44等,这样的分数一般不会被挤出,而成为有效卷。
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对这次作文阅卷,省考试院再三强调把保险系数降下来(确实有老师的保险系数高达70%,也就是说他70%的卷子打分都在最密集的区域41-47之间),努力拉开分数的档次。
另外电脑还设置了重评功能。
即把教师自己已评过作文再重评。
即你阅到200份以后,你就随时有可能碰到自己评过的卷子,然后看你的误差率。
这样的阅卷方式要求阅卷教师必须自始至终严格按统一的评分标准给分,减少了评分的随意性。
所以阅卷者可能除了阅卷之外,还要注意小组长对自己的监控,努力让自己不被小组长召唤。
这样客观上消除了出现阅卷误差的潜在因素,增强了阅卷的公平性。
所以相对来说,高考阅卷是比较公平的。
再说时间和速度
说一些数据吧。
今年高考考生的数量是360000。
每篇作文至少评2次,那么阅卷数量就变成720000,再加上一些作文要进入三评,所以总数量要超过80万,今年作文阅卷的人数为400左右,故每位阅卷老师的阅卷数量为2000份。
再加上后来由于第四大题进度太慢,到最后两天将近一半的作文阅读卷者改判古诗文阅读的文字表述题,所以改到最后的作文阅卷老师的平均的阅卷量应该是2500左右,阅卷时间从12日正式开始到18日一定要结束,7天时间,每天任务350篇。
上午8点开始,中午11点30分,下午一点开始,5点20分结束,中间分别各一次休息15分,总共每天阅卷时间为7小时20分,满打满算,7.3*7*3600/2500=75秒,如果刨去上厕所,倒水,吸烟,有时候还要说点笑话,改到有趣的卷子总要互相交流交流,奇文共欣赏嘛。
(看到一篇作文:感受乡村,考生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农妇、山泉、有点田。
有趣。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实际上我看到过小组长阅卷数量的统计平均速度是70多秒,最快的是30多秒。
(上海这一点做得比较好,他们设置了最低时间限度,不到规定时间,电脑锁定卷子,不能翻页,保证每份卷子的评阅时间,这是比较人性化的,不过这需要条件)
所以为了完成工作任务,阅卷老师们总结出不少“窍门”。
例如,看标题首尾,点题不明者,基准分之下;看句子用词,语言干瘪者,基准分之下;看文章字迹,工整优美者,细细再审,潦草涂鸦者,不得翻身……“电闪雷鸣”的阅卷速度下,阅卷质量很难保证。
甚而至于有教师特别希望改到离题的文章,“我连续改到两篇离题的文章,真爽!”这都是速度害得!还有一个例子,一篇作文是抄了前面科技文阅读中的文字,其中一评给了14分,二评给了42分,可见速度快到何等程度。
估计那位老师一看有乡村相关的字眼,就给基准分附近的分数,而另一位教师倒比较认真,肯定发现这一现象,亏他认真,不然很可能让这位投机者捡个大便宜。
另一个角度,由此也可以看出扣题的重要性。
阅卷老师就是在这样劳动强度(6:30起床,早餐,7:20乘车,8:00开始阅卷,中午连午餐时间一个半小时,大多数教师是不能有睡觉的地方的,许多人打地铺,或者靠在桌上打个盹,下午结束后会宾馆,找饭馆吃饭估计7点多才完。
)下,真是累啊,眼睛疼。
这样的监控下和追逼下,还得自己小心尽可能公正判分。
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是我们必须要理解的。
以下的阅卷启示都是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
阅卷过程启示:
从命题角度而言,考场作文是“遵命”的写作,从阅卷角度而言,那就是为阅卷人而写作的。
你要讨得阅卷者的欢心,你肯定会得到高分。
阅卷者的眼光决定着考生作文的价值,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心中有阅卷者这一审美主体,要关注阅卷者的接受意识。
尽管阅卷者的主观因素会渗入阅卷过程,同一篇作文不同阅卷者的给分可能相差很远,这是由于他们的标准或爱恶可能有所偏好。
但另一方面因为试题的要求是一致的,阅卷者的愿望、动机和目的是一致的,所以他们的主观上有很多一致性:喜爱整洁、美观、严谨、生动、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感情真挚、构思巧妙的作文,而厌恶肮脏、丑陋、松懈、呆板、肤浅、陈旧、虚假、僵化的篇章。
一句话,他们的审美取向总体上是一致的。
这是我们应该提醒考生注意的。
一、书写
养成按规范答题的习惯。
平时作文训练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来做。
明确作文的书写区域、题目的书写位置,控制作文字数不超过卷面的格子数等问题。
整洁为先,力求美观。
好色乃人之共性,既然阅卷者好色,为何不以色悦之?有人说,把考场作文当成情书来写,肯定会立竿见影,分数马上上一个档次。
言之有理。
文字的大小、正斜。
从电脑阅卷的情况来看,由于扫描之后方格已经消失,只剩下文字了,所以文字宁可写大不可太小,太小的字会让阅卷者产生不快,因为他必须集中精力才能看清文字,让阅卷者不快的现象都要力求消除。
有些学生的字都是往一个方向倾斜,那会把阅卷者的视线引向试卷的外沿而导致注意力的下降,如果阅卷者停留的时间较短,一般而言,作文分数就是比较低的。
强调学生注意把稿纸摆正,写字的姿势要端正。
另外书写坚持“一字不改”的原则,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会使阅卷者产生一个印象:这位考生思维清晰,表达流畅。
整体印象当然有所提高。
如果过多修改,调换,箭头,涂抹等一定会被阅卷者看到,这等于告诉他我这里是有修改的,曾经出错。
与背景不同的物体会被感受者迅速抓住,这是心理学上的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迅速被感知。
这是一条感知规律。
如果让错误存在,但如果这错误貌似与别的文字一样,那么短时间内这错误是不可能发现的。
不写错别字。
今年实行的是每一个扣一分,非常厉害。
阅卷大组最后有一个原则,整体上把握,因为时间关系,所以扣分不会很厉害,那还稍微好一些。
如果认真执行,估计有些考生的分数就会很惨,相差五六分是很正常的。
但是因为错别字还会影响阅卷老师对作文的整体影响,所以要对学生强调一定要尽力避免错别字,尤其在紧要之处,如题目,开头,结尾,主旨句或者引用的名言警句,这些语句一般阅卷者肯定会看到的。
但也要特别注意,遇到不会写的字不要用拼音替代,更不能留空格,一定要换用别的字。
因为这会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反而吃力不讨好。
标点和行款。
电脑阅卷,感觉与纸质阅卷迥异。
一篇800字的考试作文基本上75秒左右阅完,鼠标滚动次数大约为5-6次。
也就是说,一篇作文被分割成五六个界面。
打开一张卷子,最先看到的一个界面就是开头一二两个小节。
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第一眼的印象会影响到对整体的感觉。
所以,题目,开篇不能有错,而且一定要做到在一二两小节中即开头一百多字当中要点出题目。
用语精到,不要拉拉扯扯不着边际。
关系到阅卷老师对作文的定位:是否切题。
不然,他就在那里找相关的文字,看有没有关于乡村或城市的文字。
结尾也很重要,因为阅卷老师看到最后一屏的时候,有时候会忘记前面的内容,那么最后的结尾如果富含哲理,用语精警,让人击节赞叹的话,那么由于近因效应,即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个体的影响作用比以往获得的信息作用更大,他会感觉这篇作文相当好,给分就非常大方。
在作文结尾,再次在阅卷老师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可以用优美的诗句作结以凸显文采斐然,可以用饱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作结以升华主题,可以点题总结全文来与前文形成呼应,可以留下悬念或提出新的问题以引人遐想或发人深思。
同时要告诉学生,文章的小节不能分得太少。
因为一个界面装不下一个小节,就会给阅卷者太过拥挤的感觉,会影响正常的评分。
另外题记后记可以休矣!短短800字,还写题记后记,纯属多余,不如直接开篇,也可以把题记直接接到开篇之前。
老实说,大多数阅卷者看到题记就有些反感。
更不用说后记了。
你还别说,还真有学生题记后记一个都不少的。
我们要努力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他停留在你的作文上不忍离去,他要玩味欣赏,当然离题偏题的作文除外。
正所谓“顺阅卷者昌逆阅卷者亡”,阅卷者是至
高无上的判定你分数的法官,不要惹恼他。
建议
平时作文还是要练,尤其要养成卷面整洁的习惯,如能美观则最好。
平时作文的纸可以按高考原版大小的方格稿印一些,供学生练习,形成条件反射。
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卷面扫描后的样子,提高认识。
专项练习开头和结尾。
开头100字左右必须出现与题目有关的字眼。
结尾也做同样要求。
分节要养成较好的习惯,总体卷面比较清晰,有疏有密,不可铺天盖地,密不透风。
二、审题与扣题:
高考作文阅卷场不是酒吧或咖啡屋,那是流水作业的现代车间,“工人们”阅卷任务繁重紧张,就阅卷速度而言达到了70秒一篇,因此,阅卷评分的最重要的依据还是整体感知,尤其是靠自己的阅读初感。
因此我们的高考文必须遵守以下的黄金规则,
高考作文要切合题意,要完全符合命题者所设计的意图。
题目和开篇要有扣题字眼或句子。
要让老师放心:我很清楚题目,我不会离题。
其他较为显眼的地方比如每段的开头,材料后的议论,结尾都有扣题的语句。
极端的每句话都可以扣题。
显示思维的严密流畅。
审题立意至关重要,它是作者行文的灯塔与指南针。
记得清朝王夫之曾经说过: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准,就选对了帅,这仗便胜了一半。
立意尽可能深刻而集中,避免低幼。
建议:
进行审题训练。
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各种不同形式的题目。
养成看到题目后认真仔细审题的习惯,强迫思考至少5-10分钟,把思维成果涂写在草稿纸上,最后大致形成思路。
简单明了列提纲,保证不忘记自己的方向。
高考阅卷越是到后半程,就约会出现一个现象: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靠。
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
而每位老师所改的卷子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
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
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靠。
对策:
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因此,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设置亮点
关注晕轮效应,努力给阅卷者创设几个有力的感觉依据。
我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是根据对别人已有
的了解进行其他方面的推测。
同样,高考作文如果能让阅卷老师心里产生晕轮效应,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喜爱有加,你的作文便离高分又近了一步。
如何在作文中产生对自己有效的晕轮效应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创设几处明显的亮点。
情感真挚,质朴动人。
以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和表现真实的生活是高考作文今后追求的方向。
思想深刻,积累丰富。
观察细致,细节动人。
体现写作的功力。
表达要优美。
《考试说明》“发展等级”第3条: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特别注意
态度端正,谨慎应对。
关于时事,不可盲目引进。
小心“地震”、慎用“奥运”。
切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不能投机取巧,背些材料强行贴上,要重视平时训练搜集材料。
拒绝套话作文。
套话作文的特点,见ppt
考生的答题情况暴露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
比如今年的满分作文并不多,得55分以上的作文也只是少数,但是得47分~54分的考生倒有一大批。
就学生的作文题目选择来看,估计有超过60%的学生写了“感受乡村”这个题目,这样也出现了因题材雷同化而“撞车”的情况。
“春夏秋冬”的结构模式、“农家乐”式的“到此一游”的家庭聚餐外加乡土风光的些许描绘,成为比较普遍的“乡村题材”。
这些题材写起来容易,“出彩”却很难。
写“触摸城市”也有片面和幼稚的问题,城市在有些考生眼里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灰色森林”、“藏污纳垢的腐朽场所”,全然不晓一个真正的城市就像一部底蕴丰厚的书籍,需要用心触摸它的个性和魅力。
所以,拥有较为广宽的阅读面和训练面,独到的文化意蕴和个性体验,能够真正地挖掘出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人情之美”,往往是高分作文的成功秘诀。
附2008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感受乡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
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
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游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的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
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
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
他在这片土地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