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技巧——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技巧
朗诵技巧
朗诵技巧1
后来/啊
乡愁/是/⼀⽅/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头
“后来啊”缓慢延长,读得应尤为悠长、深切,似⼀历尽沧桑的⽩发⽼者缓缓站起,离开坐席,慢慢回忆,娓娓道来,充满了感慨、深情。
“啊”语⽓词,要略拖稍长并带有叹息意味。
此处“乡愁”,当⾼起拉长,略停,“矮矮”上声,尾⾳要读上去,但不能过⾼,不能飘⾛,当厚重,转接“坟墓”,当沉重,缓收,给⼈以凄凉、荒芜之感。
这时的“我”,已⼈到中年,“我/在/外头”⾃然要读出“⼈到中年”的成熟情怀,“我”⼀停,“在”⼀停,语速要慢⼀些,“母亲”应⽐上⼀个“母亲”读得稍⽤⼒量,此时的“母亲”已经离去,要读出悲伤与思念之情,似有哭声。
“在⾥头”要读出愧疚与悔恨,“⾥”上⾏渐弱,“头”阳平作轻声,微收,似有颤⾳。
此处朗读,还要注意表情。
既不能没有⼀点情绪变化,也不能像刚失去亲⼈那样悲怆,要在回忆中带着思念、悲伤和深情。
朗诵技巧2
⼀、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如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个“愁”字上,⽽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带有⼀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稍快⼀些;
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些
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就要⼒求平稳、不紧不慢。
”
如我们今天学习的《我爱这⼟地》的语速要慢⼀些。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的长短。
把握好诵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步”,产⽣鲜明的节奏感,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
四、根据语境,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
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后的停顿更长⼀些。
”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总之,现代诗歌诵读,具有很⼤程度的表演性。
需要我们掌握⼀定的朗读技巧,投⼊真情,反复吟咏,⽅能读出诗歌的感染⼒,⽤诗歌特有的魅⼒打动读者。
五、语⽓: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徐疾(节奏)等的变化。
朗诵技巧3
散⽂诗是界于诗歌和散⽂之间的⼀种⽂体。
语⾔平⽩如话,富于趣味或哲理,篇幅⼀般不⼤。
散⽂诗到底算不算是诗,⽬前还有争议。
不过,在各种诗歌朗诵会上,经常有⼈选取这种⽂体进⾏朗诵创作,因此从实际运⽤的⾓度,可以将其置于诗歌之列。
朗诵散⽂诗须注意以下⼏⽅⾯的问题:
⼀、确定基调
常见的散⽂诗多是富于理趣的,它常常能够给⼈以启迪,或引发某种情致。
不过,即便是在这样⼀种类别的⽂体⾥⾯,依然会形成不同的朗诵基调。
如朱⾃清的散⽂诗《匆匆》,其感情⾊彩是茫然忧伤的,朗诵起来低回曲折。
其中有⼀段⽂字是说时间匆匆⽽逝却⼜⽆法挽留,令⼈不禁掩⾯叹息:
于是——洗⼿的时候,⽇⼦从⽔盆⾥过去;吃饭的时候,⽇⼦从饭碗⾥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遮挽时,他⼜从遮挽着的⼿边过去;天⿊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溜⾛了⼀⽇。
我掩着⾯叹息。
但是新来的⽇⼦的影⼉⼜开始在叹息⾥闪过了。
应该说,这段⽂字也是富于哲理的,但却没有使⽤说明⽅式,⽽是以⼀种特殊的描述⽅式来表明的。
因此采⽤⼀种较浓重的感情⾊彩进⾏朗诵是合适的。
⼆、交流定向
散⽂诗的语⾔平⽩如话。
它不像古典诗词那样⽂风秀雅,讲究平仄、韵律,须要在朗诵中细细品味深意;也不像现代⾃由体诗那样情感浓烈,具有铺排的⽓势。
散⽂诗更接近⼝语,通俗易懂,明⽩晓畅。
受⽂体特征的影响,朗诵散⽂诗时更需要具有对象感和交流感,⽽且交流的对象可以具体明确⼀些。
⽐如散⽂诗《温柔》中有这样的句⼦:
温柔,你体尝过吗?你给予过么?
朗诵时可以⾯对⼀定的⽅向,甚⾄是具体的某个听众,与其做定向的交流,同时辅以⼿势、体态和眼神的配合。
将作品中的“你”与现场听众中的“你”合⽽为⼀,能增强朗诵的效果。
三、话由⼼⽣
话由⼼⽣,简单来说就是把诗中的语⾔转化为⾃⼰的语⾔进⾏朗诵。
把诗中的语⾔转化为⾃⼰的语⾔不是要作⽂字上的改动,⽽是调动⾃⼰的思维,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中的情感并引发⾃⼰的情感,使⾃⼰的情感处于运动的状态;在这种处于运动状态的情感的⽀配下,运⽤恰切的表达技巧把⽂字语⾔转化为有声语⾔。
话由⼼⽣的关键是⾃⼰的思想感情要运动,不能只是理性地去理解,还要感性地去体味,只有当⾃⼰的思想感情波澜起伏、奔涌运动起来时,作品中的话才真正成为了⾃⼰⼼⾥的话。
⽐如,刘增⼭的作品《秋实》中的⼀段: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赏,
也不是在⾃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将跌落枝头。
它是在
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在朗诵⽂中“我(果实)是怎样成熟的呢”⼀句时,⾃⼰的思维真的要运动起来——不应直接得到思维的结果,
⽽是要有思维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定和实际过程的时长⼀样,可以瞬间引发,瞬间结束。
四、寻求变化
散⽂诗⽂本上的语⾔平⽩如话,并不意味着变成有声语⾔时要平淡⽆奇,相反,朗诵时应通过⽓息的强弱控制、⾳⾊的明暗调制、⾳⾼的⾼低调整、⾳量的⼤⼩强弱、语句的疏密变化、语势的承接呼应、节奏的对⽐控纵等等⽅式来寻求有声语⾔表达样态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能够将语意表达得更加明晰,将形象刻画得更加⽣动,将作品创作得更加完整,同时⼜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引起⼤家的兴趣,以便产⽣更好的传达效果。
附:作品朗诵解读
匆匆
朱⾃清
燕⼦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为什么⼀去不复返呢?——是有⼈偷了他们罢:那是谁?⼜藏在何处呢?是他们⾃⼰逃⾛了罢:现在⼜到了哪⾥了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但我的⼿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算着,⼋千多⽇⼦已经从我⼿中溜去;像针尖上⼀滴⽔滴在⼤海⾥,我的⽇⼦滴在时间的流⾥,没有声⾳,也没有影⼦。
我不禁头涔涔⽽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屋⾥射进两三⽅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的时候,⽇⼦从⽔盆⾥过去;吃饭的时候,⽇⼦从饭碗⾥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遮挽时,他⼜从遮挽着的⼿边过去;天⿊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溜⾛了⼀⽇。
我掩着⾯叹息。
但是新来的⽇⼦的影⼉⼜开始在叹息⾥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在千门万户的世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千多⽇的匆匆⾥,除徘徊外,⼜剩些什么呢?过去的⽇⼦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偏要⽩⽩⾛这⼀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为什么⼀去不复返呢?
[朗诵解读]
这是⼀篇⼈们喜爱朗诵的散⽂诗。
作者表明了⾃⼰对于时⽇匆匆的感受:时光飞逝,令⼈彷徨怅惘,同时也透露出作者欲有所作为的想法。
作品中有彷徨怅惘的情绪,不过我们在朗诵时可以调整⼀下这种情绪的分⼨⽕候:可以以⼀种相对冷峻的语调,从理性的⾓度看待飞逝的时光,发⼈深思,催⼈奋进。
不要太过低沉。
秋实
刘增⼭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赏,也不是在⾃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将跌落枝头。
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我怕早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打⽽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晒⽽成熟的果实吗?
[朗诵解读]
这篇短短的⽂字语意浅近,但颇富哲理,它向⼈们昭⽰了这样⼀个道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帆风顺的。
朗诵时注意说话⾓度的转换:第⼀段是从⼀个旁观者的⾓度讲述成熟的果实在低头思考;后⼏段则转为果实以第⼀⼈称的⾝份叙说⾃⼰成熟的过程,结尾两句以问代答。
另外须注意,要通过语势的起伏变化等⽅式对相似的句式进⾏不同的处理。
温柔
⾼低
温柔,你体尝过吗?你给予过么?
绕梁的紫燕是温柔的,它要⽤这种美好的东西,来熏陶和哺育幼辈;代烈⽇暴晒补过的⽉光是温柔的,它将平和、清凉的银辉洒向⼤地,轻缓地抚慰被灼伤的记忆;滴答滴答的台钟是温柔的,它安稳⽽⼜体贴地踱着,从不惊扰每个⾹甜的美梦;少⼥的⼼地是温柔的,⼀个姑娘如不具备这点,那她还能有多少魅⼒呢?
有的⼈,在妈妈怀⾥撒娇的时候是温柔的,以后命运将其拨弄得不成样⼦,温柔随同⼈⽣的价值被⼀起拍卖了;有的⼈,⽣来匮乏温柔的细胞,可是⼏经风⾬之后,⽣命之树的根部却长出了温柔这只蘑菇。
诚然,温柔常与爱恋、仁慈为伍,常跟宽厚、善良做伴。
不过,谁要以为温柔同“软弱⽆⼒”有什么⽠葛,那就有失公允了——
春风算得上温柔了吧,它从冻结的河⾯上⾛过,坚冰竟出现了裂缝;棉花称得上温柔了吧,蹦得再⾼的棉球⼀落到上⾯,就此弹不起来了;友谊也该是温柔的吧,可它能叫铁⾻铮铮的硬汉愧悔不已,潸然泪下。
温柔,何其神奇微妙的东西。
你⼏乎看不见,听不出,摸不着,但却能感受得到。
它是⼀种慈祥、热诚、仁厚、道义和爱的结晶体,它坚强有⼒,它与美丽并存。
[朗诵解读]这篇作品对“温柔”做了全⾯辩证的阐释,⼀⽅⾯直接说明了“温柔”的美好,另⼀⽅⾯反驳了⼈们对
于“温柔”的误解,间接赞美了“温柔”的坚强美丽。
朗诵时注意使⽂章的层次分明,另外须注意加强与听众的交流。
朗诵技巧4
①通假异读
通假字在⽂⾔⽂中⽐较常见,通假字跟本字的读⾳⼤多不同,我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读其本字的⾳。
如“学⽽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就不能读“shuō”,⽽应读“yuè”;这⾥的“说”通“悦”,愉快的意思。
《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中的“要”,不读“yào”,⽽应读“yāo”;这⾥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②古⾳异读
古代⼈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凡是《普通话异读词审⾳表》未作出规定的,我们仍应按
传统的⾳去读。
像“可汗问所欲”中的“可汗”,是对过去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按古⾳应读“kè hán”。
③破⾳异读
这是指通过改变字⾳的办法来区别词性和词义的⼀种异读。
如“骑”现在只⽤作动词,读“qí”,但⽂⾔⽂中它还常作名词⽤,读“jì”,表⽰骑马的⼈或战马,“翩翩两骑来是谁”与“但闻燕⼭胡骑鸣啾啾”中的“骑”都读“jì”。
另外,⽂⾔⽂中有⼀些现在不常⽤的字,我们要仔细辨清字形,查明字⾳,切不可以形近字的⾳去替代,或者读“半边字”。
如“及郡下,诣太守”的“诣”,应读“yì”,不能误读为“zhǐ”。
朗诵技巧5
⼀般来说,有两种分类⽅法:⼀种是从内容上,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种是从形式上,分为格律诗和⾃由诗两⼤类。
诗歌的特点是,以⾼度概括的语⾔反映社会现实⽣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息,主题鲜明,具有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在朗诵诗歌时要注意以下⼏点:
⼀、深知背景,明确⽬的
朗诵诗歌前,应搞清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诗,了解了背景和⽬的后,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内容,朗诵时有利于唤起⾃⼰的激情,从⽽很好的表达诗⼈的意志和胸怀。
⼆、运⽤想象,⼤胆设计
⼀⾸诗写情、写景、写⼈、写物,虽是各有特⾊,但都离不开形象,诗⼈往往在抒发感情时,⽤形象来表达⾃⼰要说的话。
我们在进⾏诗歌朗诵时,要运⽤形象思维,以“诗情画意”来丰富⾃⼰的想象,同时还要⼤胆的运⽤联想进⾏设计。
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习古堂国学⽹学习。
三、节奏和谐,语⾔流畅
节奏是语⾔的⾳乐性,及其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语⾳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
以古诗五⾔或七⾔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诵后会给⼈以杂乱⽆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歌词句的停顿及节拍。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调的⾼低、⾳量的⼤⼩、声⾳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曲优美的乐章。
下⾯举三个例⼦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 1《春晓》
这是⼀⾸格律诗,朗诵这⾸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柔和、舒缓的语调,⾳量不要过⼤。
“鸟”字的尾⾳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的明朗景象。
后两句写诗⼈想起昨天夜⾥⼜刮风⼜下⾬,不知园⼦⾥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
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量,表现出诗⼈对落花的惋惜⼼情。
例 2《我的“⾃⽩”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书时写的。
这⾸诗既是⼀个共产党员崇⾼内⼼世界的真实写照,⼜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
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命信念和⼤义凛然的⾰命⽓节。
我们在朗诵这⾸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概和对敌⼈极端蔑视的⼝⽓,语调要⾼昂有⼒。
第⼀节,两个“任”字表现了⾰命先烈不怕敌⼈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是坚定的:“哪怕胸⼝对着带⾎的刺⼑!”这个反问句,表⽰强调肯定的语⽓,“⾎”字的尾⾳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节,“⼈”和“怕死⿁”形成对⽐,要读得稍重:“⾃⽩”的尾⾳要拖长,表⽰出是所谓的⾃⽩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句要读出反问的语⽓。
第三节,是全诗的⾼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共产党⼈誓与敌⼈⽃争到底的英雄⽓概和坚信⾰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
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习古堂国学⽹学习。
例 3《向⽇葵》
不知太阳上⽩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歌谣诗,这⾸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充满纯真稚嫩的⼉童情趣。
这⾸诗开始就把向⽇葵拟⼈化了。
由“我”向它提出⼀个⼗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听众认真地思索。
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然停顿,以引起⼩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句重⾳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可以适当拖长。
第⼆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奇”字的尾⾳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童的天真、顽⽪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
就⼀⾸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定的变化。
诗歌朗诵要避免"矫揉造作"。
诗歌朗诵和其他⽂体的朗诵⼀样,要⾃然,决不可以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其他⽂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内⼼的真情流露。
要朗诵好⼀⾸诗,⾸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然后,努⼒地去引起共鸣,使⾃⼰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然"。
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
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朗诵技巧6
《沁园春长沙》这⾸词的朗诵技巧: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这⼀层⽤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个强调的作⽤,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
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由⾃在的在⽔⾥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
“怅”要重读,读出诗⼈的那种豪情,“问苍茫⼤
地”这句的语调要升⾼,“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从上阕中,要读出作者的乐观的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这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意⽓,挥斥⽅遒;指点江⼭,激扬⽂字,粪⼟当年万户侯。
”“恰”要读的长⼀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泽东,蔡和森,他们那⼀群⾰命青年的蓬勃朝⽓与活⼒。
“曾记否,到中流击⽔,浪遏飞⾈?”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
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
“曾记否”,这句重⾳应在
后,“到中流击⽔”语调升,最后⼀句读的长,给⼈以“余⾳绕梁,三⽇不绝”之感。
从下阕中,要读出⾰命者对于中国⾰命必胜的信⼼。
《沁园春长沙》全⽂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怅寥廓,问苍茫⼤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意⽓,挥斥⽅遒。
指点江⼭,激扬⽂字,粪⼟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浪遏飞⾈!
《沁园春长沙》译⽂
在深秋⼀个秋⾼⽓爽的⽇⼦⾥,我独⾃伫⽴在橘⼦洲头,眺望着湘江碧⽔缓缓北流。
看万千⼭峰全都变成了红⾊,⼀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样,江⽔清澈澄碧,⼀艘艘⼤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由⾃在的⽣活。
⾯对着⽆边⽆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齐涌上⼼头)我要问:这苍茫⼤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结伴来到这⾥游玩。
在⼀起商讨国家⼤事,那⽆数不平凡的岁⽉⾄今还萦绕在我的⼼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家踌躇满志,意⽓奔放,正强劲有⼒。
评论国家⼤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
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深急的地⽅游泳,那激起的浪花⼏乎挡住了疾驰⽽来的船。
《沁园春长沙》鉴赏
这⾸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命⽃争⽣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任的豪情壮志。
⽑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风发。
当时在⽑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命活动的中⼼⼴州时所写的,⽑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作和从事⾰命活动。
在这峥嵘岁⽉⾥,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风发,热情奔放,⾯对万⼭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的壮美,⼜悲愤⼤好河⼭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章,抨击⿊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这⼀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风貌和豪迈⽓概。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站在橘⼦洲头,望着江⽔⽇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由。
⼀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橘⼦洲头所见到的⼀幅⾊彩绚丽的秋景图。
⼤意是:远望群⼭,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碧绿清澈,⽆数船只争相⾏驶。
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飞;俯看,鱼⼉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勃勃地⾃由舒展、蓬勃⽣长。
诗⼈从⼭上、江⾯、天空、⽔底选择了⼏种典型景物进⾏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氛。
怅寥廓,问苍茫⼤地,谁主沉浮?
⾯对这⼀派⽣机勃勃的⼤千世界,诗⼈思绪万端,不禁问道:⼴阔⽆垠的⼤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呢?这⼀问道出了诗⼈的雄⼼壮志,表现了他的博⼤胸怀。
上阕描绘了⼀幅多姿多彩、⽣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稠。
⼤意是:就在这橘⼦洲上,曾经和许多⾰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段不平凡⽽有意义的岁⽉。
诗⼈从上⽚的独往旧地重游,⾃然引起对往昔⽣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意⽓,挥斥⽅遒。
指点江⼭,激扬⽂字,粪⼟当年万户侯。
⼀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命者雄姿英发的战⽃风貌和豪迈⽓概。
⼤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命⽃志⼗分旺盛。
⾯对祖国⼤好河⼭,指点评论,经常在⼀起评论国家⼤事,写出激浊扬清的⽂章,把主宰⼀⽅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浪遏飞⾈?
“中流”,江⽔中间。
“击⽔”,作者曾⾃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涨,⼏死者数,⼀群⼈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信⼈⽣⼆百年,会当⽔击三千⾥。
”(见《⽑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可以有两种理解:⼀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乎把飞快⾏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种认
为“浪遏飞⾈”是“到中流击⽔”的条件。
如果按照后⼀种理解,这三句⼤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同到江⼼游泳,尽管风浪巨⼤,连船只⾏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这⾥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表现了诗⼈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畏的⾰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命青年。
朗诵技巧7
梁启超先⽣评论《声声慢》时曾说:“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本⼈不能领略,所以⼀字⼀泪,都是咬着⽛根咽下。
”因⽽,我们朗读时应该⽤低沉悲戚的语调和较为缓慢的语速。
⼜因各句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所以在词语的断连、重⾳、拖⾳等的处理上也应不同。
雁过也,正伤⼼,却是旧时相识。
北雁南飞,⾃⼰正在伤⼼,那从故乡的⽅向飞来的⼤雁却是原来曾为⾃⼰和丈夫传信的⽼相识,真可谓“物是⼈⾮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其实雁未必相识,但思乡怀⼈之情极真。
短暂的回忆和怀想或许能带来⼀丁点⼉慰藉,但残酷的现实却很快便把词⼈拉回愁苦之中,故国沦落、⼭河破碎、丈夫去世、知⾳难寻、辗转飘零……这怎能不更加引发词⼈⽆限的思念和不尽的哀伤?因⽽“雁过也”应语带惆怅,读得轻缓并作适当停顿,⽽“正伤⼼”要读得低沉落寞,“却是旧时相识”就要饱含不堪回⾸的⼼酸和痛苦了。
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这些细微变化,通过语调的抑扬和语⾳的轻重读出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