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基本方案(01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基本方案
编制工作的汇报
上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二OO三年一月十五日
9月21日市府专题会议后,按照陈良宇书记的部署,市计委即会同有关单位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多次召开工作小组会议;提出基本方案编制的总体思路与要求;组织开展国内、国际咨询研究。
我委李良园主任召集市经委、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前往南汇选址区域现场踏勘,论证、优化选址。
到12月下旬,各项咨询研究报告已全部完成:
1、市府研究中心、市经委、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南汇区政府等部门分别就建设临港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紧迫性、产业定位与导向、规划选址与布局、选址环境评估、选址区域现状调查和规划控制等方面形成专题报告。
2、我委委托国家计委组织8位院士和资深专家,开展咨询研究,经过一个半月的认真研究与论证,形成了《关于在上海创建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开发区的战略研究》报告。
3、从各方推荐的16家咨询公司中选出6家作为候选,按照一流的公司、一流的专家,并充分考虑公司特长、日后招商需要及扩大宣传,从中选择麦肯锡、科尔尼、野村综研3家公司承担战略咨询工作。
三家国际咨询公司注重运用全球专家网络与资源,开展企业访谈,提交了高质量的战略咨询
报告。
三家咨询公司的咨询报告各具特色,科尔尼提出了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等新的开发理念,产业选择系统深入、有独到之处,并兼有战略性与可操作性;野村综研对日本临港相关开发和日本装备制造业转移的分析深入详实,所提出的支持性产业和“活根供养”、“四面开花”的思路借鉴作用强;麦肯锡注重理念创新与逻辑推理,运用国际网络与程序化咨询服务,提出了动态建立增长引擎的思路,宏观性较强。
在本市有关部门、国家计委、国际咨询公司等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委经反复论证与多次修改,形成了《上海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基本方案(初稿)》。
现就基本方案的主要内容简要汇报如下:
一、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国际、国内咨询研究一致认为,从抢抓国际机遇、实施国家战略、发挥两港优势、提升产业能级、扭转形象错位出发,加快规划建设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临港开发区,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战略机遇的需要
从现在起到2007年前后全球将步入新一轮产业转移高潮,呈现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加速转移的趋势;其转移的高潮期时间有限,估计在3-5年之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
(二)实现制造业强国国家战略的需要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高新技术的载体、产业升级的手段、国家安全的保障。
《中国装备制造业“十五”发展规划》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都提出要振兴装备制造业。
国家计委产业司咨询报告建议:把在上海创建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开发区作为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之一,并支持在上海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开发区,在规划、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同时结合国家鼓励发展燃汽轮机、轨道交通的有利时机,在重大项目导入上给予支持。
(三)改进上海国际形象错位现象的需要
上海城市特点要求实施差别化发展,中心城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郊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人均GDP从5000美元到8000美元的阶段,上海产业步入新的战略转换期,仍要坚持走二、三产并举的道路,把上海具有独特性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上海实力的关键举措。
科尔尼公司在客户访谈中发现,上海的迅速崛起和土地与人力资源成本的迅速上升,使上海的国际形象出现错位现象,国际上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认为上海已成为消费型城市,不但不适合建立制造基地,甚至也不适合设立研发中心,若不消除这种误解,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有可能越过上海,直接转移到其他地区。
设立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综合性开发区有利于确立上海5700平方公里郊区作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制造业
基地的核心区的定位与形象,矫正国际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错位现象,增强投资上海的国际吸引力。
(四)构筑“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的需要
临港开发区建设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放大效应、浦东巨额投入的释放效应、多项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党的十六大要求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要走在前列。
目前,浦东开发已进入功能性开发新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总投资累计3000亿,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000亿、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启动,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进入第二阶段、高速公路网络、越江工程、轨道交通网络和浦东铁路等新一批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为大浦东开发格局奠定了基础。
通过规划综合性开发区,将振兴装备制造业与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亚太航空枢纽港等国家战略进行叠加,推动与促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与亚太航空枢纽港的建设,延伸、拓展浦东集聚辐射功能,有利于构筑“大浦东”全面开发开放新格局。
二、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总体定位与产业选择
(一)总体定位
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建设集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研发服务、教育培训、出口加工、自由贸易六大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关键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成为“规划起点高、开发模式优、配套条件好、发展环境佳、商务成本低、增长潜力大、最具
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开发区。
这一总体定位,使临港开发区与浦东新区、上海现有开发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呈现错位发展、良性互动。
临港开发区建设将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定位形成错位与互补,强化长江三角洲产业的互补性与根植性,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目前,上海周边地区的产业已直接参与国际分工,浦东及全市各开发区已面临周边的激烈竞争,建设临港开发区可以为进入成熟期的浦东开发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浦东产业发展能级,保持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优势。
临港开发区以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将重点吸引关键控制点企业入驻,与现有开发区形成新的产业链,力争与现有开发区在产业上实现错位与互补。
(二)产业选择理念
三家公司在咨询报告中提出了有价值的产业选择理念:引进关键控制点企业。
科尔尼、麦肯锡认为在特定行业中,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企业,其赢利能力、经营规模和知名度都十分突出。
这类企业往往能吸引彼此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具有强化集群效应、促进行业融合、提升产业能级的作用。
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科尔尼公司指出在引入关键控制点企业的基础上,引入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通过内生拓展、建立企业网络化协作关系,形成产业生态系统,再通过强化协同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形成综合性产业生态系统,从而以
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多的创新,实现竞争所需的自我动态发展。
发展支持性产业。
野村综研提出临港开发区应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根植性的支持性产业,为上海现有产业持续发展,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联动发展发挥“活根供养”功能,使之从目前的“四面插花”变为“全面开花结果”。
(三)产业导向
三家国际咨询公司对临港开发区的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产业选择方案。
表1:三家国际咨询公司产业选择方案
综合国内外咨询成果,我们建议:围绕装备制造业、先
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三大板块,重点发展以微电子制造设备为重点的电子专用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制造业、通信和网络产品制造业、应用类数字化产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测量与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精密加工设备制造业、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及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业、综合服务业等十大行业。
三、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的选址与布局
(一)选址方案
在毗邻海港、空港地区规划建设临港开发区,可近距离享受深水港、国际空港与海港新城的配套服务,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具备低成本开发的有利条件。
在对临海临港地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A、B、C三个选址方案(见附图1)。
A方案选址北靠浦东国际机场和海港新城,西傍惠南新城,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B方案选址位于紧邻海港新城的西北侧,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C 方案选址位于紧邻海港新城的西侧,总面积约70多平方公里。
在对A、B、C三个方案进行量化比较及对规划选址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意见,结合开发区的综合性、今后的发展空间等因素,提出两个优化方案。
优化方案一:北起大治河、西至浦东铁路——马河——南芦公路、南抵随塘公路——杭州湾、东至规划两港高速公
路——海港新城主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共涉及新港、万详、书院、泥城、彭镇、芦潮港现状六个镇区,其中初步建议的园区建设涉及泥城、彭镇以外的四个现状镇区(见附图2)。
优化方案二:北起大治河、西至浦东铁路——沪芦防护林带、南抵杭州湾、东至规划两港高速公路——海港新城主城,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涉及新港、万详、书院三个现状镇区(见附图3)。
从为物流园区等提供扩展空间、为二桥周边土地控制提供保障、为开发区整体布局优化创造条件等方面出发,建议方案一为临港开发区的选址方案。
(二)功能分区与布局
临港开发区将采取“一区多园”的产业集群式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园开发”的办法,设立制造与出口加工区、现代物流园区、研发与教育区、综合服务区、自由贸易区五个功能分区(见附图4)。
表2:临港开发区功能分区用地结构
四、开发模式设想
从境外看,开发区的开发管理模式可大致归纳为三种:一是协调管理型模式,如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二是契约管理型模式,如墨西哥的马奎拉多拉园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园区等;三是混合管理型模式,如新加坡裕廊开发区等。
从国内看,也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政企分开模式,如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等;二是政企合一模式,如本市9个市级工业开发园区;三是企业开发模式,如漕河泾、闵行和虹桥开发区。
结合临港开发区的具体特点,积极借鉴境内外开发区成功经验,建立高效行政管理体制,引入具有丰富国际资源的专业化开发力量,降低商务成本。
按照“政府不介入具体园区开发,开发机构按企业化方式经营”的模式,设立临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组建临港开发区开发公司。
1、设立临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行政管理。
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开发区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园区管理。
市政府授予其市一级的财税权、土地供应权、规划权和行政审批权,确保管委会能够在开发区内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启动初期,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与海港新城、洋山深水
港后方配套区域建设的协调与衔接。
开发区域的社会保障、交通管理等行政职能仍由南汇区政府承担。
2、组建临港开发区开发公司,负责基础开发:一区多园、两级合资。
开发公司由市级投资和南汇区政府共同作为控股方,引入1—2家国际战略投资者,如摩根斯坦利添惠等。
该公司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园区土地的成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主要是考虑到有利于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有利于拓展国际化的招商引资渠道,且其运作机制灵活,独立性相对较强,有利于降低商务成本。
在专业园区开发上,针对一区多园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开发运作方式。
开发公司分别与境内外专业开发商、或具有关键控制点能力的企业组建专业园区开发公司,实施专业园区开发。
对于各专业园区间的共享设施,由开发公司直接组织开发投入。
临港开发区开发模式总体框架图
临港开发区开发公司框架功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