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培训讲稿(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宋景堂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册的教学的主题是“责任与使命”,即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认识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这部分学习内容,意在结合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精神。

无论是报效祖国还是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都要有真才实学。学习与人的才能、见识、理想、明天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是永恒的话题。只要学习就会有压力。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话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作为全书的落脚点,体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全书按照个人──国家──个人这样的逻辑结构,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关怀的人文精神。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放飞我们的理想”和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组成。

三、探究活动建议

1.设计目的

理想、考试、选择、终身学习都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初三的学生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较明确的设想,但不知道实现自己的理想;感受到考试的压力,却不知道如何缓解;认识到理性选择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却又不知该从现在起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初步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却不明确该怎样面对社会新的挑战。

主题探究活动“放飞我们的理想”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懂得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就是要不断克服困难,付出努力的过程;学会慎重对待人生中的重要选择,经常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反思、总结,以提高自己的选择能力;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本课设计意图

1.本课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2.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言

[课件]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是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千百年来人们所企盼的小康社会的理想正在我们的眼前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我们是务实的一代,更是憧憬未来的一代,让我们和祖国一起,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

引言从“小康”一词的提出到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再变成可以看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的春风,体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巨大精神力量。应该明确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与古代“小康”的内容是不一样的。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长远目标中的一个环节,有其确定的内涵。这一“小康”目标正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引言这样立意,主要想引导学生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向往美好的生活、具有追求美好未来的共同心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美好的理想才变成更加美好的现实。

第一框“我们的共同理想”

这一框设两目,即“走近共同理想”、“同绘小康蓝图”。

第一目“走近共同理想”

[课件]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位中学生说:“机器人帮助我们完成家务活。”

一位饱受战争之苦的母亲说:“人世间要是没有战争,过上太平日子该多好!”

一位年轻人说:“工作不那么累,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一个老人想:“人人都相互关爱,家家都幸福快乐,就是好社会。”

你能说说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吗?

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未来的向往并不完全一样。学生自己、家长、周围的人,他们对于未来有哪些想法?这些想法反映了他们各自什么样的追求?有哪些共同之处?这一角度出发,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引发学生思考自己、中华民族对未来的向往之情,从而引起下文。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共产主义理想一直是激励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巨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一段时期以来,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些淡漠,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崛起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认识有些模糊。这种思想也或多或少影响到青年学生。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不可能过多论及这些问题,但教材在第一个活动之后明确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出人类社会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二是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三层意思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程度、学习负担,教材不宜在正文中作过多引伸,但教材安排了一个“相关链接”和一个探究活动,以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这几句话。

五四运动之后,共产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组织、刊物等如雨后春笋,无数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确立了终身为之奋斗的坚定理想,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都没有动摇过。这也是几代共产主义者一生追求的轨迹。在讲述这个相关链接的时候,请着力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可以结合井冈山的艰苦斗争、长征路上的生死考验、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等史实,激发学生的联想,升华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现在一些人认为,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理想?哪里有什么共产主义信念?历史是这样的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向历史的深处,一起感悟吧。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遭受无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如何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如何救人民于水火?一次又一次的探索都失败了。无数先烈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武器,探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过程。李大钊、陈潭秋等革命先烈就是这方面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一同思考这些不能忘却的历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这一探究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这一教学内容。

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高理想是一个过程。在不同时期,我们又有为实现最高理想的具体理想。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或者说共同理想是什么呢?教材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根本利益。

讲了最高理想与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之后,讲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逻辑展开的必然了。为了明确地揭示出这一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引用了邓小平的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