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

(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王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论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
2.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
A.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B.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C.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A.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5.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
C.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产生
6.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

……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这里的双方最准确的表述应为
A.山地派与平原派
B.奴隶主和平民
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
D.海岸派和平原派
7.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③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9.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10.下列言论与商鞅的思想不相符的是
①“刑不上大夫”②“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④“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11.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商鞅只得黯然离去。

这则故事说明
A.变法最终失败B.变法深入人心C.民众厌恶商鞅D.法治代替人治
12. 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未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君之法”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B.新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C.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
D.变法措施得当,未给秦国带来消极影响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统一北方
D.阶级矛盾
14.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15.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16.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
17.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在中国古代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促进了
A.少数民族的封建化B.游牧民族农业化
C.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19.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

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20.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21.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指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他在改革中实行“贡举新制”,主要新在①废除明经科②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③加大诗赋在考试中的比重④设明法科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2.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致忠直疏远,馋佞辐辏。

”司马光所说的“馋佞”指的是
A.拥护变法的人B.政府中的贪官污吏C.反对变法的人D.从变法中受益的人23.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4.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①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②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
③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当④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25.14~16世纪西欧封建国家的政治状况是
①资产阶级兴起要求分享政治权力②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③一些君主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④天主教会的权力受到挑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6. 卡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

……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材料主要体现了
A.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卡尔文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其思想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D.其思想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27.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马丁·路德认为
A.赎罪券不能免除教会的惩罚,也不能赦免罪过
B.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C.应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D.国家权力为神所授
28.“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29.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成为斗争的焦点,爆发了宗教“异端”运动。

对宗教“异端”运动理解最位准确的是
A.是指人们反对教会的斗争
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C.是指人们常常利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斗争
30.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31.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或成果有①取消包税制②取消宗教地产的免税权③分配国有土地给新兴地主和农民④确立了土地私有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2. 穆罕默德•阿里东征扩张的国家或地区是
A.苏丹B.奥斯曼帝国C.阿拉伯半岛D.希腊
33.19世纪上半期,英国竭力阻止埃及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主要是因为
A.防止埃及走向强大,符合英国利益B.英国作为世界强国一贯主张正义
C.奥斯曼帝国事实上是英国的殖民地D.奥斯曼与英国有伙伴关系
34.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体现在
A.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B.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C.加强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D.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35.马克思赞誉阿里为“惟一能用真正的头脑代替讲究的头巾的人”。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穆罕默德•阿里是19世纪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是“近代埃及的奠基者”。

体现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的主要有
①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②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
③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④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36.英国外交大臣麦斯顿说:“英国宁愿在通往印度的路上与土耳其打交道,决不同一个积极有为的阿拉伯君主发生关系。

”麦斯顿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有
①阿里政权的强大和扩张危及英国的殖民利益②腐朽没落的奥斯曼帝国比阿里政权更符合英国的利益③土耳其与英国有着共同的利益④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中最广阔的一块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
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他的死刑。

”他是
A 十二月党人
B 地主阶级革命派
C 守旧派知识分子
D 激进派知识分子
38.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

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

”“觉醒”的根本原因是
A 军事落后
B 制度腐朽
C 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39.1861年改革后,俄国同西欧相比仍然落后,其根本原因是
A.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B.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农奴制未废除
D. 对外扩张影响经济40.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写到:“(俄国人意识到)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前进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掩盖了俄国存在的问题
B.欧洲稳步前进的动力是制度和技术的创新
C.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是俄国停步不前的最大阻力
D.克里米亚战争的结果是俄欧差距的反映
41.列宁在评论1861年改革时说过;“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后来又高度评价道:“1861年2月19日标志着从农奴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新的资产阶级的俄国的开端”。

对这两种评价的正确理解是A.对立统一 B.失之偏颇 C.相互矛盾 D.继承和发展
42.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43.日本的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44.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45.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46.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
A.国家保有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47.本明治维新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力量进行改革B.倒幕派掌握政权,力行革新,顺应了时代潮流C.废藩置县,建立近代统一国家,形成统一市场D.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48. 福泽谕吉提出“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观点,反映了他
①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念②反对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③宣传自由平等④反对对外扩张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49.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50.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

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50分 5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和最坚强的人,却开始团结起来,互相激励,不要在这些富人的侵害面前屈服,要选出一个可靠的人,作为他们的领袖,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重新分割土地,并对政治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

在这个时候,雅典人中最明敏的人都把眼光盯在梭伦身上。

他们认为,他是唯一和当时罪恶最无牵涉的人物;他既未曾插手于富人们的不义,也没有连累在穷人们的困苦之中。

因此,他们请他挺身而出,结束当前的纷争。

—《梭伦传》 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

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8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 “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1分)
座位号________ 密

线





班级
姓名
考号
(4)这三次改革都有哪些共同的成效?(4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8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

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

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俄、日两国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