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押题宝典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单选题(共30题)
1、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 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A.是凸透镜.焦距为20 cm
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
C.是凹透镜.焦距为20 cm
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 cm
【答案】 B
2、患者,女,16岁。

外感春温,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黄,头痛,口渴,舌红苔黄。

证属风温肺热、卫气同病,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A.葛根芩连丸
B.荆防颗粒
C.双清口服液
D.连花清瘟胶囊
E.九味羌活口服液
【答案】 C
3、薄荷除宣散风热,还能
A.平肝明目
B.解毒透疹
C.清肺润燥
E.息风止痉
【答案】 D
4、车前子不具有
A.明目
B.止血
C.止泻
D.化痰
E.利水
【答案】 B
5、马钱子的内服常用量是
A.0.3~0.6g
B.0.9~0.12g
C.0.2~0.35g
D.4~5g
E.2.5~3g
【答案】 A
6、患者,男,41岁。

症见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

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A.龙胆泻肝丸
B.黛蛤散
D.清热解毒口服液
E.板蓝根颗粒
【答案】 B
7、患者,男,43岁,近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中医诊为肾阴亏损,处方六味地黄丸。

A.十全大补丸
B.人参养荣丸
C.杞菊地黄丸
D.八珍颗粒
E.人参归脾丸
【答案】 C
8、关于玉屏风胶囊的表述错误的是
A.它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
B.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能
C.宜用于阴虚盗汗证
D.主治表虚自汗、恶风等症
E.热病汗出者慎用
【答案】 C
9、艾附暖宫丸除调经外,又能
A.养血安神
C.理气养血
D.疏肝健脾
E.除湿止带
【答案】 C
10、患者,男,43岁,近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中医诊为肾阴亏损,处方六味地黄丸。

A.滋阴补肾
B.调理脾胃,益气和营
C.补肾益精
D.补肾强腰
E.温肾化气,利水消肿
【答案】 A
11、下列与原子核相关的知识,表述正确的是()。

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B.采用物理或化学*** *有效地改变放射性元素的
C.两个轻核单纯存在时的总质量大于剧变后新核的质量
D.重核裂变一定会发生质量亏损, 轻核聚不一定发生质量亏损
【答案】 C
12、五子衍宗丸的功能
A.滋肾补阴
B.滋阴降火
C.补肾益精
D.补养气血
E.滋肾养肝
【答案】 C
13、患者,男,75岁。

长期患慢性疾病卧床不起,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近日汗多,神志不清,四肢不温,脉微欲绝。

中医诊断为气虚欲脱证,建议用人参治疗。

A.气虚欲脱证
B.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C.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症
D.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
E.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答案】 D
14、《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评价建议中倡导评价方式多样化,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使发展变化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以下最能反映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的是()。

A.行为观察
B.实验操作
C.课题研究
D.成长记录
【答案】 D
15、一质点在Oxy坐标系中的运动学方程是x=Rcoswt,y=Rsinwt,其中R、w 均为常量,该质点运动的速度大小为
A.|Rwsinwt|
B.|Rwcoswt|
C.Rw
D.Rw2
【答案】 C
16、能润肠通便的药是
A.肉苁蓉
B.淫羊藿
C.骨碎补
D.补骨脂
E.绞股蓝
【答案】 A
17、能润肠通便的药是
A.肉苁蓉
B.淫羊藿
C.骨碎补
D.补骨脂
E.绞股蓝
【答案】 A
18、百部的功效
A.泻水逐引
B.杀虫灭虱
C.清热化痰
D.利气宽胸
E.润肠通便
【答案】 B
19、能温脾止泻的药是
A.肉苁蓉
B.淫羊藿
C.骨碎补
D.补骨脂
E.绞股蓝
【答案】 D
20、某女,45岁,症见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证属肝郁血虚、肝脾不和,宜首选的中成药是
A.小柴胡颗粒
B.越鞠丸
C.加味逍遥丸
D.柴胡舒肝丸
E.木香顺气丸
【答案】 C
21、补肾益精血的药是
A.肉苁蓉
B.淫羊藿
C.骨碎补
D.补骨脂
E.绞股蓝
【答案】 A
22、某女,49岁。

月经周期紊乱1年,几天前因情志抑郁,遂致失眠、心烦、焦虑、健忘。

证属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治疗宜选用的中成药是
A.解郁安神颗粒
B.逍遥颗粒
C.朱砂安神丸
D.枣仁安神液
E.养血安神丸
【答案】 A
2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越低时.布朗运动越明显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增大,分子间的斥力减小
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
【答案】 B
24、能温肾纳气的是
A.枳实
B.柿蒂
C.沉香
D.乌药
E.香橼
【答案】 C
25、白附子的功效
A.祛风通络
B.清热平肝
C.燥湿化痰
D.回阳救逆
E.活血化瘀
【答案】 C
26、关于鼻炎康片注意事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于甲亢、青光眼、高血压病的治疗
B.运动员、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C.肺脾气虚或气滞血瘀者慎用
D.过敏性鼻炎属虚寒证者慎用
E.服药后不得驾驶车、船及高空作业
【答案】 A
27、某男,30岁,三日来因外感风邪导致风热头痛,恶风身热、偏正头痛、牙痛喉痛,医师处以芎菊上清丸,因其除能清热解表外,还可
A.通络止痛
B.平肝潜阳
C.散风止痛
D.清热安神
E.镇心安神
【答案】 C
28、某女,39岁,因肝胆湿热而导致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内流脓,医师处以耳聋丸,因其能
A.散结消肿,化瘀止痛
B.化痰,软坚,散结
C.清肝泻火,利湿通窍
D.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
E.活血化瘀,燥湿清热
【答案】 C
29、独活寄生丸适用于
A.风寒湿痹
B.下肢丹毒
C.风湿热痹
D.下肢麻木
E.闪腰岔气
【答案】 A
30、藿胆片的功能
A.滋肾平肝
B.祛风,清热解毒
C.清热滋阴利咽
D.芳香化湿通鼻窍
E.清热消肿止痛
【答案】 D
大题(共10题)
一、下面是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改变内能的方法。

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

现在请大家想办法让手中的钢丝内能增加。

(学生边想边试,一边实验,一边讨论)教师:大家把自己想的办法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学生甲:可以折、敲打。

学生乙:进行摩擦、火烤。

学生丁:可以晒,用开水烫,用钢锯锯。

(老师把学生想的办法简要写在黑板上,书写时故意把“摩擦…‘折…‘敲打”等写在一起,把“烤”“烫”等写在一起。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办法,把这些方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一下课本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

)学生: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等属于做功,“烤”“烫”等属于热传递。

教师:很好,这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

问题:
【答案】(1)此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开始先提出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践,可以想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气氛的热烈。

但是在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教师故意把分好的两类写在一起,这样会给学生强烈的提示作用.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就流于形式,而且让学生看完课本再归纳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应该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写,并且让学生根据这个结果自行比较与归纳.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本中相应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作比较,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

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改变内能的例子,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真正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二、案例:下面是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的教学片段。

播放刘翔110米跨栏的视频。

教师:刘翔是匀速跑的吗学生:不是。

教师:那么.在整个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先慢后快,再变慢。

教师:那么.刘翔获胜的速度是8.4m/s指的是什么学生:平均速度。

教师:是的。

刘翔夺冠的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15分)(2)针对上述老师存在的不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给出改进后的思路。

(15分)
【答案】(1)这位教师的引入方式确实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交流,从视频中挖掘出乎均速度的字眼。

但是这节课是实验教学,所以课题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上而不是单纯地引入平均速度这个名词。

学生没有真正的观察、思考、探究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没有体现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

(2)飞人刘翔在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ll0米跨栏比赛金牌,那么他至少得跑多快才能破此纪录。

请大家算算。

教师:要计算刘翔的速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怎么求学生: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刘翔跑的路程我们已经知道是ll0米,那么时间是怎么测量的学生:用秒表。

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怎么使用秒表呢学生1:先按圆盘旁边的按钮使秒表归零:然后再按中间的按钮开始计时,最后再按一下中间的按钮停止计时。

教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测测刘翔110米跨栏跑的时间啊学生:想。

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请大家计算一下刘翔跨栏的速度.你们计算出的是什么速度学生:一边计算,一边说平均速度……
三、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

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学生:一致。

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2)师:我问同学们两个问题,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你会躲开吗生:不会。

师:那从同样高的地方掉下一个铅球呢生:当然会躲。

师:为什么生:因为铅球太重了。

师:那如果我直接递给你一个铅球,你会躲吗生:不会。

师:为什么生:因为速度不一样。

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动量。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概念。

即p=mυ。

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生:矢量。

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

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四、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

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

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

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15分)(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15分)
【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

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直接.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体现全面性。

对于学生提出的“粗糙程度不一致”的疑问,没有给出解答和引导。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减小滑块的有效面积,测量木板的动摩擦系数分布,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2)改进后的教学片段如下: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生1:在拉动木块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2: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3: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做实验用的方法好。

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五、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

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学生:一致。

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2)师:我问同学们两个问题,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你会躲开吗生:不会。

师:那从同样高的地方掉下一个铅球呢生:当然会躲。

师:为什么生:因为铅球太重了。

师:那如果我直接递给你一个铅球,你会躲吗生:不会。

师:为什么生:因为速度不一样。

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动量。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概念。

即p=mυ。

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生:矢量。

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

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六、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

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

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15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15分)
【答案】(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

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

(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

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

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七、案例:下面是教师在“电功率”一课中。

向学生讲解纯电阻的电功率的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

我们已经学习过功率的概念,请大家说一下它的定义。

学生:功率就是单位时间所做的功或消耗的能量。

教师:对.今天我们推导阻值为R的电阻的功率。

教师:功率的公式为P=W/t,通过焦耳定律,推出了纯电阻的电功率的表达式:P=I2R,P=U2/R.对这三个公式,教师分别讲解。

指出哪个是定义式,哪个是计算式。

学生1:老师.功率怎么和电阻成正比。

又和电
阻成反比呢?教师:上课要注意听讲,电流确定,功率就和电阻成正比;电压确定,功率就和电阻成反比。

学生2:老师.那我们用的交流电,好像电流和电压都是变化的,怎么计算电功率啊?教师:我们只考虑电流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不考虑其他情况。

你们把这几个公式用好就可以了。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15分)(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使学生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以及表达式。

(15分)
【答案】(1)教师在讲解新的知识点之前,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课的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教师的教学行为总体上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转变。

没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急于给出电功率的表达式。

对于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教师直接拒绝的做法会压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的教学片段改进思路:①引导学生分析电功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计算固定电阻的功率时,让学生弄懂电压、电流、电阻哪个参量是不变的。

结合焦耳定律和功率定义式推出电功率的两种表达式。

②对学生提出的交流电功率的问题,可以适当引入平均值与瞬时值的概念。

而不是直接转向教材,这样就遏制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八、下面是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改变内能的方法。

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

现在请大家想办法让手中的钢丝内能增加。

(学生边想边试,一边实验,一边讨论)教师:大家把自己想的办法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

学生甲:可以折、敲打。

学生乙:进行摩擦、火烤。

学生丁:可以晒,用开水烫,用钢锯锯。

(老师把学生想的办法简要写在黑板上,书写时故意把“摩擦…‘折…‘敲打”等写在一起,把“烤”“烫”等写在一起。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办法,把这些方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一下课本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

)学生: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等属于做功,“烤”“烫”等属于热传递。

教师:很好,这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

问题:
【答案】(1)此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开始先提出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践,可以想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气氛的热烈。

但是在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教师故意把分好的两类写在一起,这样会给学生强烈的提示作用.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就流于形式,而且让学生看完课本再归纳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应该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写,并且让学生根据这个结果自行比较与归纳.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本中相应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作比较,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

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改变内能的例子,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真正掌握该方面的知识。

九、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

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

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15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15分)
【答案】(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

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

(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

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

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一十、某教师为了解学生对电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如下检测题.检测结果是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题目:小明做作业时,发现电灯忽明忽暗,原因可能是()。

A.灯泡的实际电压发生了变化B.灯泡的额定功率发生了变化C.灯泡的额定电压发生了变化D.灯泡烧坏了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10分)(2)针对错误选项,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0分)
【答案】(1)正确选项为A。

选B项和C项的同学没有分清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错误地认为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发生变化。

选D项的同学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误认为灯泡忽明忽暗就一定是灯泡烧坏了。

(2)教学片段一教师:同学们,首先看一看这道题的选项,回忆一下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

学生:一个用电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教师:同学们对这两个概念的内容记得比较清楚,那么灯泡的额定电压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是不是一个可改变的物理量呢同学们相互讨论……学生: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是在成产这种产品之前就设计好的了,而且额定电压能保证用电器的性能最优。

教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每种用电器都有自己的额定功率,生产出来之后,是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我们知道了。

额定电压是不变韵,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教师:根据额定功率的定义。

B选项呢学生:额定功率也不会变化,因此B选项也是错误的。

教师:很好.那么灯泡忽明忽暗有没有可能是灯泡烧坏了呢学生:有可能吧!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