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练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属于命题的高频区。

几乎每年每卷都会出现1—2道选择题。

从历年试
题来看,选择题大多集中在“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

综合性非选择题出现的几率也很高,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从考查能力上看,本部分重点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理解历史结论和历史叙述的能力。

另外,本部分试题对考生阅读史料并解读史料的能力要求较高。

命题角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一种是兄终弟及,一
种是父死子继。

题干材料首先强调商朝王位继承方式多为兄终弟及,然后用“而”这一转折的表述方
式来阐述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即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多为父死子继,故B项正确。

禅让制度是民主
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中的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无法看出君主寿命
的长短,故C项错误;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均是血缘世袭的不同方式,并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故D项错误。

2.(2019全国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

3.(2017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并加强了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4.(2016全国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说明铭文意在让子孙后代铭记祖先的功德,显然这是重视历史传承,故B项正确。

题干中无论是商代还是周代,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金文,并没有全新的文字体系,故A项错误。

题干铭文的内容说明注重宗法传承,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礼器功用,故D项错误。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题组一
1.(2019广西柳州毕业班模拟联考)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但要破译这些甲骨文,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

这充分说明甲骨文()
A.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承载了商代及早期国家的信息
D.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甲骨文是记录商朝活动
的重要载体,不仅仅体现其宗教信仰,故B项错误;材料“又需要充分了解殷商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
习惯、乡风民俗等知识,这恰恰是甲骨文隐藏起来的历史”说明甲骨文是商朝文化的载体,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甲骨文对商朝研究的意义,不是对中国文字研究的意义,故D项错误。

2.(2019百校联盟联考)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
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

这种政治结构()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体现了周王与诸侯地位平等
C.顺应了当时社会实际
D.使血缘关系开始与政治挂钩
,还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更密切,
臣属关系更加明确,故B项错误;据材料“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度得以广布四方;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可知,周王通过“授土、授民”,
使周的亲族和功臣建立一批国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故C项正确;夏朝已经开始
实行世袭制,血缘关系与政治挂钩,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济南期末)有学者把西周的分封制比作“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说它“使松散的马铃
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

这体现了西周分封制()
A.强化了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B.消除了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
诸侯国的关系,故A项正确;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使得中央实现了对
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周时期权力结构的组成方式,只是述及了分封制强化了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联系,故D项错误。

4.(2019广西南宁摸底,24)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

这说明周代()
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
“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说明周朝的贵族都有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材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和“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体现了对亲疏贵贱的维护,故D项正确。

5.《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据材料“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得出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是在春秋时期,故D项错误。

6.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
,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战国行政权赋予群体的变化,而非官吏选拔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部分地方行政官员直接由君主任免体现了君主集权,故D项正确。

7.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司马迁在此沿用了西周史官这一段纪年,并以公元前841年作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

材料主要说明()
A.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第一手史料
B.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
C.周召共和开启了共和制的开端
D.贵族干预政治表明分封制崩溃
,说明其依据的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可知,这反映了贵族共同协商执政以应对危局,故B项正确;材料
中的“共和行政”指的是召公和周公共同行政而非共和制的开端,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分封制走向崩溃是在战国而非西周时期,故D项错误。

8.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

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材料反映了政府立法保护宗族公产,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法
律对盗卖宗族公产现象的打击,没有反映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故B项错误;法律保护宗族公产,宗族修订宗族法时报官备案,说明宗族有利于统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积极响应政府保护宗族公产的行为,而非唯官府马首是瞻,故D项错误。

9.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
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
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故D项正确。

10.学者许倬云曾说:“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
“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1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被加进等级制度的内容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A.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D.促使社会风俗的同一化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 项正确;等级制度的内容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社会作用,与宗法分封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D项错误。

12.(2019安徽示范性高中清北培优联盟一模)《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商鞅之法推行“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

这表明战国时期()
A.社会流动性加快
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C.官僚政治已出现
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而不是社会流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没有体现出实用人才得到重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选官标准发生变化,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才能和军功,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作用,故D项错误。

题组二
1.(2019山西一模)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

这反映了()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
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
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依然有图腾崇拜,国家管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故B项错误;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色彩,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这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故D项错误。

2.(2019吉林吉林三模)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据此可知,分封制()
A.有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强化了地缘统治,血缘政治已被突破,故A项正确,B项错误;“西周的封邦建国”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是对前代血缘政治的发展,只不过加大了姬姓贵族的成分,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益阳高三模拟)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导致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士阶层的崛起动摇了世卿世禄制,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

4.(2019辽宁大连高三二模)《礼记·大学》记载:“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简而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

由此可知()
A.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
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产生的制度根源
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
D.国人追求社会的稳定和家族的和睦
“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家国一体的特点,即家庭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排除B项;血缘纽带是宗法制的基础,并非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礼记•大学》的记载,无法体现国人的追求,排除
D项。

5.(2019湖北黄冈高三模拟)西周时期,士是最下层贵族,但到了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他们的思想主张也得到传播。

这一现象()
A.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B.反映了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
C.导致了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
D.加剧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
,士的地位上升,他们凭借智力作为新的谋生手段,逐步改变血缘世袭特权,说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的逐渐瓦解,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宗法制的瓦解和崩溃,排除C项;春秋时期,士的地位上升,他们的思想得到传播,与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6.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

出现这
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
B.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
C.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
D.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
,中央王朝对地方控制能力不足,所以才建立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只是对题意的
重复而不是解释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原因但也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7.(2019福建宁德期末)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势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

“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
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
,这说明异姓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三家分晋”问题的实质,故A项错误;姬姓封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并且被周王室承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韩、赵、魏三家分晋只是在晋国出现的现象,不能扩大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被大夫势力所左右,故C项错误;“三家分晋”说明周王
室权威的逐渐减弱,排除D项。

8.在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后,各封国视周王为“天下共主”并根据规定定期朝觐周王和缴纳贡赋。

这表明()
A.西周封国的自主权有限
B.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
C.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D.商周遗留原始部族政治色彩
,故A项错误;从商代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直接隶属关系到西周时周王为“天下共主”,并且诸侯还要定期朝觐和纳贡,说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趋向成熟,故B项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原始部族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故D项错误。

9.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这表明分封制()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没有体现出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故A项错误;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只体现出分权,没有制衡,故D项错误。

10.“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分封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王权,同时这种血缘分封制又制约王权,A项只是看到了其制约作用,不够全面,故A 项错误;B项是对贵族政治的影响,与材料中王权不符,故错误;家国一体是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的产物,材料未涉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分封制对王权有双重作用,故D项正确。

11.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先秦卷记载: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

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春秋战国礼乐制度崩溃
D.承认了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
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没有涉及嫡长子继承的问题,故A项错误;“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不存在继承问题,与宗法制无关,故B项错误;“周桓
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郑庄公在挑战周桓王的权威,可见尊卑的秩序已乱,故C项正确;“战斗中郑军
‘射中王肩’”无法体现出郑庄公社会地位的提升,故D项错误。

12.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

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
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可知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细化,而是对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破坏,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论述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没
有谈及“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故B项错误;材料“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
受不同待遇”,说明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已经趋于瓦解,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使社会等级固化,故D项错误。

命题角度2秦汉中央集权的形成与发展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Ⅰ·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皮币”,而一张“皮币”的价格甚至超过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这种做法削弱了地方诸侯的经济实力,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对日常交换的货币的管理,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上的统一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诸侯王向皇帝献礼时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故D项错误。

2.(2017全国Ⅰ·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由此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和汉文帝十六年,朝廷直接控制的郡级政区并不包括封国,这说明中央对封国的控制较弱;而汉景帝和汉武帝时封国受到中央的直接控制,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家实力,为解决汉初以来匈奴威胁等边患提供了条件,故C项正确。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故A、D两项均错误。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故排除B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