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二学期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学习习惯。

教学预备:
1、学生预习课文,复习巩固以前学习过的良好学习习惯。

2、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学习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1页的三幅插图。

⑴观察第一幅图。

①图上的同学看到这些古代的天文仪,会想些什么?
②教师小结。

⑵观察第二幅图。

①指名学生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②讨论:同学们应怎样才能揭开宇宙的奥秘呢?
③教师小结。

⑶观察第三幅图。

①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图上的同学这时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
③你欣赏过哪些碑刻?学到了哪些知识?
2、指导学生观察第2~3页的插图。

⑴逐幅观察第一行的四幅图。

①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感受?
②同学们会什么收获?
组织讨论,汇报交流。

⑵观察第二行插图。

①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景象。

并指导说话。

②讨论:同学们游览了这些名胜会说些什么?
组织讨论、交流。

⑶观察第三行的插图。

结合课外的积累,引导学生说话。

⑷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说说感受。

三、总结
1、通过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呢?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预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四、作业
1、进行课外阅读。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1、观察第4、5页第一行的两幅插图。

①讨论:图上的几位小朋友是怎样工作的?
②指名学生说一说。

③相互评价。

2、观察第二行插图。

①讨论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写字的同学是用什么姿势写字的?他们是怎样握笔的,字写得怎样?别的同学的表情怎样?
②讨论2:说说图上画的是一次什么活动,参赛的同学什么样,神态怎样?
③交流并小结。

3、观察第三行的插图。

①讨论: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
②讨论:古诗文课外活动形式很多,还可以安排哪些?
③交流、汇报。

4、观察第4页上的插图。

①讨论:图是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样?
②同学们对出好小报有什么建议?
③交流、汇报。

5、观察第5页的插图。

①教师介绍: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的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效和他的母亲。

②图上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③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情感。

三、总结
1、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搜集的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例子。

2、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3、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第一单元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为“壮丽山河”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和一篇习作以及一个练习。

《长江之歌》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

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烟台的海》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描述了作者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

在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

“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是训练学生练笔的好范文。

1、长江之歌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全诗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教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五、学唱歌曲、作业布置:P6 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1、长江之歌
豪迈雄壮
2、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及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创造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准备水彩笔、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

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要求: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抄写练习。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学生根据有关段落作画。

(要求学生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
4、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动、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按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学生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

(教师简要指导)
2、学生试演。

(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学生带上“导游证”
(八)课外延伸。

向提供学生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

让学生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父母介绍三亚落日。

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3、烟台的海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方的句子。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3、揭题。

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 、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读文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5、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齐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1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2、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1 、抄词。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1、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

(海,人)
2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

3 、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4、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5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

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分层朗读——用自己的话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

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四、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背诵第1—4自然段。

3、造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
2 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1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

2 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3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4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

(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总结全文:
1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

比谁介绍得好?
五、作业:
1、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

2、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海人
冬凝重不畏严寒
春活泼勤劳播种
夏宁静人海相依
秋高远充实忙碌
“画”“背景”“舞台”〈————〉“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

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自读思考。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

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

(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小组合作学习。

⑶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

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

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窄小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

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习作1爸爸逗我玩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爸爸逗我玩》,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打开话题。

孩子们,听过《童年》这首歌吗?我记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唱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童年,追寻那儿时的美好记忆吧!二、范文引路,学会修改。

(一)过渡:首先让我们看看大作家钱钟书女儿的童年趣事《爸爸逗我玩》。

请打开课本18页,阅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文中写了爸爸“逗我玩”的哪些事?作者是怎样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的?
(二)汇报交流
1、例文中作者紧紧围绕“趣”字组织材料。

(1)文中写了画胡子、画鬼脸;编顺口溜、起绰号;
说单词几件事。

作者选这几件事紧紧围绕一个字来组织材料,你体会来了吗?
(趣)(板书)
(2)是啊!作者为了突出有趣,重点写了什么事,其他的事呢?
指名汇报后,师板书:抓住重点
为了抓住重点,作者主要写了爸爸的语言和动作,你发现爸爸的语言和动作有什么特点?幽默的语言动作都体现了一个“趣”字。

是啊,抓住重点我们还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如人物的
动作、语言,也可以是一些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把重点写具体。

板书:写具体
(三)对比阅读,学会修改。

孩子们,其实一篇好作文并不是一次就能写成功的,俗
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请你对比影印稿片段和发表稿,看看作文都对哪些地方做了修改,怎样修改的?修改后的表达效果如何?
(1)学生阅读对比。

(2)学生汇报。

(3)师简介常见修改符号。

作者反复修改习作,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讨论写法,快速作文。

1、孩子们,刚才的例文有趣吗?说到童年,老师也情不自禁想到自己小时侯的一件趣事,
想听吗?(师讲述:和小树比个子
2、有趣吧!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傻事趣事一箩筐,也正是那么多的趣事、傻事才使我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色彩。

此时此刻,你一定非常想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吧!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说给同桌听,注意将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1)同桌交流。

(2)指名汇报。

3、大家的童年真是丰富多彩,我看还是让我们拿起笔记下童年的美好记忆吧!请打开课本19页,阅读最后一段,明确习作要求。

指名汇报后,师板书:童年趣事
4、怎样才能将习作写具体呢?(回顾板书)
孩子们,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相信你的文章一定很不错!试一试,快速写下来吧!
四、学生写文,教师巡视。

五、习作交流,师生评议。

六、全课总结。

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孩子们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完善、修改,并与他人交流,共同体验、分享习作的快乐,让童年的趣事成为大家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吧!
练习1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学习如何使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

凭借相关词语的意思建立一幅风雪美景图,感受冬景的美。

3、写好钢笔字、毛笔字
4、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

根据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和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拟人”手法的生动有趣,尝试运用拟人的写作手法将事物写活。

2、让学生诵读和积累十二个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能大概说说它的意思。

3、写好钢笔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收集家乡的资料,准备导游词。

教学准备:
1、简单的图片。

2、收集家乡的个方面的资料。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自读课文的这段话,思考:爸爸把“小溪哗啦啦地流着。

改成”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哪句话更生动有趣。

(1)点明这是拟人写法。

(2)说说拟人写法对于文章起到什么好处。

(3)你还有什么样的修改方法。

如:小溪追逐着,嬉笑着等。

2、学第二部分。

(1)自读三组句子,比较之间的不同点。

(2)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说这样写的好。

(3)教师总结: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读来更有感情,更生动。

(4)用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验。

3、教学第三部分。

(1)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

(2)设计情景练习:你和它们交朋友,与它们说说“悄悄话”,你猜它们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指导:让学生把这些事物当作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

(3)指名交流,并说说你这样写的原因。

(4)教师总结:运用拟人的写法把事物写活了,写得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名读这段话,明确选自于课文《烟台的海》。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行款的优美,还要细心观察每个字间架结构的匀称、合理。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每个字的结构的书写注意点。

4、点:字距小于行距,大字紧凑,小字写的舒展一些,“的”字可适当小一些。

5、板演“广阔”、“舞台”、“威武雄壮”等词语。

5、学生练习描红。

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

6、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

三、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正音“霜”、“疆”、“素”、“残”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交流,最好说说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境。

(5)注意每一行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6)指出每个词语都描写了冬天的风雪美景。

2、积累反馈。

(1)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读读成语。

(2)指名学生读。

(3)同桌练习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五题(写好毛笔字)
1、欣赏课本上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激发写好毛笔字的热情。

2、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园”、“团”
3、学生读帖,讨论写好这两个字的要点。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园、团”的结构特点和书写方法。

“园”和“团”字都是立长方形,临写时体会口字要在米字格的中间,内的“元”、“才”要写得匀称、饱满。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