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化释义
1、“文”字之来源
(1)甲骨文中,“文”字为胸前有刻画图案的人
(2)到了周代,“文”的含意有了些新的内容。

“文”常和“野”对称。

后被进一步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
(3)关于“文”字来源之结论
从仓颉造“文”(字)说起,我们从“文”的诞生可以看到几点:
第一,最早的人类是没有“文”的,“文”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逐步创造的;
第二,“文”只有人类独有,其它动物没有;
第三,“文”象征着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演进,象征着人类本质意义上的向一般动物告别,象征着人类逐渐挣脱原始,野蛮,愚昧,落后的境况,向着“文明”的图景艰难地迈进。

2、“化”字之来源
(1)甲骨文中,“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2)《辞源》在固守原意,《辞海》在叛离原意。

(3)“化”,从“教行”的角度看,是统治阶级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匕”,利器)
3、“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
(1)在中国,“文”与“化”并连使用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
《易周·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讲的是治国者观察天文,以察知自然界的变化;以礼仪风俗教化世人,使知行当所止,止当所止,进而化育天下。

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指以与武力征服相对待之“人文”
即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和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

(2)刘向最早使用了“文化”一词,此后便广泛使用开来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以文德化之,与“武力”相对应,意指文治教化。

其中“文化”的含义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用诗书礼乐等教化世人,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

4、“文化”一词在西方的出现
它原义是人在改造自然界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开垦及植物栽培。

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展和培养,对人性情的陶冶、教养特别是艺术和道德的培养,进而广泛指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人们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二、什么是文化
1、中外学者视野中的文化
曹锡仁在《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将文化定义分为四类:(1)文化——成果论;(2)文化——能力论;(3)文化——精神论;(4)文化——行为论。

胡潇的《文化现象学》中则分为七类:
(1)现象描述性的定义;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
(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

(1)广义的文化
文化即“人化”。

从哲学上说,文化即“人化”,包括世界的“人化”和人的“人化”即“化人”。

所谓“文化即人化”的意思是:文化,是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

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
马克思的解释,文化是指自然的“人化”。

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文化是外部自然世界的人化;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自然本性向主体性的转化。

“自然的人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文化,使外部自然“人化”;同时,又使自身主体化。

广义的文化也叫“大文化”。

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都可以叫“文化”。

从不同的视角,文化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或层面。

(2)中义的文化
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

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都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精神文化是广义文化的灵魂。

无论是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还是实体文化或行为文化,都渗透着精神文化。

离开了精神文化,任何东西都不能成为文化。

(3)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即艺术,它是精神文化的精华,在精神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三、文化的属性
关于文化的属性.主要的提法有超自然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民族性、阶级性、共同性、时代性、继承性、融合性等。

四、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2)规范功能;(3)认知功能;(4)技术功能;(5)教化功能;(6)经济功能。

六、文化与文明
1、到底什么是文明?
第一,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状态。

文明时代则是以文字发明和火器应用为标志的。

第二,任何文明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因此它总是与人们的一定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

2、文明与文化的关系
(1)二者的联系
文明与文化都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社会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它们又反过来积极地影响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也影响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

(2)两者的区别
第一,从时间上来看,虽然文明与文化都是人类所创造的,但文化的产生比文明要远古得多。

第二,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第三,从内容上看,虽然文明与文化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成果,但文明只反映人类创造的进步和有积极意义的成果,而文化却反映这些成果的一切方面,不论这些成果是进步的、积极的,还是落后的、消极的。

第四,从形态上来看,虽然文明和文化都是人类的社会现象,但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只有当它构成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方式、群体生活方式和精神生产方式时,它才能成为文明文化。

第五,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第六,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第七,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第八,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

第二讲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
1、研究对象
文化学是一门以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它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一般是社会科学和哲学。

2、文化学的内容
(1)对文化学学科本身的研究。

包括三大块内容:一是文化学的演变;二是文化学的基本理论;三是文化学的方法。

3、研究任务和目的
(1)研究任务: 文化学的研究任务“在于建立文化‘遗传学’,使之不仅能够解释具体表现中的历史文化过程,而且能够再现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并可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目的: 其目的是“弄清其起源、作用和发展;揭示其文化传承和稳定的手段;展示文化发展的‘代码’”。

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来讲更有以下功能,即“保存文化;形成文化;移植(借鉴)文化。

二、文化学的创建和发展
1.文化学在西方的建构
人类有史以来的著作几乎都与文化有关。

有人把文化学的源头追溯到上古,说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前425年)是人类学之父。

开创了文化比较的先河。

曾任美国人类学学会会长的怀特,1949年出版了《文化的科学》一书,也提出要建立一门独立的文化学。

由于他在倡导和促进这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的贡献,他被人们称为“文化学之父”。

2、文化学在中国的兴起
在中国,文化或文明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1899年梁启超在日本发表《文明之精神》一文,其中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

梁启超在这里使用“文明”概念,并将其进行划分,这在中国近现代是第一次。

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学理论并在中国推进文化学建设的是黄文山,他在20世纪30年代(1932年)即发表了“文化学建设论”、“文化学方法论”等论文,主张在社会学之外另建文化学,并与怀特、克罗伯进行过交流;他在其后的著述中,对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文化体系的类型作了详尽的说明。

3、文化学发生和兴盛的原因
(1)为什么会产生文化学
第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文化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其次,从社会的政治经济看,在人们的交往中,不同地区的人们需要相互了解其文化,而政治经济也是文化。

再次,从社会的文化本身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力量,即文化力,它制约或推动社会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不断地经济化,经济不断地文化化,每个国家都不然要致力于研究文化,形成文化学。

第二,从学术的角度分析
文化是研究人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原有的学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研究任务的要求。

文化的发展要有超脱于各门学科之上而又区别于哲学的综合性学科,于是文化学应运而生。

文化学与经济学、宗教学、语言学等学科不一样,其他学科研究的是具体的一个领域,而文化学研究的内容更广泛、更抽象、更综合。

事实上,文化学确实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广阔的视野,同时很容易与社会、与自然科学结合,开展有益于时代的研究。

(2)为什么当代中国会出现文化热
从时间上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80年代中国出现过文化热,因为战争和政治运动中断了,现在不过是文化热的复兴和发展。

从文化发展看,中国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是宝贵的财富,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估,以便重建文化。

作为中国人,有必要以满腔的民族情怀去学习和研究文化。

从社会发展看,东方以文化见长,物质文明需要精神文化同步配合。

从人文素质看,每个人必须具有知识的完备性,中国人若不懂中国文化,那在知识面上会形成缺陷。

人们崇尚知识,需要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自己的内涵。

从学术角度看,传统的学科已远远不适合学术的深入,文化研究使多学科交叉、使边缘学科串成新的学科,使以前没人研究的问题和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学问不再封闭,。

西方的文化学早已经走在中国人前面,中国人与世界上的学者交流必须能在文化学领域对话。

从务实的角度看,文化也是经济,文化产业是很有前景的领域。

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也不只是社会精英的玩物,而是全民的、大众的文化。

在21世纪,文化必然走向兴盛,因此,文化学研究一定大有可为。

三、文化学的主要流派(教材P28-39)
1.进化学派
2.传播学派
3.历史学派
4.社会学派
5.功能学派
6.心理学派
7.新进化学派
8.结构主义学派
四、学习文化学的基本方法
1.辩证分析法
2.“他者”眼光
3.参与观察法
4.历史溯源方法
5.跨文化比较方法
介绍辩证分析法
(1)运用辩证分析法的基本要求
首先,必须坚持从本国现实文化出发。

其次.必须坚持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最后,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分析法
首先,要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其次,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要采取辩证分析即“扬弃”的态度,把“去其糟粕”与“取其精华”有机结合起来。

再次,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把批判继承与创新超越结合起来。

(3)对外国文化的辩证分析法
首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其次,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应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最后,对外国文化要采取辩证否定或辩证肯定的态度。

(4)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辩证分析法
首先,要分析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其次,要分析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最后,要分析实然文化和应然文化。

第三讲文化起源与发展
一、文化的起源
1、中国文化的成因
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成因,单一的农耕经济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成因,宗法等级制度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

2、中国文化的起源
(1)鬼神
原始时代,当时人智浅薄,不解自然现象,不解人生之理,所以不得不把宇宙万物都归之于鬼神。

当时的鬼神,不外天神、地祗、人鬼、物鬼四者,大都出于人们对自然和灵魂的崇拜。

这种崇拜,无不与当时的日常生活有关,得天时之和,所以拜天;受地利之饶,所以拜地;土可殖财,所以有社;谷可养生,所以有稷;山林川泽可以利人,所以拜山林川泽。

至于人之有才能功烈为人所崇仰者,死后即成为神。

凡此,都是生民不解自然现象与生人之理所致。

第一,当时所谓神,一定是多神,所以说“制神之处位次主”。

第二,当时所谓神,一定是拟人的,一定是具有人格的神,所以说“上下之神氏姓所出”,所以说神能降福受享,能凭降于人。

第三,当时有专门事神的官,如觋(xi 男巫师)、巫、宗、祝之类,他们为一部落中的最高主权者,和埃及的法老、犹太的祭司长一样,由此足见古时政教不分。

(2)六种术数:天文、历谱、五行、蓍(shi )龟、杂占、形法。

屡见于《春秋左氏传》中。

(3)天:天的内涵:有意识的人格神第一,他能生育万民,为之立君。

.第二,要尊崇天,要敬
事天,然后可以得天佑。

第三,天掌赏罚之权。

第四,天监督一切政治。

第五,天命非人力所能左右。

(4)祖《礼·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所以敬天与敬祖并重。

敬祖的意思有二,最初是享鬼神,为的是求福避祸;后来民智日进,才有“慎始追远”、“反古复始”的意思。

2、西方文化的起源
希腊文明的发源地是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

多种族的交往,使克里特文化具有两种突出特征:
其一,它有着不同来源的文化彼此综合的特征;其二,它有海商贸易留下的多样性的文化特征。

西方文化最高成就——科学之起源。

在地中海沿岸,通过海商贸易而形成了地中海文化,被称为“海洋型”文化。

这一文化孕育出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

二、文化的发展
(一)中国文化的进化
1、先秦诸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格局。

这些思想派别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九家。

(1)儒家文化
儒家学派建立于春秋末期,此后,儒家之外的一些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然被称之为儒。

这些人士包括医卜星相以及求仙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之流,即方术之士。

所以《说文解字》释儒为“术士之称”。

把方术之士叫做儒,在汉代文献中屡见不鲜。

儒家的共性(6个方面):
①以孔子为共同的思想宗祖;
②有共同学习和遵循的经典;(早期儒家的经典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后来,《论语》、《孟子》亦被列为经典,与《礼记》中《大学》、《中庸》二篇合称为《四书》。

)
③提倡礼教,强调人伦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司马谈“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
④以仁义等为主要道德规范,故韩愈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韩愈:《原道》);(③、④两条在汉代被概括为“三纲五常”,维护“三纲五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特征之一。

)
⑤憧憬圣人为帝王的三代,主张仁政,提倡圣王之治,即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后来这一思想被概括为“内圣外王”;
⑥助君主明教化,提倡经世济民,反对隐遁。

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思想主要是:①一贯之道。

孔子一生事业,就在修己治人二者。

而统摄这二大事业的,就是一贯之道。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实际上孔子所说的道,不外中庸与②孝悌。

孔子之道,实以中庸与仁为本,而仁之本则为爱。

然孔子之思想,未尝离开家族主义。

他实欲以家族主义的道德,而谋当时社会之改革。

此种思想,正是家长式的农业经济之反映。

他既以家族主义的道德为改革社会的工具,所以特重孝梯。

③政治论(从上而下的政治;以德为治之本;正名分,即严格等级,重礼法)孟子,名轲,孟子之志在于继孔子之业。

孔子以六艺教人,孟子亦以六艺教人;孔子崇周制,孟子亦“遵先王之法”,而言仁政。

《孟子》七篇的主要思想:
①性善。

性善是孟子学说的中心。

②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仁义。

孟子言德,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尤着重于仁义。

④存养。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又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下。

”(2)道家文化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经做过史官。

老子著五千言之《道德经》(《老子》),其思想是:
①道。

老子不信天,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于是提出一个“道”来作为宇宙万物“所以如此”的原理。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②无为。

老子既重自然,所以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符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用不着主宰,也用不着人的安排。

惟其如此,所以他又主张无为的人生哲学,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③方法论(辩证法)
(3)墨家文化
墨学渊源:《墨子》墨子思想文化:①兼爱②尚同与尚贤③天志与明鬼
(4)法家文化
韩非是法家文化的建立者。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统治思想。

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

法,即成文法;术,即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势,即势位,指国君的威势,即政权。

法、术、势三者相结合,成为巩固君主专制的手段。

法家思想文化的历史评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法家的法治思想对维护新兴封建制度,对贵族的特权有某些限制(“法不阿贵”),有着进步的作用。

而它以严刑重罚镇压人民的方面则是反动的。

(5)名家文化
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公孙龙。

名家的出现是百家争鸣的需要。

学派之间的争论需要有一些规则,而名家正是在研究辩论规则中应运而生的。

(6)阴阳家文化
阴阳家文化以齐国邹衍为代表。

.邹衍的主要观点有二:
第一,从时间上说,认为天地开辟以来,社会发展都是按五德(金、木、水、火、土)顺序转变的,这是将五行学说附会到社会上去。

司马迁说:“是时独有邹衍明于五德之传。


第二,从空间上说,认为中国九州是小九州,整个中国是大的九洲中的一个洲,叫做赤县神州。

九洲之间有海环绕。

九洲合成更大九洲中的一洲。

所以,中国神州只是天下八十洲之一。

(7)兵家文化
代表人物:孙武。

孙武大约与孔子同时,曾在吴国带兵打仗,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他也曾训练女兵成功。

孙武著《孙子兵法》13篇,《孙子兵法》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53年间。

(8)纵横家丈化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张仪、苏秦。

他们善于辞令,企图通过游说等外交活动来使各国之间保持势力均衡。

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鬼谷子挖个坑,自己在坑下,说:“下来能把我说哭了,出去就可以说服君王。


9)农家、医家与杂家文化
农家文化以许行为代表。

他主张“君民同耕”反对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

医家以扁鹊为代表。

扁鹊,姓秦名越人。

医家今有《黄帝内经》和《黄帝八十一难》著作传世。

特别是《黄帝内经》以阴阳来解说生理、病理、医理,成为中医理论的奠定者。

《吕氏春秋》综合各家思想,被称为杂家,特点是“兼儒、墨,合名、法”,另有小说家,那是收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故事、警句、谚语,整理编成书,没有理论体系。

2、两汉文化——两汉经学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对儒学的贡献。

这个贡献突出表现有三点:
第一,建立了新的天人合一的目的论的庞大哲学思想体系。

它对各家采“扬弃”的态度,从而从思想本身完成了“罢黜百家”的任务。

它在摒弃墨子片面崇尚功利的思想和黄老道家反人文主义性质的同时,又吸收了墨、道、法、名诸家思想中的与当时政治需要相符合的因素为已所用,
这就为自己”独尊”造成了有利。

第二,董仲舒目的论的哲学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人文主义,把人从自然序面提升出来,同时又给它以目的论的论证。

他认为,人是目的,是中心,宇宙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并为仁学建立了天道观基础。

第三,董仲舒又提出了名号理论,说:“名号异声而同本,皆名号以达天意也。

”从而把《诗》、《书》、《礼》、《易》、《春秋》上的每一句话都说成是天意的表达,是绝对真理,一切是非必须以它作为根据与标准。

这就从根本上树立了经学的思想权威。

西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严格说,古文经在西汉是不能称为经学的,它只是作为儒家经典的一种解释在民间流传。

今文经学被政府立为官学,设博士,优秀者可以依次入仕做官。

今文经学的经义亦是社会政治、道德立法、行政及文化的经学。

3、魏晋文化——魏晋玄学
玄学是中国魏晋时代(220~420)的主要文化思想。

玄,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幽深微妙的意思。

杨雄的著作称为《太玄》。

魏晋时代的一些思想家推崇《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三玄”。

“三玄”就是玄学的经典。

当时的玄学家大多是所谓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容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这个时期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潮?这是有政治原因和思想原因的。

首先说政治原因。

选拔人才,巩固统治地位。

其次是思想原因,一是继承《周易》、《老子》、《庄子》和《太玄》的思想;二是对汉代经学传统的否定。

重《老子》、《庄子》,贬低“五经”,本身也是对经学的否定。

4、隋唐文化——隋唐佛学
(1)佛教的传入。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特别发达,后至隋唐发展达于极点,以至学术界将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称之为隋唐佛学。

(2)佛教十宗概说:俱舍宗、成实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禅宗
(3)佛教在中国学术上的影响:
第一,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第二,促进了道教的完成;
第三,佛教翻译文学促使中国文学发生变化。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经过这一番转变,中国哲学进入了一个比较理论化、系统化的高级阶段,佛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为儒教所吸收,彻底完成了外来哲学的民族化进程。

但从它的社会作用来看,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也正是这一番转变之后,将中国思想界带入了理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完成了宗教神学体系,给中国人的思想加上了更加沉重的桎梏。

5、宋明文化——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起因
第一,宋明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二,重建封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第三,儒学的复兴和疑古惑经的环境。

第四,理学是儒、道、释三者的融合,是三者的最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