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中国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
中国民族理论以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

2、中国民族的特点
(1)民族人口特点:我国共有56个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两个:壮族和满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1600多万。

民族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2965和塔塔尔族4890。

(2)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解放前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内蒙古保存着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旗盟制度;西藏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大凉山的彝族地区存在着以黑彝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青海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存这不同范围的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3、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①科学性
②实践性
③继承性
④创新性
4、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①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③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章民族的一般特征
1、民族概念和民族的演进过程
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

新中国建立以后,各少数民族要求自己的地位得到确认,权力得到保障。

意义:
①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②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③民族识别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需要。

④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3、古今中外关于民族的概论
(1)西方民族概念的表述:
意大利学者马奇:民族具有土地、起源、习惯、语言的统一
瑞士-德国学者布伦奇里:民族具有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英国:既指民族,又指国家
(2)中国民族概念的表述:
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最大的力是血统,次大的力是生活,第三大力是语言,第四个力是宗教,第五个力是风俗习惯。

(3)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着民族概念的表述:
民族就是那些在共同命运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性格的人们的全部总和。

(4)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的产生
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也不会永恒存在下去;民族具有四个共同特征;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4、民族与氏族、部落、国家的联系与区别
民族是具有若干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构成民族的六大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可
第二章民族的发展规律
1、部落的二重性
人们共同体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两个平衡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2、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①从部落发展成为民族和国家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②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决定性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同源异流异源同流
次生形态民族形成的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同源异流: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
异源同流: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段,从某些民族中分脱出来,融合其他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

5、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可
6、民族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生物属性
自然属性:民族具有自然形成的共同特征,具有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自然差别,自然分界。

社会属性:处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阶级、阶层构成。

生物属性:具有生物基因遗传上的特点,具有表面的体质特征上的特点。

7、民族结构优化标准
民族结构的合理化。

优化的标准在于民族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能够协调,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作用中内耗最小,能够产生既有结构水平中的最大的能量或能力值。

8、民族素质
民族素质就是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在长期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以及民族自身生产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一般包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人口的身体素质。

9、影响民族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1)民族属性,包括民族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的发展既是社会的发展,又是自身的发展。

(2)民族结构,是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相关方面的有机排列和组合,民族内部结构的协调时民族发展获得动力、协调力的基础和前提。

(3)民族素质,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民族发展关系很大。

外部条件:
(1)民族关系,协调、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健康,迅速发展的条件和助推力,反之则会阻碍民族的发展。

(2)自然环境,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3)社会环境,民族所处社会的阶层构成及其关系,国家政权的性质,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等,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会促进民族的发展。

10、民族意识与民族发展
民族意识包括2个层面:①、自我认同。

即认识到自己是某个特定族群的成员。

②、对自己所属族群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的认同。

11、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民族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大致相对应的。

也就是说,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特殊规律:民族发展中的非常态发展,包括极度缓慢发展、停滞发展、甚至暂时倒退等类型。

12、民族发展的最后阶段:民族消亡
13、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14、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
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

(1)民族同化在民族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

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民族的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

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

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

(2)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

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特权的认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力量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3)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第三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1、各民族团结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

(可能考简答题)
①各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②各民族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
③各民族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必要的文化条件;
④各民族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华和谐的社会条件;
⑤各民族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⑥各民族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2、社会主义时期与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什么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时期)p91(可能考简答题)
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第四章民族问题
1、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2、决定民族问题性质的要素:社会属性(可能考选择)
3、民族存在与民族问题相始终(可能考选择)
①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②思想观念影响民族问题的存在与发展
③阶级斗争
④执政党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认识的偏颇
4、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差别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民族交往是民族问题发生基本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阶级社会产生对抗性民族问题重要社会根原。

在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上。

发展理所当然、势所必趋地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和根本途径。

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西部特别是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使之与全国的发展相协调,是现阶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迫切要求。

5、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形式和根源
表现形式:经济上的剥削掠夺、政治上的压迫统治、文化上的摧残限制
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民族问题重要社会根原。

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不团结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产生民族问题的重要社会原因。

民族内部的阶级
压迫剥削一旦扩展和延伸到民族之间,势必造成民族之间的压迫剥削,引起民族矛盾斗争,民族内部
阶级之间对立的关系造成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

6、民族发展的模式(可能考选择)
各民族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民族的常态发展、异态发展和跳
跃式发展。

7、民族发展过程(可能考选择)
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8、民族与阶级p105
(1)民族与阶级的联系
①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不同的阶级组成的。

②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造成的。

③要消灭民族压迫,首先必须消灭剥削制度;要实现民族平等,就必须消灭阶级
(2)民族与阶级的区别
①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
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不同
③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范围内,民族压迫的内容比阶级压迫的内容广泛和复杂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一般具有全民族的性质
⑤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
9、民族与国家
①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
②民族与国家长期相存相依
③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民族对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第七章各民族一律平等
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
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
则和政策中。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民族平等是最基本的理论原则。

2、民族平等
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法律的尊严。

(1)民族平等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①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②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③主张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产出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④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
会关系。

⑤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2)民族平等的含义
①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
切方面,同等的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②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违法行为一律
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违法者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任何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

③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
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原则。

我国的民族平等既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
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

(3)民族平等的意义: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
基石;民族平等是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础;民族平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
标准。

3、新中国民族平等的理论来源
民族平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引申于一般的平等原则。

从平等思想的传播看,它由最初个别思想家的一种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公众舆论,一项司法原则、一个政治动员的口号。

平等观念的核心内容
始终是与人的权利相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是在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的平等和民族平等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之后的产物。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与他们承认各民族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历史作用,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直接相关。

4、我国民族问题同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
5、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可能考选择)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①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
②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的可靠保障
③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
6、解决民族问题和根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可能考选择)
根本途径: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根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7、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特点
基本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治原则,实事求是,团结统一,发展繁荣。

特点: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②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
③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
①建立自治地方;②设立自治机关;③行使自治权利;④自治机关的民族化。

9、最早成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1947.5(可能考选择)
目前我国共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120个
10、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可能考选择)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1、民族自治机关有哪些?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12、民族区域自治的完善
①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
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创造社会条件
③加强自治机关的建设,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组织保障
13、什么是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感情等诸多内容。

一般来说,民族关系只表
现于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于民族内部。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群体之间的,也有不同民族个体之间的,还有以曲折
隐蔽方式出现的,但总的来说,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要注意的是,不同
民族的人们交往中所形成的关系,并不都是民族关系,只有不同民族的人们以民族身份进行交往所形
成的关系才是民族关系。

我们在分析判断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不是民族关系时,关键要
看这种关系中是否有民族性的内容。

如果在不同民族个别成员的交往中,涉及对民族特点的不尊重、
对民族语言文字的歧视、对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侵犯,那么,这就属于民族关系问题了。

15、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性质和基础
特点:①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②在经济关系的作用下,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
③民族关系是各民族间多层次的互动关系
特征: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民族互助;(4)民族和谐。

性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性质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基础: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各个少数民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被推翻后,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关系主要成了各族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社会
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以下四个基础上的: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推翻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中国空前的的国家统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经济基础。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4)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政治基础。

16、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可能考选择)
①民族利益②民族权利③民族发展问题
17、和谐社会对民族关系有哪些积极影响
①和谐社会将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②和谐社会将有力促进和保证各民族的一律平等
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8、民族工作的主题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界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简称两个共同)。

这是2003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的。

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主要讲话中,他进一步阐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
及其辩证关系
19、两个共同的相互关系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没有共同团结奋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
荣发展;没有共同繁荣发展,就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20、如何理解加快发展与解决民族问题的关系
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
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21、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有哪些要求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
②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④重视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是全国总任务,也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既要看到
其共性方面,又要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迫切性。

并且从实际出发,充分保障自治机关行
使自治权。

讲清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这是党的一贯政策,也是民族工作的中心环
节之一。

这种帮助既是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需要。

少数民族
地区必须注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坚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时,应
坚持国家利益与民族地区利益相结合,又要注意民族地区现实的经济利益与长远经济利益。

四、坚
持在国家总体布局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原则既要考虑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也要注意其不利因素,
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要迅速发展现代化工业,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加强能源.交通和环境建设,
大力发展边境贸易。

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
途径。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帮助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坚持实施可持
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
(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改革开放是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强大
动力;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宽领
域开放。

(三)推进西部大开发,把握好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契机。

抓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东中
西部协调发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科技进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四)国家大力扶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多渠道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资金
投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

(五)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扬长避短、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开
展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

对口支援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干部队伍建设、技术培训、边境贸易、发展外向性经济等方面。

(六)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国家
帮助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用好国家的政策,增强造血机制;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

23、西部大开发的标志工程(可能考选择)
①西气东输②青藏铁路③西电东送
24、★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
①经济文化方面,
②服饰文化方面
③日常起居及饮食方面
④文学和史学方面
⑤音乐舞蹈和戏曲方面
⑥科学和医学方面
⑦生态环境的保护
25、传承、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的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④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
26、我国发展民族教育有哪些政策和措施
战略方针:遵循规律,稳固基础,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发展。

措施主要有:
(1)国家重视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2)设立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召开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以加强对民族教育事业的领导和支持。

(3)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

(4)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双语教学和发扬少数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

(5)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

(6)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教材建设。

(7)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

(8)举办民族学院和民族班。

(9)举办寄宿制民族中小学校。

(10)实行定向招生。

(11)在招生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特殊照顾。

(12)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给予适当照顾。

(13)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和协作。

(14)全国支援西藏教育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