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
徐朝友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 要:鲁迅早期(1907-1909年)翻译观,与其早期文学观实际上是同质异构,同时形成,相互呼应,呈一种互动的状态。

至于其中所谓译语的 词致朴讷 ,其特色不乏 简约 、 刚健 ,十分讲究译语的 力 度,既与译者的文学观相呼应,又渗透了译者自身的艺术趣味。

关键词:鲁迅;文学观念;翻译观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722X (2003)05 0051 04
The Truth about Lu Xun s Early View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XU Chao you
(F oreign Lang uages Department,Chaohu Colleg e,Chaohu,Anhui Pr ov.,238000,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ar gues that Lu Xun s early views (1907-1909)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his early ideas of literature and that they came into be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corr esponded to each other.As for the view of so called wo rds/phrases used in the str ictest sense regarding translation ,it puts a special emphasis on terseness and expr essiveness,in w hich L u Xun s ideas of liter ature and his personal ar tistic taste find ex pression to a co nsiderable degree.
Key words:L u Xun;ideas of literatur e;views o n literar y translat ion
鲁迅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1903年。

1903-1906年期间,鲁迅对翻译没有提出什么独到见解,
其 随大流 的翻译观,来龙去脉比较清晰:受梁启超等人影响,过于强调翻译的社会功用性,翻译策略上,走的是林纾一路。

1907-1909年期间,整个翻译界风气较之于1903-1906年期间没有多大变化,但鲁迅的翻译观却开始 质 变了。

鲁迅在这一期间对翻译与文学的认识,给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这也就是本文把鲁迅早期翻译观定位于1907-1909年期间来考察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另外,包括鲁迅自己在内的翻译理论家,谈到鲁迅早期翻译时,每每指的就是这段时间。

本文考察鲁迅早期(1907-1909年)翻译观的渊源,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一者,鲁迅翻译观前(1907-1909年)后(1909年后)没有实质性变化;二者,论者谈及鲁迅翻译观,多是前后征引。


根据鲁迅1932年的回忆,当年翻译!域外小
说集∀,是与当时颇为流行的林纾式译风 对 着干。

(!鲁迅年谱∀1981:210)我们认为,这多少掩盖了一些更为深层的原因。

就此,本文结合鲁迅当时倡导的文学观来做一探讨。

首先须交代两点。

第一,鲁迅早期的文学观,集中体现在他于1907-1908年期间撰写和发表的!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以及!破恶声论∀等文章中。

第二,1909年收入!域外小说集∀中的译作,并不是1909年译成的,大部分实际上是在1907-1908年期间译成的。

换言之,鲁迅早年阐发其文学观的几篇论文的撰写,与!域外小说集∀中小说的翻译几乎是同步的。

(林之浩,1986:226;石一歌,1976:31;!鲁迅年谱∀:213;谷行博,1997)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讨论的总背景和切入点。

先看!红星轶史∀译序:
中国近方以说部教道德为桀,举世靡然,斯书之纟番,似无益于今日之群道。

顾说部曼衍自诗,泰西诗多私制,主美,故能出自由之意,
收稿日期:2003-01-20
作者简介:徐朝友(1966-),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史。

第26卷 第5期 2003年9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PL A U niv ersity of For eign L anguages V ol.26 No.5 Sept.2003
舒其文心。

而中国则以典章视诗,演至说部,
亦立劝惩为臬极,文章与教训,漫无畛畦,画
最隘之界,使勿驰其神智,否者或群逼之。


不同,成果斯异。

然世之视为文辞者,实不外
学与文二事,学以益智,文以移情。

能移人,
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

而说部者,文
之属也。

读泰西之书,当并函泰西之意,以古
目观新制,适自蔽耳。

(陈平原、夏晓虹,1997:
252)
这篇序言阐述了鲁迅的翻译观。

(陈福康,2002: 167;!鲁迅年谱∀:163、212;谷行博,1997;郭延礼, 2001:461)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反对文学说教的。

他在!摩罗诗力说∀(作于1907年,发表于1908年)中从批评 群学的角度阐发了这一观点。

按严复的说法, 群学者,兼谋新率旧而并存之者也##是故用天演之说以言群者,将所以除愤解嚣,而使出于中庸之道而已。

(金宏达,1986:57)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十分反感 据群学见地以观诗者的观点,因为他们要求诗与道德相合,与人类普遍观念一致, 非如是者,必与群法舛驰。

以背群法故,必反人类之普遍观念;以反普遍观念故,必不得观念之诚。

观念之诚失,其诗宜亡。

鲁迅还批评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学规范, 无邪之说,实与此契。

惟诗究不可灭尽,则又设范以囚之##强以无邪,即非人志##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

在鲁迅看来,做诗人就应该像拜伦那样, 超脱古范,直抒所信,其作品要有 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要有打破 污浊之平和的气势,决不能让个性受到 群治和 普遍观念的羁绊。

有意思的是, 学以益智,文以移情,似乎是鲁迅更早一些时候回答老师章太炎文学之定义是什么的话: 文学和学术不同,学术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

(林之浩,1981:49)关于 学与 文的不同,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 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

鲁迅还谈到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 机,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

对比一下鲁迅1903年在!月界旅行∃辨言∀中所说, 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陈平原、夏晓虹,1997:68)可以看出,鲁迅的文学观和翻译观已经变化发展了。

惟此,鲁迅1906年翻译!地底旅行∀,态度不会比当年翻译!月界旅行∀更认真。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地底旅行∀比!月界旅行∀反倒译得更 归化:此时,鲁迅对这类题材不是看得像先前一样重,倒是在构思严肃文学作品的介绍了。

文学 能移人情,文责以尽,他有所益,客而已,实际上就是!摩罗诗力说∀里阐述的文学 不用之用的思想: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

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就理弗存。

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戒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不如卒业之券##涵养人之神思,即文学之职与用也。

这是鲁迅对当时国内文坛世俗化的侧面批评,也是对文学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红星轶史∀译序不乏批评的语气,其张扬文学 不用之用,也是基于批评的立场。

耐人寻味的是,名为译本序言,却没一处明确提到翻译,这至少暗示,鲁迅早期文学观和翻译观不分彼此。

经过两年的酝酿,这种文学观再现于!域外小说集∀序言的时候,当然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了:不满的批评代之以自豪的 呐喊。

!域外小说集∀序言:
!域外小说集∀为书,词致朴讷,不足方
近世名人译本。

特收录至审慎, 译也期弗失
文情。

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

使有士
卓特,不为常俗所囿,必当犁然有当于心,按
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所在。


此虽大涛之微沤与,而性解思惟,实寓于此。

中国译界,亦由是无迟暮之感矣。

(陈平原、夏
晓虹:376-377)
这篇序言主要内容有二,一是翻译的目的,一是翻译的方法。

先看前者。

鲁迅在这里阐述的翻译目的,实际上就是他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中阐述的文学 不用之用观,只是在这里表述得更精练而已。

鲁迅用中国传统文论中的 神思概念,译述黑格尔、叔本华以及尼采的哲学,旨在张扬人之精神世界以匡正社会对此的漠视,张扬文学(文学家)的个性与自为。

这一概念,是贯穿!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的主线。

就 神思(心灵之域、精神现象、意力)和文学的关系,鲁迅主要谈了四点。

其一,文学起源与 神思的关系;其二,诗人的 神思与读者反应的关系;其三,文学作品 之职与用( 涵养人之神思);第四,诗人的 神思与诗人个性及创作个性的关系。

可见,在鲁迅看来, 神思既是文学创作的

52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动因,也是文学创作的归宿。

本此观点,接受外国文学,必须捕捉其精神实质( 读其心声, 相度神思所在),就翻译而言,自然要 弗失文情。

这就首先要求译者自己要对 文情有所把握。

周氏兄弟自然要注重翻译的选材和对原著的把握:安特莱夫 其文神秘幽深,自成一家,契诃夫 其文多慨贤者困顿,不适于生,而庸众反多得志。

这些评述都基本上抓住了对象的主要特征。

实际上,周氏兄弟为其翻译的每篇小说所写的 杂炽,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读者对西方短篇小说了解的最高水准。

(陈平原,1997:176)
鲁迅的!破恶声论∀,曾经与自己的译文!四日∀以及周作人的译文!寂漠∀同期发表于!河南∀(1908)杂志,以相互呼应和对应。

爱伦坡的!寂漠∀,在周作人的翻译下,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而变奏着,正是在!破恶声论∀开头所见的无%声&的%寂漠境&。

爱伦坡的!寂漠∀,在!河南∀中曾与无%声&的%寂漠境&的!破恶声论∀相提并列,又与以人的内部之声为主题的鲁迅所译的迦尔洵的!四日∀相肩。

(谷行博,1997)此外,在同期杂志上发表的周作人的译文!庄中∀,与!破恶声论∀也有对应和呼应的关系。

!庄中∀中饶舌的家长罗舍微支,只能具体化为扰乱世事的 恶声而无其他。

这也的确是!破恶声论∀的基本主题。

(谷行博,1997)在被称之为 兽的罗舍微支的身上,也能看到!破恶声论∀中强国的 兽性的影子。

这些事实背后的实际情况是,鲁迅的文学观和翻译观是同时形成的,处于互动的状态。

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周氏兄弟自己首先是怎样从较为宏观的意义上 相度神思之 所在的,这也是所谓输入 异域文术新宗面貌的一个侧面。


下面探讨鲁迅译文 词致朴讷的特色。

鲁迅1920年自己将 词致朴讷理解为 诘屈聱牙。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鲁迅这样看待自己十多年前的译文,难免受到了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

实际上,!域外小说集∀的语言未必艰涩,与鲁迅同期的几篇论文比较起来,译文要容易读得多。

鲁迅的译文体受到了与其文艺观相左的梁启超的影响。

所谓的梁启超 新文体,其特点之一,就是词锋健锐。

金宏达先生(1986)指出,鲁迅早年的几篇论文,都有这种 新文体的影子。

照金先生看,词锋健锐之列,当有 从而弄之 从而夺之(梁氏!呵旁观者文∀)之份。

(1986:143)如是说来,对照一下鲁迅1905年译的!造人术∀中的一段话( 视之!视之!否,否,重视之,重视之),是很有启发性的。

这类动词加 之字的结构,鲁迅似乎比较喜欢。

在他后来翻译的安特莱夫的!默∀中,还可以见到这种句式( 去之! 去之,诏汝!)。

这种句式除了词锋健锐以外, 简约也应当构成其特色之一。

就!默∀而言,译文并不至于达到生涩的程度。

实际上, 生涩可以因文风臃肿起,也可以由文风简约至。

鲁迅走的是后一条路。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也无妨把当时读者眼中所谓的 生涩,看成是古朴。

!摩罗诗力说∀说: 新声之别,不可详究;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

可见,鲁迅是非常看中摩罗诗派诗歌语言 力之特色的。

基于此,他甚至对屈原也稍有微词( 多芳草菲凄之音##为力非强)。

这与!红星轶史∀译序中所表述的批判思想是相通的。

李德尧先生(1998)在谈到鲁迅早期思想时说,鲁迅的 文化哲学观,艺术观全部都着眼于一个%力&字,%力&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美之本体&。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 词致朴讷,就是讲究译文要有 力度,要有震撼力量。

看来,鲁迅考虑的,比我们今天所谓的直译问题还要远,他真正关注的是究竟选什么样的词语来翻译的问题了:译语非但要准确,而且更要精当。

周作人的译作!寂漠∀收入!域外小说集∀时做了某种 质的改动(译名改成!默(寓言)∀, 萧瑟/寂漠,改为 寂寞/幽默),以突出 默之主旨。

同时, 译文集末尾%杂炽&中爱伦坡一项:%默。

自题曰寓言。

意以示幽默之力。

甚于寂寞者。

可与安特莱夫所作参之。

&这一改写无疑系鲁迅所为。

作为打破!破恶声论∀的%寂漠境&之%声&,与迦尔洵的!四日∀一起,还提到爱伦坡的%幽默之力&。

(谷行博,1997)谷行博认为,这种改动体现了鲁迅对!域外小说集∀的整体构想。

仅从这一点来看,出版!域外小说集∀,也不是旨在从译文的风格上与当时译界流行的风尚 对着干那么简单。

它的问世过程,使人感受到周氏兄弟共同努力以推动文学运动的气息。

按照谷行博的看法,其一,周作人在!河南∀上发表的!庄中∀和!寂漠∀,用的是 独应的笔名,与同期以 迅行名字发表的!破恶声论∀有 独 应之处;其二,!破恶声论∀的根本主题( 其声亦震心曲),与!戚施∀中的共同的 震语( 罗舍微支闻言而震##)相呼应。

谷行博还指出,鲁迅早期文学概念中最为重要的关键性词语之一 震,得之

53

第5期徐朝友 鲁迅早期翻译观溯源
于对契诃夫!戚施∀的感应和接受。

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一观念的吸收过程,对鲁迅来说,也是对!戚施∀翻译操作的过程(谷行博在同篇文章中也谈到鲁迅对周作人翻译!戚施∀的操作),那么,鲁迅的文学观和翻译观就是水乳的关系,难分彼此了。

从译语词汇选择的角度看,所谓的 默字、 震字,当然是十分有 力度的:非但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蕴藉着震撼国人的力量∋∋∋至少鲁迅认为是这样。

在我们看来,它们也无疑渗透了译者的个人艺术趣味和艺术取向。

这自然是 词致朴讷的一面。

鲁迅当时的译文风格,与他师法的魏晋文章很有瓜葛。

要探讨其中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域外小说集∀出版前,鲁迅没有谈到魏晋文学。

我们只有从侧面看一看。

鲁迅受其文风影响的章、梁两人,也都是师承魏晋。

所不同的是,出于其复古的意识,章氏的文风更趋 奥,是对魏晋文风向 古方向的引申;梁氏适用其政治改良的需求,文风则更趋于 俗,但刚健之魏晋遗风(如 新文体之词锋健锐)尚存。

仅从鲁迅受章、梁两人文风的影响看,他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了章的影响,对梁氏的文风走的是扬弃的路子∋∋∋刚健的文体不能仅仅用于政治的呐喊,创作上,它应该肩负起它为之诞生的使命,表现强烈的艺术个性,翻译中,必须通过表现原著强烈的艺术个性,来不折不扣地再现原著的 质:这是我们对当年鲁迅译语观念一个侧面的推想。

以下几点事实可资旁证。

第一,鲁迅早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接受,魏晋文学是最成体系的;(!鲁迅年谱∀:44、86)第二,鲁迅早年的文学观与他后来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总结的魏晋文学家的文学观,两者有相通之处;第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中张扬文学家的 气、 力(创作主体自由自为的心灵状态),与魏晋风骨总有瓜葛。

我们来看!域外小说集∀里的两节译文:
五月之夜,仓庚和鸣枝上,月光皎然,牧
师伊革那支时则居治事之室。

其妇趋进,色至
惨苦,持小灯,手腕颤动,比近其夫,乃引手
触肩际,呜咽言曰##(鲁迅!默∀)
张老启窗欲出,乃见月光娟娟,为未曾见,遂却立。

以张老神思幽立,有如诗人古
德。

古今见月夜之美,庄严而清静,心遂为之
大动。

小园洁月,果树成行,小枝无叶,疏影
横路##(转引自郭延礼,2001:448-449,465)
!域外小说集∀译文风貌,由此可见一斑,非但和 诘屈聱牙无缘,到是十分 清峻、 简约。

陈平原先生谈到鲁迅早期翻译时指出,鲁迅选择译本注意到了其语言上的 简洁深刻。

(1997: 145)这种讲究,不但无疑会左右鲁迅对具体译文语言的 摆布,而且事实上多少说明,未翻译之前,鲁迅心目中就已经对一般意义上译语的风貌开始 操纵了。

因此,!域外小说集∀体现了周氏兄弟的艺术趣味。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鲁迅早期翻译观,与其早期文学观实际上是同质异构,同时形成,相互呼应,呈一种互动的状态。

至于其中所谓译语的 词致朴讷,其特色则不乏 简约、 刚健,十分讲究译语的 力度,既与译者的文学观相呼应,又渗透了译者自身的艺术趣味。

鲁迅早年 空谷足音似的文学观和翻译观,惟其 超前性,都承受了相似的历史际遇:!域外小说集∀之命运众所周知,!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以及!破恶声论∀,其命运也相差无几。

(弗里茨∃葛柳南, 1999;!鲁迅年谱∀:187)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2.
[2]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
1897-1916[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弗里茨∃葛柳南.鲁迅早年光辉的著作∋∋∋!摩罗诗力
说∀[J].鲁迅研究月刊,1999,(8):54-57.
[5]谷行博.!肥皂∀是怎样作成的?[J].鲁迅研究月刊,
1997,(2):34-35.
[6]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1.
[7]金宏达.鲁迅文化思想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6.
[8]李德尧.鲁迅早期重精神思想之再剖析[J].鲁迅研究月
刊,1998,(12):8-9.
[9]林之浩.鲁迅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
[10]林之浩.鲁迅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11]鲁迅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2]卜立德.凡尔纳、科幻小说及其他[A].王宏志.翻译
与创作[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36. [13]石一歌.鲁迅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责任编辑 张建中)

5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