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总复习单元质检卷及答案12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检卷十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
保护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1.在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
海星所捕食。

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
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A.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
C.海星移除后,小区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
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2.下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老鼠→猫头鹰”是该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
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
C.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上升
D.在该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3.(2021广西钦州模拟)2020年8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的一项揭示蝗虫聚群成灾奥秘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鉴定出飞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正是它导致了蝗虫聚群成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飞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属于化学信息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
C.将蝗虫彻底诱杀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蝗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
4.肝片吸虫的幼虫寄生在椎实螺体内,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附着于大型水草上继续发育,成虫主要寄生在牛、羊体内。

科研人员进行了农药、化肥等农化品的使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椎实螺和肝片吸虫均属于初级消费者
B.“水草→椎实螺→肝片吸虫→椎实螺天敌→羊”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椎实螺天敌的种群数量与肝片吸虫的种群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
D.农化品的使用能增加水草有机干物质量,从而增加人、畜感染肝片吸虫的概率
5.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作催化剂,将鸡粪、牛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

下列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酶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C.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
D.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碳以CO2的形式从D流动到A
B.图中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C.若E为刚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新物种,种群数量可能呈“J”型增长
D.若图中C表示热量,该图可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
7.湖泊爆发水华后,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主要危害之一是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从而导致水体中鱼、虾等生物死亡,使物种趋向单一。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爆发水华的湖水作出研究,各取500 mL湖水(蓝藻数量基本相同)在30 ℃下培养,分别给予4 klx光照(接近湖面晴天光照强度)和1 klx光照(接近湖面阴雨天光照强度),光、暗时间比为12 h∶12 h,培养5 d后结果如右上表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湖水中多种矿质离子增加,是引起水华现象的原因之一
B.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水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小
C.水华会导致湖水的透光性降低,影响沉水植物的生长
D.蓝藻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
8.(2020河北唐山模拟改编)某养殖池塘的总面积为500 m2,其中鲤鱼种群的数量趋于稳定时为5 000尾左右,养殖期间收获所有鲤鱼中的有机物量为2 500 kg,期间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为1 000 kg(已知1 kg有机物约含有能量1.6×104 kJ,该池塘中没有捕食鲤鱼的生物),建立能量流动模型如上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能量流动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B.当鲤鱼的种群密度为5尾/m2时,其种群数量增长最慢
C.池塘中生产者的同化量是鲤鱼等全部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10~20倍
D.养殖期间输入鲤鱼种群的能量约为5.6×107 kJ
9.下页左上图表示温室鱼—菜互生种植养殖系统。

该系统通过巧妙设计,以水为媒,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互生良性循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O2
B.鱼类的残饵、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
C.输入该系统的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
D.该系统物质能够自给自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0.(22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演替。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
于,基础是。

(2)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用字母表示)。

在①③过程中碳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

(3)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 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11.(24分)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

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经不同处理后,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

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量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
果如下表所示[单位:mg/(g·d)]。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
①实验所选择的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

为了排
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
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
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答案:
1.A生物群落是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项错误。

海星以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为食,可以是第三营养级,B项正确。

海星移
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
明显增加”,说明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而藤壶和贻贝在竞争中获胜,C项正确。

海星移
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
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项正确。

2.B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而终点一定是处在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猫头鹰并非
处在最高营养级,A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
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图中未体现,B项正确。

若老鼠数量
突然锐减,猫头鹰的食物来源只有青蛙,所以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应下降,C项错误。

蛇(次级消费者)与苍鹰(三级消费者)之间[或苍鹰(三级消费者)与猫头鹰(次级消费者)之间],除具有捕食关系外,还具有竞争关系,D项错误。

3.C飞蝗群聚的信息素4VA(4-乙烯基苯甲醚)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A
项正确。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蝗虫属于生物防治,B项正确。

将蝗虫彻底诱杀使得生物多
样性降低,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项错误。

蝗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上一营
养级)的同化量,D项正确。

4.D椎实螺以水草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而肝片吸虫寄生于椎实螺体内和牛、羊体内,不属于初级消费者,A项错误。

食物链是由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椎实螺以水草为食,而肝片吸虫与椎实螺、牛、羊之间都是寄生关系,B项错误。

椎实螺天敌的种群数量与肝片吸虫的种群数量存在负相关关系,C项错误。

由题图可知,农化品的使用能增加水草有机干物质量和椎实螺天敌死亡率,从而增加人、畜感染肝片吸虫的概率,D项正确。

5.D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零废弃”只是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并且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该生态系统部分废弃物,A项错误。

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加速物质的分解,但并不能提高分解者的作用,B项错误。

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改变的,废弃物再利用属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项错误。

原来的生态系统中,鸡粪、牛粪及农田废弃物是由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进而被植物体重新吸收的,而“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作催化剂,将鸡粪、牛粪及农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不仅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还能减少环境污染,D项正确。

6.C由题图可知,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 项错误。

B为次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B和F之间不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项错误。

刚迁入生态系统的新物种,若环境适宜,种群数量可能呈“J”型增长,C项正确。

若图中C表示热量,由于热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此图不可以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D 项错误。

7.B湖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加,造成蓝藻等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可引起水华,A项正确。

由题表可知,光照强度为1klx相当于阴雨天光照强度,未处理湖水中培养5d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为0.9mg/L,光照强度为4klx时,未处理湖水中培养5d后溶解氧的质量浓度为3.6mg/L,阴雨天气温低,蓝藻呼吸弱,但光照强度也较弱(光合作用弱),造成水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较低,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B项错误。

发生水华的湖水中蓝藻大量繁殖,覆盖水面,湖水透光性降低,沉水植物获得的光照少,从而影响了沉水植物的生长,C项正确。

由题表可知,不同处理组培养5d后溶解氧含量均降低,说明蓝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少于其消耗的氧气,D项正确。

8.D数学模型是运用数理逻辑方法和数学语言建构的科学或工程模型,题中能量流动模型不属于数学模型,A项错误。

鲤鱼种群的数量趋于稳定时为5000尾左右,故鲤鱼种群的K值为5000,当鲤鱼的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即当鲤鱼的种群密度为2500÷500=5(尾/m2)时,鲤鱼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项错误。

该养殖池塘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输入的能量,由于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故池塘中生产者的同化量小于鲤鱼等全部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的10~20倍,C项错误。

养殖期间输入鲤鱼种群的能量约为
(2500+1000)×1.6×104=5.6×107(kJ),D项正确。

9.D由题图可知,水在蔬菜和鱼塘之间循环流动,蔬菜可以利用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同时能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所以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O2,A项正确。

鱼类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B项正确。

人类要源源不断地从该系统中输出鱼、蔬菜等,所以该系统物质不能自给自足,要不断地向该系统输入有机物和无机物,C项正确,D项错误。

10.答案(1)次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少(或食物网复杂程度、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负反馈调节
(2)B、D CO2
(3)N+R 2 100
解析(1)由题意可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火灾后的草原,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根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少或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由图甲可知,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D、B。

在①过程中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过程表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在①③过程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3)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R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N。

由图乙可知,杂食性动物参与组成两条食物链,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30×1/3÷10%+30×2/3÷10%÷10%=2100(kg)。

11.答案(1)群落分解者物质循环
(2)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灭菌
高于(或大于)杨半分解叶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即分解者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

(2)选择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蚯蚓是为了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由题表可知,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未分解叶。

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

由此说明该实验的自变量即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因此可以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