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理论.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独立卫星城的特点——按比例疏 散人口和产业,有成套的服务设 施,具备完善的或不亚于大城市 的居住条件、公用设施、文化生 活等,可保证全体居民在本城工 作和生活。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1912年到1920年间,巴黎制定的郊区居住建筑规划,意图在距巴 黎中心16km的范围内建立28座卧城,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居住 人口集中和用地紧张等问题,但是由于居民就业和娱乐生活仍依靠母 城,所以母城和子城之间的交通荷载随之增加,中心区产业集中等问 题也未能解决。
70年代上海市由于建设石油化工总厂而发展起来的金山卫星城,
3.1.田园城市与 住宅和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建设效果较好。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二、卫星城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内容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2.1卫星城分类 主导职能:工业、居住、科研与文教3类;
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卫星城市的定义,认为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 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 城市的派生产物。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苏联在30年代提出在莫斯科外围建设小城镇,以控制城市人口。 1971年的莫斯科规划中,计划在外围布置11个卫星城镇﹐其中泽列诺 格勒等已经建成。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三、卫星城理论的影响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3.2对我国的影响
“卫星城市”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田园城市理论。
■台依拉 《卫星城镇》 卫星城这个名字,最初是在1915年由美国人台依拉在他的《卫星城镇》一
书中首先提出的。 他主张工业从大城市周边转移,因此也劝说应该通过卫星城来疏散大城市
人口。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三、卫星城理论的影响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3.1对国外的影响
自192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 市以来,得到各国响应。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关键词: 人口 就业
3.2.评价与思考
住宅 公共设施
相对独立性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2产生过程
卫星城市规划理论
卫星城规划理论
目录
一、卫星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卫星城理论的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3发展阶段
第四代卫星城: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 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 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 吸引力。
1.1概念
卫星城市(satellite city):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以外 的地区疏散,从而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在大城市外围所建的城市。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卫星城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母城的人口和工业,减小中心城市规模,避 免中心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和庞大。卫星城市与母城之间保持着相对独立但 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二战以后,针对卧城和半独立卫星城对分担中心城市功 能及人口压力方面无明显效果的问题,出现了具有相对完善 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的卫星城。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1.3发展阶段
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1938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liel Saarinen)受人委托,在大赫尔辛基 (Greater Helsinki)方案中,引借了自己于1918年提出的“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3)”理论,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卫星城, 有机分散中心城市的功能;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随即英国政府在1946年颁布 了《新城法》,规范了有关新城 开发的政策。就规划概念而言, 新城较卫星城更强调功能的相对 独立性,基本发展为一定区域范 围内的中心城镇,可以为其本身 及周围的地区服务,并与中心城 市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中心 城市的人口及外来人口有疏解和 截流的作用。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一方面建设有一定 的工业建筑和服务性公 共设施,另一方面,通 过地铁等轨道交通加强 与母城的联系;而且各 个卫星城之间,卫星城 与城市中心区之间以公 园等绿地形式相隔。
在半独立卫星城内, 有从中心城市迁入的或 新建的大批工厂,并建 有相应配套的居民住宅 与生活服务设施。
■联系 ①目的一样:解决大城市问题,疏散大城市人口,缓解
大城市压力。
三.思考与评价 ②方式一样:对霍华德理论的应用与完善。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1.3发展阶段 四代卫星城的区别与联系
英国政府于1946年制订“新城市法”,把在特大城市外围建设新 城的设想,作为政府计划予以实施。
日本在1956年公布“首都圈建设法”,强调在东京100公里范围 大规模发展卫星城。
苏联于50年代中期提出要大力发展卫星城镇。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三、卫星城理论的影响
一.产生与发展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巴黎-卢昂-勒哈佛地区区域规划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1.3发展阶段 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中国在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 城镇的设想。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 划和建设。
上海城市规划中建设的第一批卫星城镇有闵行﹑吴泾﹑松江﹑嘉 定﹑安亭和吴淞。
三.思考与评价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区别 (1) 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 (2)半独立卫星城——疏散了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
三.思考与评价 底的做法。
3.1.田园城市与 (3) 独立卫星城——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需要。
卫星城
(4)第四代卫星城:疏散人口和产业,抵销母城对周围的吸引力。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1.3发展阶段
半独立卫星城: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
优点——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居民可就地工 作,另一部分仍去母城工作。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位置:里圈及外圈(以到母城市中心区耗用5小时作为划分里、外圈的标准);
发生过程:自然发生——处于特大城市影响范围内的村镇自然变质,导致城 镇规模变大,与中心城市联系增多
优点——分散了大城市的人口,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城市膨胀所带来 的矛盾。
缺点——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还消耗了人的体力和时间。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3.1对国外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是英国﹑瑞典﹑苏联﹑芬兰,后是法国﹑ 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 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 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
缺点——规模小,设施不完善,所以疏散并不彻底。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3发展阶段
独立的卫星城: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及全套服务设 施,可以独立存在。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三.思考与评价
1.3发展阶段
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 案中,体现了卫星城规划思想与 区域环境联系的特征,提出大城 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工业及人口 分布的规划着手,计划将伦敦中 心区人口减少60%。这些卫星城 中居住区与工业区按照一定比例 建设,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 在工作和生活上基本可以满足卫 星城居民的需要,独立性较强。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米尔顿 ·凯恩斯新城:提升居 住环境和配套,交通便捷,可操 作性强、灵活性强。
米尔顿 ·凯恩斯新城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1.3发展阶段 四代卫星城的区别与联系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一.产生与发展 1.1.概念 1.2.产生过程 1.3.发展阶段 1.4.理论影响
二.相关分析 2.1.分类 2.2.形成条件 2.3.规模 2.4.功能
1.2产生过程
■ 恩温提出卫星城设想方案
实际创始人
Hale Waihona Puke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星城是防止大 城市规模过大和不断蔓延的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市便成为一个国际上 通用的概念。
三.思考与评价
3.1.田园城市与 卫星城 3.2.评价与思考
新城——为了减少早期卫星城对中心城市的依赖,强调其独立性, 在后期的卫星城建设中进行了改进和规划。包括上述第三阶段的独立 卫星城模式,这类按规划设计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Town)”。
卫星城理论 ·一、卫星城理论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