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练习:3.10 谈中国诗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角.色(jiao)谙.熟(ān)
悲天悯.人(mǐn)数.见不鲜(shuò)
B.颦蹙.(cù)扩.展(kuō)
情不自禁.(jīn)针砭.时弊(biān)
C。

执拗.(niù)逍.遥(xiāo)
鸢.飞鱼跃(yì)亘.古未有(gèn)
D.叫嚣.(xiāo)踌躇.(chú)
一蹴.而至(cù)绰.绰有余(chuò)
解析:A项,“角”应读“jué”;B项,“扩”应读“kuò”;C 项,“鸢"应读“yuān”.
答案:D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一蹴而就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一挥而就走马观花
C。

不绝于耳一蹴而就浮光掠影
D。

不绝如缕一挥而就浮光掠影
解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矛盾。

“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

根据适用的对象选择“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这里是谈对巴黎的印象,所以用“浮光掠影”。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B.节日临近,商家纷纷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当前,作为网络问政新形式,政务微博不能仅仅做出姿态,更要俯下身子,贴近民生,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才能推动政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D。

一年来,省部级高官频频落马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解析:A项,句式杂糅。

“原因之一”和“是因为"杂糅.B项,不合逻辑.“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应改为“五折、四折、甚至三折”。

D项,成分赘余。

“当务之急”的“务”与“工作"表意重复,应删除“的工作"。

答案:C
4,最恰当的一句是
中国人向来重视情理结合,讲求以理节情的平
衡. 。

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说,看文人画要“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A.这种人文性的心理满足不仅仅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要素,它本身往往也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
B.中国画的基本要素不仅仅由这种人文性的心理满足构成,它本身往往也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
C。

它本身往往也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这种人文性的心理满足不仅仅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要素
D.它本身不仅仅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要素,这种人文性的心理满足往往也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
解析:注意指示代词的作用和陈述对象的一致性,注意内部语境
“不仅仅……也"的搭配.
答案:A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说“回家”
钱钟书
①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道家和禅宗,每逢思辨得到结论,心
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就把“回家”作为比喻。

作客就是有家不归或
者无家可归,换句话说,思想还未彻底,还没有真知灼见。

②这个比喻在西洋神秘主义里也是个基本概念。

新柏拉图派大师泼洛克勒斯把探讨真理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居,外出,回家.黑
格尔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所以他说思想历程是圆形的,首尾回环。

近来文学史家又发现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也受新柏拉图派的影响,
我以为诺法利斯下面一句话就是好例证:“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
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③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道家、禅宗、新柏拉图派都是
唯心的,主张返求诸己,发明本心.这当然跟走遍天下以后,回向
本家,有点相像.不过,把唯心的玄谈撇开,这比喻还是正确贴切的,
因为它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在的境界。

④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对象是在一个不
陌生的、识旧的、原有的地方从容安息。

我想,我们追思而有结果,
解疑而生信仰,那些时的心理状况常是这样。

⑤正像一切战争都说是为了获取和平,一切心理活动,目的也
在于静止,恢复未活动前的稳定。

碰见疑难,发生欲望,激动情感,都是心理的震荡和扰乱.非到这震动平静下去,我们不会舒服。

所以
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

思想的结束
是不复思想,问题有解答就不成问题,怀疑克服了而成信仰,或者
坐实了而成怀疑主义——那是把怀疑在心里养家了,使它和自己不
再捣乱.假如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或者哄骗得自己把这问题忘掉,仿佛根本没有这回事.总而言之,人心
遭遇困难而感觉不安,就用种种方法,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
心安理得.当然另有新的困难会发生,不过对于这个已解决的困难,
心是一劳永逸了。

《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我们常把“止水”“静水"来比心的本体。

剥去一切神秘玄妙的意义,本心像“止水”这句话跟西洋心理学所谓“意识的流水”,并不相
反.“止”可以指上面所说的安定情境。

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
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精神上和物质上的
麻醉品——例如酒和宗教—-的流行是个间接的证据。

⑥所谓回复原来,只指心的情境而说,心的内容经过这番考索,添
了一个新观念,当然比原来丰富了些.但是我们千辛万苦的新发现,常
常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旧物重逢的印象。

据研究思维心理者的解释,这个结论在被发现之先,早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酝酿盘旋,所以
到最后心力圆满,豁然开朗,好比果子成熟,跟我们不陌生了。

这种
认新为旧的错觉,据我所知,柏拉图拈出最早;他在对话Meno一篇里用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⑦照此看来,“回家”这个比喻,不失为贴切.但无论如何贴切,
比喻只是比喻。

思想家的危险就是给比喻诱惑得忘记了被比喻的原物,把比喻上生发出来的理论认为适用于被比喻的原物。

⑧许多思想系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例如《中庸》的“中",潜意识的“潜”等等.假使我们从修辞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
切性,也许对思辨有些小帮助。

(原载《观察》1947年第二卷第一期,有删改)5。

下列不属于“回家”这个比喻所表示的心理状况的一项是()A.一时得不到结论,就往往人云亦云,盲从现成的结论。

B。

哲学其实是思家病,一种要归居本宅的冲动.
C。

人们用酒和宗教来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麻醉。

D。

柏拉图用学算学来说明人类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解析:C项,这是“心的基本要求是尽量增加无所用心的可能,获得暂时的或某方面的安稳”的一个“间接的证据”,不是心理活动“回复原来”的“回家”状况。

答案:C
6。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西洋神秘主义都用了“回家”这个相同的比喻,中西比喻的相同,并非偶然,因为比喻的含义也一样。

B.疑难以解决为快,情感以发泄为快,欲望以到达为快,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活动的目的,才能“回家”,回复到心安理得
的状态。

C.道家和禅宗常用“回家”作为比喻,这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时心理上会有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
D.就像“回家”一样,比喻再贴切,其作用是有限的,但许多思想系
统实际都建立在比喻上面,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有助于理解这些思想。

解析:A项,含义并不一样,作者只是认为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用到
这个比喻,说明了人类思想和推理时有一种共同的“实在的境
界”(心理状况).C项,道家和禅宗只是把思辨得到结论、心灵的
追求达到目的比喻为“回家”,并没有这种意识。

D项,研究比喻
的目的不在研究、解读这些思想本身,而是研究人的思维、心理活动,正如本文研究“回家"要义不在分析其中西比喻中的含义一样。

因此原文说“假使我们从修辞学的立场研究这些比喻的确切性,也
许对思辨有些小帮助”。

答案:B
7。

本文认为“回家”这个比喻“表示出人类思想和推理时一种实
在的境界".简要谈谈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解析:这句话在第③段的结尾,从上下文的结构情况看,这句话具
有引领统率下文的作用。

解答时要依据下文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
加以整合。

参考答案:这种境界是一种我们追思而有结果、解疑而生信仰的心理状况。

这种心理状态,从心的情境而言就是回复原来,即恢复到未
活动前的稳定,消除困难的感觉以便回复到心安理得;从心的内容而
言是一种认新为旧的错觉,即新发现常给我们似曾相识的印象,人类
的知新其实是忆旧。

三、语言运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
①。

第一视野会触及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

古典小说大多是这一视野的产物.
②,诸如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问题。

比如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从捷克首都布拉格被占领的历史事件写起,③,进而关注人们在强权下的表现,提出“媚俗”的问题,已经是第二视野。

解析:第①处是总括句,要注意能涵盖后面的第一视野、第二视野;第②处应与前面“第一视野会触及重大的社会现实的本质因素”相照应,在内容上能概括横线后的语句;第③处根据层次看,是第一视野。

参考答案:①作家(小说)应该具备两种视野②第二视野关注自身存在的问题③是第一视野
9。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组对象写一段话。

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波涛是大海的眼睛.假如大海没有了波涛,就结束了它浩瀚博大的使命,再也不能负舟远航,再也不能搏击长空,再也不能繁养水族。

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 。

解析:从所给的语句看,其特点是使用比喻、排比手法和假设关系的语句,表达“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这一主题。

能符合这一特点,选择恰当的对象拟写即可。

参考答案:(世界上所有的生灵都有它们的眼睛,)星辰是夜空的眼睛。

假如夜空没有了星辰,就迷失了前行的方向,再也不能点亮路途,再也不能追逐光明,再也不能点缀宇宙
10.下面是钱钟书《宋诗选注》中对陈师道的评价,请以平实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不超过30字)
陈师道模仿杜甫句法的痕迹比黄庭坚来得显著.他想做到“每下一俗间言语”也“无字无来处”,可是本钱似乎没有黄庭坚那样雄厚,学问没有他那样杂博.他的情感和心思都比黄庭坚深刻,可惜表达得很勉强,往往格格不吐,可能也是他那种减省字句以求“语简
而益工”的理论害了他。

假如读《山谷集》好像听异乡人讲他们的方言,听他们讲得滔滔滚滚,只是不大懂,那么读《后山集》就仿佛听口吃的人或病得一丝两气的人说话,瞧着他满肚子的话说不畅快,替他干着急.
解析:这段文字共分为两层,第一层谈陈师道模仿杜甫“本钱不雄厚”;第二层谈陈师道的情感和心思,用了两个形象具体的比喻--像听异乡人讲方言,像听口吃的人或病人说话,不畅快。

把这两层中运用的比喻手法转换成不用修辞格的晓畅语言即可。

参考答案:陈师道的诗模仿痕迹重,情感和心思深刻,因学问不够,表达不畅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