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第二节液体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第二节液体说
课稿
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第二节液体
一、说教材:
我上的这一节课是属于高中物理选修3-3热学部分,第九章固体、液体与物态变化里面的第二节液体,本节课在热学里面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课标里面要求是,通过实验,观察液体表面张力的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地原因,会用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来解释浸润、不浸润和毛细现象。
整体而言,液体这一节主要就是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液体的性质,教材先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出发分析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相互作用力的差异,引出液体微观结构的特点。
随后围绕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毛细现象三个问题展开通论。
第一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它是表面层分子分布比较稀疏产生的,且具有对液体表面层收缩的趋势。
教材从实验入手,并通过观察思考定性的给出解释。
第二,浸润与不浸润的产生是由附着层的性质决定的,液体附着层里面的分子一方面受的液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到固体分子的作用,因此,附着层里面的分子或者疏或者密,教材从实验入手,并通过观察思考定性的给出解释。
第三,毛细现象是有附着层的收缩力或者推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样教材从实验入手,并通过观察思考定性的给出解释。
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表面张力、浸润和不浸润的知识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关于教材的设计方面的理解,教材为了说明液体表面的收缩趋势,教材中提到了表面层的概念。
这里不要求讲解表面层的形成,只要学生知道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即可。
为了说明浸润和不浸润,教材里面提到了附着层的概念。
这里不要求讲解附着层的形成,只要求学生知道附着层里面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密或者比液体内部的稀疏是形成浸润和不浸润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固体分子吸引力比较弱(或者强),附着层里面的分子比较稀(或者密),则不要求加以
解释,毛细现象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浸润现象和表面张力的知识对毛细现象的产生做出解释,但不要求对液柱上升或者下降的高度进行定量计算。
依据上述特点,特设计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没有固定形状,具有流动性,掌
握液体的微观结构;
2.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会分析表面层的分子微观结构,理解液体表面存在张力,会对相关现象做出解释;
3.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会从分子微观结构对浸润与不浸润想象进行解释;
4.知道什么是毛细现象,会进行原因分析。
过程和方法
1.运用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说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表面张力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独立思考能力。
重、难点是:1.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以及对表面张力的理解.
2. 会从分子的微观结构对浸润、不浸润和毛细现象进行解释.
本节课只要求定性分析,不要求定量计算,因此设计一个课时。
二、说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在这里我穿插说明。
关于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严格按照“五步两段一体循环穿插教学法”的要求进行教学。
1、新课导学:
新课导学部分安排在上一节课下课时间进行,主要的活动有,展示自学目标,提出自学问题,要求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关于新课预习的检查落实主要在本节课的课间进行,检查方法主
要以抽查为主,检查课本有无预习的痕迹,课后习题有无试做的痕迹,导学案上的“新知导学部分”有无填写。
2、自主阅读:
很多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基本上对本节课以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感觉自己已经知道将要学什么,这就导致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的认识上有点松懈,因此特在自主阅读环节进行之前设计了一个小实验,这样使得那些提前做好了课前预习的学生,找到了差距,对本节课又重新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也便于分层教学,课前没预习好的,在这一段时间继续预习,预习好了的可以独立思考这一个小实验,这样在自主阅读环节就做到了人人有事做。
而不是浪费那些自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时间。
3、基础检测
关于基础检测,本节课主要检查的是学生又没有完成新知导学部分,以及完成的情况,这主要采用的方法上,在自主阅读时间老师随机抽查、学生交换检查、随机提问等方法。
由于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液体的微观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必要统一讲解,所以安排在,这一部分通过三道概念填空来完成。
4、合作探究
实际上本节课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也穿插了基础检测。
例如对液体表面张力的讲解,里面关于表面层、表面张力的概念这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的,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这就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会的决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进行讲解。
关于探究问题的设臵,总共设臵了三个探究问题,也可以说是两个,关于这个我后面会做一些说明。
第一个探究问题: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
第二个探究问题:浸润与不浸润现象的解释?
第三个探究问题:毛细现象的解释?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拓展练习题,它是对表面张力、浸润与不浸润相关知识的拓展练习。
这三个探究问题,都是通过三个实验展开的,实验与探究问题的结合体现出了物理的学科特点,这样学生看到一种现象,它就会自动
的思考探索其中的原因,实验促进了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探究兴趣,探究物理问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实验现象。
这样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拓展练习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3道练习题,第一道比较简单,第二道稍有难度,第三道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本节课上课前的那个实验。
这样一节课前后呼应,成为一个整体,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
这样课前提出问题,课堂解决问题的模式,慢慢就培养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升华了本节课的灵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独立思考能力。
使学生相信所有的事物后面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肯动脑筋,一切都可以用科学知识去解释。
在拓展练习部分,还设计了知识梳理,这样一节课显得更为完整,知识网络在学生心中更加清晰。
6、布臵作业,新课导学
布臵作业,展示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布臵预习任务,提出对第三节饱和大气压的预习要求。
1、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
2、了解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3、知道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
在这里实际上是布臵课后的任务,既体现了自学预习的重要性,有做到课内外一体化,两节课平稳过渡。
三、说学法
本节课设计的学法主要有,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巩固练习,下面我就这几种学法的体现以及对不同学生的要求做几点说明。
自主阅读,这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自己从所给内容里面找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现在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会做题,不是由于基础知识有问题,而是根本就不会从题目里面找有用的信息。
物理题目在高考中常有一些大题、长题出现,这实际上就是附带的对
学生阅读、提炼有用信息能力的一种考察,因此自主阅读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独立思考,在基础检测部分我不主张问其他人,由于这些问题大都数比较简单,所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
有些学生稍有不会的问题就问别人,这样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所有的问题都依靠别人。
也就是说这些人做题时一般都是用的是别人的思想,没有主见,自己不动脑子想,慢慢就成了做题或者写字的工具,但是到了考场,这些人一般都无从下手。
合作探究,所有需要探究的都是比较难得,这就体现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也是新课改理念的一种体现,教师引导,兵教兵、学生教学生的思想。
巩固练习,这主要是课堂上拓展练习,课后完成主业。
在此不多做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