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仁怀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24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
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
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
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
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
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
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
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
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
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
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
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
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
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
陷。
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
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
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
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
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
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
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
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
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
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
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
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
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
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
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
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
(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10.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民众接受。
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重要障碍。
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者的人品。
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和防范。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3分)
答:
12.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
(3分)答:
参考答案:
10.(3分)D(“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重视和防范”无依据)
11.因为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1分)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从脾气到外型往往让人难以接受,(1分)如果社会不能给予理解和容忍,那么就会扼杀了创造者。
(1分)
12.①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要避免对创新者的人品争议;②要防范以争议为名扼杀创造者的人;③时代应形成抵制无争议陷阱的社会风气。
(3分,各1分)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逶迤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家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房。
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
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
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者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
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位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
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拔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
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桠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
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商商量量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
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在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
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点上了种子。
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
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
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
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奏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啄破了黎明,一刹时乡村沐浴着七彩云霞,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
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在欣赏一幅画,像听到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
每一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一个花朵都飘散着清香;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
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
自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
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
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
在春天,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儿女。
在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枚枚飘扬在风中的旗帜。
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前的大娘婶子:“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惟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
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
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
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
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篱笆青青,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
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19.作者笔下的篱笆别有风味,文中描写了哪些篱笆,各有什么特点?请分点作答(4分)
20.以第⑧段“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表现手法和语言上突出的特点。
(6分)
21.“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这句话在文中有何含意?(3分)
22.文章最后一段说“只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
(5分)
参考答案:
19. ①竹林篱笆:或繁密或稀疏,温馨清新。
②花椒树篱笆:枝丫交错,香味麻酥酥。
③木篱笆:繁花锦簇,优雅羞怯。
(每点1分,答全4分)
20.①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了乡村早晨的美好景色,语言生动形象。
比喻、排比如:把篱笆比成“一首诗”“一幅画”“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生动形象描写出花墙篱笆的优雅之美。
拟人,如“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很久不舍得离去”,生动有情趣。
(4分)(其手法每一种2分,要有阐述,说出两种就可以得到4分)②语言清新典雅,描写富有图画美。
一丛篱笆,一颗露珠,几只蚂蚁,都是一幅美妙的画。
(2分)
21.此句甴物及人,深化主旨。
由篱笆墙的弱德之美——不与人争辩、不自惭形秽以及打扮乡村、守卫乡村的殷勤而联想到自己,让自己也能像篱笆墙一样在生命中摒弃假恶浊,坚守真善清。
(3分)
22.①“与篱笆相守”守住心灵,也就是守住我们内心的宁静、清洁、本真,不要让物欲膨胀了我们的内心,不要让浮躁扰乱了我们的本性。
②“与乡村相守”守护乡村,篱笆所守住的乡村文明,远离现代社会的尘嚣,在纯朴的乡村里尽享人情之美、本真之美是最大的快乐。
因此,我们不能破坏乡村,而要让篱笆阻隔喧嚣,守护乡村。
(5分)(一点2分,两点5分)
略
3. 阅读下面的访谈录,完成下面小题。
青藏高原作为北极和南极之外的最大淡水储区,被称为“亚洲水塔”。
科学家认为,由黑碳排放引起的大气升温和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亚洲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研究员康世昌告诉记者,化石燃料污染已被全球重视,但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记者:黑碳是一种什么物质?它主要来源于哪里?
康世昌:黑碳是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青藏高原,在冰雪表面一层层富集,它有很强的吸光性,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冰川表面是暗色的。
黑碳的累积加速了冰川融化。
我们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的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国家。
在这个地区,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黑碳比化石燃料更多。
生物质包括秸秆、木柴、牛粪等等。
记者:有人说,“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但如果不烧牛粪,当地居民是否能用煤来替代?另外,每年秋收季节来临,大范围的秸秆燃烧是否也是青藏高原的黑碳来源?
康世昌:煤是化石燃料,用煤炭来替代是不可取的。
“青藏高原冰川因烧牛粪面临融化”,这是错误的,没有考虑青藏高原的区域差异。
青藏高原内陆人口稀少,大片地方是无人区,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比如尼泊尔、印度等国。
中国燃烧秸秆的地区主要在东部,青藏高原在中国西部,大气环流是由西向东,所以中国东部地区的秸秆燃烧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影响不大。
记者:减少生物质燃料的黑碳排放,有没有好办法?
康世昌: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
我看到,有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节能炉具。
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
记者:减少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排放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康世昌: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
记者:目前在黑碳排放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冰川退化程度如何?
康世昌:青藏高原的冰川最近几十年来处于普遍退缩状态,高原边缘区域退缩较内陆地区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
就像应对全球变暖一样,我们需要尽快采取减缓措施,减少温室气体和具有温室效应的气溶胶排放。
(摘编自《中外对话》)资料链接:
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拦截水汽,冰川、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通过遥感和实测资料发现,1976年以来,藏东南冰川退缩幅度平均达到每年40米,有的甚至超出60米。
“亚洲水塔”正朝着失衡失稳偏向发展。
总体来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季风区水储量减少,北部、西部西风带水储量增进。
同时,“水塔”固液布局失衡,液态水体储量的增进导致“水塔”布局失稳。
近期水资源增进,让我们感受到青藏高原生态变好。
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因此久远看,将来水资源欠缺的隐藏风险在加剧,相应的灾难风险也会随之而来。
(摘编自《科技日报》)
18. 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碳由化石燃料和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有很强的吸光性,当黑碳聚集在青藏高原的冰雪表面时,冰川便呈现暗色。
B. 对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和地区来说,生物质燃烧比化石燃料排放的黑碳更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一个更优选择。
C. 黑碳排放引起了大气升温,加速了冰川消融,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
D. 国际组织在帮助尼泊尔山区居民使用一种节能炉具,这种炉具能使生物质充分燃烧,从而有助于减少黑碳的排放。
19.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这里的冰川可以储水,高峻山体可以拦截水汽,冻土、积雪、湖泊、陆地生态体系可以调理河川径流。
B. 青藏高原边缘区域的冰川退缩较内陆地区的冰川退缩剧烈,低海拔、面积较小的冰川退缩也较快,“亚洲水塔”固态水体储量普遍减少。
C. 总体来看,青藏高原季风区水储量减少,西风带水储量增进,“亚洲水塔”正朝失衡失稳偏向发展,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D. 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
20.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请结合全文概括。
参考答案:
18. C 19. D
20. (1)开发新技术(如节能炉具)使生物质燃烧充分,减少黑碳排放;(2)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替代燃烧生物质;(3)跨境联合,加强政府间合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关于黑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
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本题中,C项,“因此保护青藏高原冰川的重点应放在减少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牛粪和秸秆的燃烧上”表述错误,由原文“因燃烧牛粪而增加的黑碳排放非常有限,影响到青藏高原的黑碳,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境外”可知青藏高原地区的燃料主要来自境外。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D项,“冰川缩减,带来河道径流量增大,但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到达最大值后必然会减少,青藏高原生态变好的感受必将难以为继”中“本世纪中叶”应是“猜测”如文中所说“但据猜测,本世纪中叶冰川对河道径流的补给将到达最大值然后减少”,“必将”一词太过于绝对。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缓青藏高原冰川的消融?请结合全文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本题中,由原文“一个办法是使用新型炉具,使生物质燃烧更充分,这样能减少黑碳的排放”可见措施之一:开发新技术(如节能炉具)使生物质燃烧充分,减少黑碳排放;由原文“另外一个办法是使用新能源来替代,比如发展太阳能、风能”可总结为: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替代燃烧生物质;由原文“大气污染物可以跨境传输,减少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的黑碳气溶胶,需要跨境联合,国家政府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环境外交可以发挥作用”可概括出:跨境联合,加强政府间合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5 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2.⑴不少成语出自《论语》,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面语段的成语。
(1分)
⑵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4分)
参考答案:
(1)举一反三 (2)学生主体原则,注重身教原则
略
5.
参考答案:
9.C(“谢”是“道歉”的意思)。
10.D(A项,①以:介词,因为。
②以:介词,用。
B项,①为:动词,担任。
②为:介词,替。
C项,①也: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②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可不译。
D项,①②且:副词,将要)
11.C(①②表现刚勇,⑤⑥表现仁义,③不是段太尉所说,④是焦令谌的话)
12.D(“段太尉写信骂他使他羞愧而死”不符合文意,骂他的是尹少荣)
13.(1)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关键词:为、白、出)
(2)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力求全始全终0(关键词:勋、塞、务、始终)
(3)(段太尉)把自己骑的马卖掉,换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关键词:骑马、市、代偿)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
正统三年,从都督蒋贵征朵儿只伯,先登陷阵,大获,擢都指挥佥事。
十年以守边劳,进同知,始赐姓。
明年,从总兵官任礼收捕沙洲卫都督喃哥部落,徙之塞内,进都指
挥使。
十三年率师至罕东,生絷喃哥弟伪祁王锁南奔并其部众,擢都督佥事,始赐名忠。
寻除右参将,协守甘肃。
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
忠鏖战一昼夜,矢尽力疲。
贼来益众,军中皆失色。
忠意气弥厉,拊循将士,复殊死斗。
贼见终不可胜,而援军亦至,遂解去。
忠竟全师还。
七年,永昌、凉州、庄浪塞外诸屡为边患。
忠与总兵官卫颖分讨之。
忠先破巴哇诸大族。
昝咂、马吉思诸族,他将不能下者,忠复击破之。
论功,忠止增禄百石,而颖乃得世袭券。
忠以为言,遂封伏羌伯。
成化四年,固原贼满四据石城反。
诏忠移师讨之,与总督项忠等夹攻贼巢。
忠由木头沟直抵炮架山下,多所斩获,贼稍却。
冒矢石连夺山北、山西两峰。
而项忠等军亦克山之东峰,及石城东、西二门,贼大窘,相对哭。
忽昏雾起,他哨举烟掣军,贼遂并力攻忠。
忠力战不已,为流矢射所中。
卒,年七十五。
从子海、孙铠前救忠,亦死。
忠为将严纪律,善抚士。
其卒也,西陲人吊哭者相望于道。
事闻,赠侯,谥武勇。
予世券。
弘治中,从有司言,建忠义坊于兰州,以表其里。
又从巡抚许进言,建武勇祠于甘州城东,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四十四·毛忠传》) 6.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
B.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
C.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
D.天顺二年/贼寇大入甘肃/巡抚芮钊劾奏诸将失事罪/部议忠功足赎罪/置不问/三年以镇番破贼功/进左都督/五年/孛来以数万骑分掠西宁庄浪甘肃/诸道入凉州。
7.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顺是古代年号名,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正统、成化、弘治。
B.巡抚是中国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是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C.喃哥、孛来、巴哇、诸番、昝咂、马吉思等都代指西北某个少数民族。
D.擢,在原官上提拔;封,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除也表示任命授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