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22 寓言四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蚊子和狮子
1.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故事的,使用什么描写手 法来塑造蚊子的形象的?
本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故事的;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的勇敢 机智、敢于藐视强大的敌人;用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蚊子得胜后嚣张的 形象。
2.读了《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后,蚊子战胜狮子,却败给 了蜘蛛,给你怎样的启示?
第22课 寓言四则
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有关《伊索寓言》的文学常识。 2.学习寓言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的情 节,领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了解寓言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意;培养健全的人格及辩证 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走近作者】
伊索 (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 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 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秦相,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他与其门客共同编写了《吕氏春秋》一书。
知识链接
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 示的文学体裁。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 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 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自主预习
【文题解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 是众神之首宙斯的儿子。雕像者,雕像的人。题目点明了寓言中对话的双 方,使人对故事的主人公一目了然。
溉汲(jí)
杞人忧天(qǐ) 躇步(chú)
2.重点词语
①庇护:袒护;保护。
②爱慕虚荣:贪图表面上的光彩,而不注重实际。
③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④凯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3.古今异义
①国人道之(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本国家的人)
②身亡所寄(古义:无,没有;今义:灭亡)
特色品鉴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语言简洁,主题突出。
全文用白描的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如赫耳墨斯听到 雕像者说宙斯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笑”的细节描写;在赫耳 墨斯看到自己的雕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 神情毕肖。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①要战胜对方必须知己知彼,要善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②面对强手 和困难,应毫不退缩、勇往直前;③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 终谨慎行事,不可得意忘形。
穿井得一人
1.结合《穿井得一人》全文内容,分析文中的宋君形象。
宋君听到传言,并没有轻信,而是详查事情的真相,可见他是一个不 轻信人言、做事谨慎的人。
《蚊子和狮子》
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被蜘蛛消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得意忘 形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穿井得一人》
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一定要详查,弄懂其真相, 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会走入误区,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通过写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而另外一个人对他进行开导的故事,告诉 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
2.如何理解“杞人”和“晓之者”的“大喜”?
“杞人”和“晓之者”的“大喜”含义不同。“杞人大喜”,喜的是再 也不用担心天地崩坠,“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喜的是终于让杞人放下包 袱,为开导成功而喜。
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雕像店自取其辱的故事,讽刺了那些爱 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③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使人知道)
④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如果)
⑤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⑥奈地坏何(古义:塌陷;今义:与“好”相对)
4.特殊句式
判断句 地,积块耳(“耳”表判断) 省略句 ①常一人居外[省略介词,正常语序为“常一人居(于)外”] ②告人曰[省略主语,正常语序为“(丁氏)告人曰”]
内容探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第1段中写“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其原因是什么?
赫耳墨斯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和最高的神一比高下之意, 足见其狂妄自大;当知道价格不高时,心里非常满意,因而又笑问赫拉 雕像的价钱,这一笑把他骄傲、沾沾自喜的心理暴露无遗,为后文他满 怀信心地询问自己雕像的价钱做铺垫,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倒装句 ①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丁氏问之”)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③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亦之有光耀者积气 中”) ④奈地坏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地坏奈何”) 固定句式 奈何忧崩坠乎(“奈何”翻译为“为何,为什么”)
《 蚊 子 和 狮 子 》 题目交代了文中所写的两种动物,以此为题,对比悬殊, 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穿井得一人》 题目的意思是“开凿一口水井后,相当于得到一个人的劳 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文章以此为题,概括了故事的中心事件。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意思是“有个杞国人担忧天会崩塌坠落”,点 明文章的中心事件,简洁明了。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列子终生致力 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仲尼》《汤问》等八篇,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 传说,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
自主预习
1.重难字词
爱慕(mù)
雕像(diāo) 庇护(bì) 凯歌(kǎi)
2. 你认为《穿井得一人》一文中以讹传讹的根源在哪儿?
首先应该归因于第一个传言者,他曲解了丁氏话的本意;其次在于后 面的所有传言者,他们不辨事情的真相,盲目传言,最终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1.联系《杞人忧天》全文,说说“晓之者”是如何开导杞人 的。
面对杞人毫无理由的担忧,“晓之者”联系杞人的生活,如“若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来劝说杞人,不但如此,他还采用假设的方法, 退一万步讲,“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让杞人放宽心,不必忧虑。 另外,反问句式的运用,也让开导显得委婉含蓄,拉近了与被开导者的距 离,增强了开导者的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