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全程训练计划习题:天天练 50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50文言文整体阅读专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

幼聪悟,喜读书。

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

以忧去。

服阕,除费县簿。

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

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
..。

丞相尝谓曰:“后代我者必汝也。

”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张万公纯直人也。


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

万公言:“劳民非便。

”诏
百官议于尚书省
...,遂罢兵。

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

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

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

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

”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

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

明年,章再上。

后致仕。

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

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

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
..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

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上皆从之。

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

泰和七年,薨。

命依宰臣故事,赙葬。

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选自《金史·张万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B.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C.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D.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

解答本题,需要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含意。

比如第一处断句,动词“言”的内容应该是“秋山之乐”,所以“言”后不能停顿,排除B、C。

“辅政八年”的主语是张万公,故在“辅政”前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祠,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此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尚书省,官署名,是魏晋至宋的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D.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

题中B项错误,“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重要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万公在担任长山县令时,有盗贼至城下,张万公登上城墙用乡情说服他们,这些盗贼感动、悔悟全部都离去,由此这个县的百姓都很信赖他。

B.张万公为官很有能力,当时的丞相认为以后能代替他担任丞相的一定是张万公,任郎中期间,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扬他是纯朴正直的人。

C.章宗即位后,国家北部边地多有警报,就下令发兵进攻,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是不好的事情,后来皇帝下令百官讨论出兵的事情,最终没有发兵。

D.张万公担任山东路安抚使时,因为山东连年大旱,加上蝗灾,他担忧百姓会因为饥饿成为盗贼,就积极准备赈灾事宜,同时也考虑杜绝盗贼问题。

答案:A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题中A项“有盗贼至城下,……信赖他”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百姓们因为有土匪的缘故,都想进入城里接受保护,张万公站在城墙上用同乡亲旧的情意告谕他们,于是大家散去,邑人信赖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张万公用“使百姓疲劳的时间长了,恐怕伤了和气,应该听从御史台的话,以停止挖壕沟为便”来回答。

(关键点:“对”“劳”“罢”)
(2)张万公质朴敦厚、刚直方正,家中没有多余的门客,朝廷的制度法令,多由他裁决修正。

(关键点:“杂”“典章”“裁正”)
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关键点:“对”“劳”“罢”;(2)关键点:“杂”“典章”“裁正”。

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参考译文】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

他幼年聪颖,喜好读书。

张万公考中正隆二年的进士,调任新郑主簿。

因亲丧而离任。

服孝期满,被授予费县主簿。

大定四年,他任东京辰渌盐副使,在任时,盐税有所增加,升为长山令。

当时当地的土匪还没有被平定,一天早上有几万人到城下(请求保护),张万公登上城上的矮墙用同乡亲旧的情意告谕他们,众人感动醒悟共同离去,邑人信赖他,为他建立生祠。

丞相曾对他说:“以后取代我的一定是你。

”不久被授予郎中,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赏他,对侍臣说:“张万公是纯朴正直的人。


章宗即位,适逢北部边境多次有警报,皇帝命令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前去攻打。

张万
公说:“使百姓疲劳不好。

”皇帝下诏让百官在尚书省讨论此事,于是停止发兵。

明昌二年,
张万公知大兴府事。

一年后,张万公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回去奉养,皇帝下诏不允许,赐假给他探亲。

张万公探亲回朝,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粮价贵贱,今春庄稼如何,张万公都如实回答。

当初,明昌年间,有司建议,从西南、西北路,沿临潢到泰州,开挖壕沟用来防备大军,有三万人服劳役,多年未完成。

御史台说:“挖开的壕沟不久就被风沙填平,对防御侵略没有用,而只是白白使百姓疲劳。

”皇帝因为旱灾,问张万公导致旱灾的缘由。

张万公用“使百姓疲劳的时间长了,恐怕伤了和气,应该听从御史台的话,以停止挖壕沟为便”来回答。

泰和元年,张万公接连上奏章请求告老退休,不准许,升为荣禄大夫,赐他的儿子进士及第。

第二年,张万公再上奏章。

后退休。

泰和六年,南方边境有战争,皇帝认为山东是重地,需要大臣前去镇抚,于是特别起用张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

山东连年有旱灾蝗灾,张万公考虑百姓饥饿必生盗贼,应当准备赈济。

当时正兴兵打仗,国家支出的费用不能供应所需,张万公于是上书请求把盐引交付山东行部变卖,交粮食换取。

又上奏督促责备有关部门杜绝盗贼的方法,皇帝都听从了。

张万公又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并加崇进,仍然给他平章政事一半的俸禄。

泰和七年,去世。

皇帝命令依照宰相的规格,举行祭礼,赠给办丧事的财物。

赠仪同三司,谥号文贞。

张万公质朴敦厚、刚直方正,家中没有多余的门客,朝廷的制度法令,多由他裁决修正。

皇帝曾经与司空完颜襄说秋山之乐,其意打算在春天打猎。

皇帝回头看张万公,张万公说:“动不如静。

”皇帝变了脸色而作罢。

他辅政八年来,所推荐的人,多是廉洁谦让之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

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

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

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
..器也。

”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世祖悦。

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

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

”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
..至四千户。

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

”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

”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

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

”从之。

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

”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
之轻重,惟陛下裁处。

臣谓铨选
..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帝曰:“卿言是也。

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

”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B.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
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C.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D.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

首先找到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这些在句中不是做主语,就是做宾语。

如“宗王、世祖、安童、宗室诖误者、诸免罪者”;再看标志性的词语,如“自、或、尝”往往是句中停顿,所以选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

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

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

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除最高官职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作“薨”。

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

D项,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

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

他十三岁为官,闲暇时多与老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接近;在如何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上器重。

B.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名利。

朝廷封他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

C.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

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则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罪的才能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从严把关。

D.安童对待宗室,用心良苦。

那些因受牵连而入罪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之心,但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有人便在皇上那里说安童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人格低下,不理解安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D项,“那些……被平反”不符合文意,是“多所平反”;对“小人”意思理解错。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招抚、招引、招致)还没有归附的人呢?(“甫”“遽”“怀服”)
(2)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执行(或:那些尤其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陛下您详细审察。

(“事例”“废格”“短”)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甫”,刚、才;“遽”,就;“怀服”,招抚、招引、招致。

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事例”,先例;“废格”,废除;“短”,说……坏话。

【参考译文】
安童,是木华黎的四世孙,霸突鲁的长子。

中统初年,世祖皇帝为追念功臣,把他召入长宿卫,这时安童才十三岁,官位已在百官之上。

他的母亲是弘吉剌氏,昭睿皇后的姐姐,随便出入禁宫。

世祖有一天看见她,问到安童的事,她回答说:“安童虽然年纪小,但是是辅佐皇帝的人才。

”世祖说:“你从哪里知道的呢?”她回答说:“每次退朝时,他一定和老臣们讲话,从未亲近一个年轻人,我是通过这个知道的。

”世祖很高兴。

中统四年,抓到阿里不哥的党羽一千多人,将要依法处置。

安童在皇帝旁边侍候,皇帝对他说:“我将要治这些人的死罪,怎么样?”安童回答说:“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如今您刚平定天下,就因为私人的仇恨杀人,这样怎样来收服还未归附的人呢?”皇帝很惊奇地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说的话如此老道?你说的正合我的意思。

”因此特别器重他。

至元二年秋八月,官封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食邑增加至四千户。

安童推辞说:“如令虽然三个方向已经平定,但江南尚未归附。

我这么年轻,就被委以这么重的任务(或错误地承受重任),恐怕各个地方会轻视朝廷。

”皇帝深受感动,过了一会儿说:“我已经考虑成熟,没有人比你合适。

”至元八年,陕西省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由于他那里连年饥荒,盗贼横行,如果不公开杀他一两个,不能显示对他们的惩罚。

皇帝下诏书至中书省让他们详议,安童上奏说:“把强盗、窃贼均处死,恐怕不合适,犯了死罪的应该按照旧例上报待批(处死)。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二十三年夏,中书省奏拟漕司官员的名单,皇帝说:“像平章、右丞等这样的官职我亲自任命,别的你们就定吧,这是你们的职责。

”安童上奏说:“最近听说皇帝您希望依靠近臣为您的耳目,我不才而接受任命,如果近臣行为不法,听从人们举报,罪的大小,请皇帝您裁定。

我认为所谓的甄选官吏的方法,自有明确的规定,那些根本没有先例的规定,我常常废除不执行,(另一种翻译:那些特别没有作为的官员,我常常废弃不任用),考虑到(因此)他们同党之中有说我坏话的,希望陛下您详细审察。

”皇帝说:“你说得对。

今后若再有像近臣那样徇情枉法者,不要任用;有妄自上奏的,就来告诉我。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反叛朝廷,世祖亲自讨伐平叛。

以前受牵连入罪的宗室,诏命安童查究审问,多数宗室被平反。

有一次,安童从朝堂上下来,从左掖门出宫,那些被免去罪责的宗室争着迎上前表示感谢,有的还手执缰绳扶他上马,安童一概不予理睬。

有人趁机向皇帝说:“各位皇子虽说有罪责,都是帝王的近亲,丞相虽然尊贵,也只是人臣啊!为什么违逆不敬如此啊!”皇帝很久才说:“你们这些没有见识、气量狭小之人,哪里知道安童所作所为的用意呢?安童故意侮辱他们让他们改过自新啊。

”三十年春正月,因为疾病死在京城乐安的府第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