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课时作业4:4.2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识记类题目,B项是对运动概念的准确表述,故应选之。

2.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
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与静止概念的把握,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B、C、D三项说法都错误,故应选A。

3.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观点是不承认物质是运动主体的唯心主义观点,A项符合题意。

B、D两项都是唯物主义观点;C项是诡辩论的观点。

知识点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2014年5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广东、湖南等省约52.68万人受灾,倒塌房屋1 400间,紧急转移5.33万人,受灾农作物22.83万亩。

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告诉我们()
A.人与自然是难以和谐相处的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的
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C
解析A、B两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舍去;故应选C。

5.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人类所能预测和控制的,但通过人的努力,将灾害消弭在最小状态却是可能的。

这就需要我们鼓足勇气、坚定信心,在防灾减灾的过程中,一定要未雨绸缪、有所作为。

这表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
B.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C.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答案A
解析人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但是不能改造规律,A符合题意。

B说法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

6.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包含的哲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活火”,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运动,“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就肯定了运动是有规律的,①②③都符合题意。

材料中的观点没有涉及到人的认识问题,④与题干无关。

7.“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

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

这表明()
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答案D
解析“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选D。

A、B、C表述错误。

8.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初步开发的阶段,对自然伤害很小,自然基本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改造自然的阶段,对自然造成的破坏,许多方面已难以修复。

这表明()
①自然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的②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③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故③④均符合题意。

①与题意无关,②说法太绝对。

9.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这种智慧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能使客观规律主观化
B.人类能认识和改造规律
C.人类能使自然规律社会化
D.人类对规律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的把握
答案D
解析题意旨在说明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还能在此基础上使之为人类服务,故应选D项;A、B、C三项的说法都是对规律客观性的违背。

10.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

这告诉我们()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答案A
解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B;C不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排除D。

此题主要强调违背规律从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故答案为A。

综合提升
11.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答案D
解析明朝诗人钱宰《拟古》中的诗句强调人世间一切事物既是不停地运动着,同时又存在着相对静止,“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体现了动静的结合,江还是那个长江,但不停地流淌。

A、C两项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项否认相对静止。

D项与题干相一致。

12.库布其沙漠中生长着160多种珍稀沙旱生植物,这些植物既能防风固沙,又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

某资源集团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大面积种植了甘草、肉苁蓉、藻类等中药材和植物,改善了环境的同时,还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并发展了沙漠旅游产业。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一事实表明()
A.科技进步为人类战胜沙漠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B.治理沙漠需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
C.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既要利用外部条件,又要重视内在因素
答案C
解析该集团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他们尊重和利用了客观规律,故选C。

B、D不是唯物论知识;A不符合题意。

1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师生的观点孰是孰非?
(2)运用“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老师的观点是正确的,强调运动变化,并没有否定静止;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
是一种相对主义诡辩论。

(2)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强调了运动变化,因而是正确的。

②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

克拉底鲁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在肯定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解析本题实质是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1)问先作出必要的判断;第(2)问要分别运用相关哲理进行解读,说明师生两人的观点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

14.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大运河具有河道距离长、流域范围广、修建年代久远、遗产类型丰富、利用功能多样、保存现状复杂等特点,保存下来的与大运河相关遗存总数已超过1 100处。

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

为解决水利、交通、文物等多头管理存在矛盾的问题,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并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国35个运河城市还签署了《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承诺将共同协作联合保护运河遗产。

我国在大运河遗产保护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答案我国在大运河遗产保护过程中顺应大运河具有河道距离长、保存现状复杂等特点,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着力解决水利、交通、文物等多头管理存在矛盾的问题,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把握规律、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文化部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35个运河城市还签署《大运河遗产联合保护协定》联合保护运河遗产,充分说明我国在保护遗产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结合材料,从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三个角度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