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目的与意义
为了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设备在科研、教学、生产等领域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教学、科研、生产等领域使用的仪器设备。
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实验中心、教学单位、科研机构等。
第三条管理原则
1. 科学管理,规范操作;
2.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 节约使用,提高效益;
4. 动态管理,持续改进。
二、组织管理
第四条组织机构
1. 学校设立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2. 各单位设立仪器设备管理小组,负责本单位仪器设备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五条职责与分工
1. 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a. 制定全校仪器设备管理政策、制度和规划;
b. 审批仪器设备的购置、报废、调配等重大事项;
c. 检查、监督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
2. 各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小组职责:
a. 负责本单位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
b. 组织实施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维修、报废等具体工作;
c. 负责仪器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d. 定期向上级报告仪器设备管理情况。
三、仪器设备购置与验收
第六条购置原则
1. 根据教学、科研、生产需求,合理规划仪器设备购置计划;
2. 优先选购国内先进、成熟、可靠的仪器设备;
3. 注重仪器设备的性价比,提高投资效益。
第七条购置程序
1. 各单位根据实际需求,提出仪器设备购置申请;
2. 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审批购置计划;
3. 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采购。
第八条验收与登记
1. 仪器设备到货后,由各单位组织验收;
2. 验收合格后,办理登记手续,纳入学校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四、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
第九条使用原则
1. 严格按照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设备;
2. 确保仪器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3. 合理安排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闲置。
第十条使用管理
1.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用责任;
2. 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仪器设备性能及操作方法;
3. 使用人员应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及时反馈设备运行情况。
第十一条维护保养
1. 各单位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对仪器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修,避免因故障影响正常使用;
3. 建立仪器设备维修档案,记录维修情况。
五、仪器设备调配与报废
第十二条调配原则
1. 根据教学、科研、生产需求,合理调配仪器设备;
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第十三条调配程序
1. 各单位提出仪器设备调配申请;
2. 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审批调配方案;
3. 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配。
第十四条报废处理
1. 仪器设备达到报废条件时,由各单位提出报废申请;
2. 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审批报废申请;
3. 报废仪器设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安全与环保
第十五条安全管理
1.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
2. 加强仪器设备安全培训,提高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
3. 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六条环保管理
1. 各单位应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确保仪器设备环保排放达标;
2. 加强仪器设备环保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环保问题。
七、考核与奖惩
第十七条考核
1. 学校对各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
2. 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单位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奖惩
1. 对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八、附则
第十九条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
与本管理制度不符的,以本管理制度为准。
第二十条本管理制度解释权归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
第二十一条各单位可根据本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以下为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内容细化和实例,共计2000
字以上)
一、仪器设备购置与验收
1. 购置原则
(1)根据教学、科研、生产需求,合理规划仪器设备购
置计划。
例如,针对新设立的专业,学校应充分调研市场需求,购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仪器设备。
(2)优先选购国内先进、成熟、可靠的仪器设备。
例如,在购置实验室设备时,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口碑、性能稳定的品牌设备。
(3)注重仪器设备的性价比,提高投资效益。
例如,在
购置仪器设备时,充分比较不同品牌、不同型号设备的价格和性能,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
2. 购置程序
(1)各单位根据实际需求,提出仪器设备购置申请。
例如,实验室提出需要购置一批实验器材,以支持教学和科研工作。
(2)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审批购置计划。
例如,
学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对购置计划进行论证,确保购置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采购。
例如,学校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采购。
3. 验收与登记
(1)仪器设备到货后,由各单位组织验收。
例如,实验
室对购置的实验器材进行验收,确保设备质量符合要求。
(2)验收合格后,办理登记手续,纳入学校仪器设备管
理体系。
例如,实验室将验收合格的实验器材登记在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中,便于管理和调配。
二、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
1. 使用原则
(1)严格按照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使用设备。
例如,实验
室要求学生在使用仪器设备前,必须阅读并理解操作规程,确保安全使用。
(2)确保仪器设备安全、正常运行。
例如,实验室定期
检查仪器设备的电源、接地等安全设施,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合理安排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闲置。
例如,实验
室根据教学和科研需求,制定仪器设备使用计划,避免设备长时间闲置。
2. 使用管理
(1)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使
用责任。
例如,实验室制定《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明确使用人员、使用时间、使用范围等。
(2)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仪器设备性能及操作
方法。
例如,实验室对使用人员进行操作培训,确保他们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
(3)使用人员应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及时反馈设备运行情况。
例如,实验室要求使用人员在使用设备后,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记录设备使用情况。
3. 维护保养
(1)各单位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例如,实验室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润滑、校准等维护保养工作。
(2)对仪器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修,避免因故障影响正常使用。
例如,实验室设立维修基金,对故障设备进行及时维修。
(3)建立仪器设备维修档案,记录维修情况。
例如,实验室设立《仪器设备维修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维修原因、维修时间、维修费用等。
三、仪器设备调配与报废
1. 调配原则
(1)根据教学、科研、生产需求,合理调配仪器设备。
例如,学校根据各学院的教学需求,合理调配实验室设备。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例如,学校对
闲置的仪器设备进行调配,提高设备使用效益。
2. 调配程序
(1)各单位提出仪器设备调配申请。
例如,学院提出需
要调配实验室设备的申请。
(2)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审批调配方案。
例如,
学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对调配方案进行论证,确保调配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配。
例如,学校采用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调配。
3. 报废处理
(1)仪器设备达到报废条件时,由各单位提出报废申请。
例如,实验室设备使用年限已满,提出报废申请。
(2)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审批报废申请。
例如,
学校领导组织相关部门对报废申请进行论证,确保报废申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报废仪器设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例如,
学校将报废设备交给具有资质的回收公司进行处理,确保环保和安全。
四、安全与环保
1. 安全管理
(1)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仪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
全责任。
例如,实验室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和安全措施。
(2)加强仪器设备安全培训,提高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
例如,实验室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
(3)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防止事故发生。
例如,
实验室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整改。
2. 环保管理
(1)各单位应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确保仪器设备环
保排放达标。
例如,实验室使用环保型实验器材,确保排放达标。
(2)加强仪器设备环保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环保问题。
例如,实验室设立环保监测小组,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环保监测。
五、考核与奖惩
1. 考核
(1)学校对各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考核。
例如,学校每年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2)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单位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
例如,考核结果将作为实验室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
2. 奖惩
(1)对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
表彰和奖励。
例如,学校对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实验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反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
进行处理。
例如,对未经批准私自动用仪器设备的个人,学校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
本管理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管理制度不符的,以本管理制度为准。
本管理制度解释权归学校仪器设备管理领导小组。
各单位可根据本管理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