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东财经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广东财经大学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3、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4、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
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6、在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7、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是()
A.比资本主义社会高的社会生产力
B.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同的社会生产力
C.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D.高新技术发达的生产力
8、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
B.国家政权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农民问题
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集体领导
10、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5、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二、多项选择题
1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 )
A.推陈出新
B.批评和抛弃资本主义的一切文化
C.创新
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成果
17、我们可以借鉴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有()
A.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
B.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
C.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
D.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
18、对于共产主义实现的理解()
A.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甚至充满曲折的过程
B.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
C.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些国家先取得胜利,共产主义也是如此
D.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19、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
A.为大量过剩资本寻找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
B.为商品输出开路
C.为控制国外原料产地和其他重要资源
D.有利于争夺霸权地位
2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三、辨析题
21、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22、“世界统一于存在”。
23、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四、简答题
24、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25、简述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关系。
26、简述以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27、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8、如何评价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9、简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理解。
五、论述题
30、运用你所学过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C
5、D
6、B
7、C
8、B
9、A
10、A
11、C
12、B
13、B
14、C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6、ACD
17、ABCD
18、AB
19、ABCD
20、CD
三、辨析题
21、答:该观点错误。
具体分析如下:
(1)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含义
①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2)重点论和两点论的关系
①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它同只肯定其一,而忽略或否定其二的形而上学“一点论”有质的区别。
②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是在两点中着重抓住重点,即着重把握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它同不去把握甚至否认重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双方平均看待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有质的区别。
③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互包含。
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而不是题目中所说的“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22、答:该观点错误。
这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它否认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具体分析如下:
(1)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关于世界有无共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它作为“思维”的对立面,是物质的存在,单独的“存在”概念,既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精神的存在。
可见,把
“存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宣扬的是精神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3、答:该观点是片面的,其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根据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
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
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③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任何领域中任何形式
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
所以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
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
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
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总结:“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是英国哲学家毕尔生提出的。
该观点的前半句承认万物都在运动,因而坚持了辩证法,其前半句话是正确的。
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却把运动理解为意识和思维的“运动”,把运动仅局限于主观世界^无视了客观物
质世界的运动,则是错误的。
殊不知,运动本来就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而这句话后
半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四、简答题
24、答: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感性直观为基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反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的、消极被动的
反映论。
这种认识论的缺陷包括:
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②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了,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了。
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
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不能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
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
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
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它不仅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
可知论。
总之,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是是否坚持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
为特征的反映论。
25、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普遍联系
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
(2)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事物和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3)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关系
①联系构成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结果,但并
非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
②所谓发展,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③联系和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得以实现的。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6、答: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
其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
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与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
广泛的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要求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的社会。
27、答: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它的理论意义和实
践意义如下: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①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大卫•李嘉图甚至已经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
劳动量,而不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的二重性,所以
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不能明确E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不是通过生产商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来解释价值,而是通过该商品所换来的另一种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来解释该商品的价值;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
结果,在价值的形式、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源
泉和价值量的决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混乱和错误。
②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
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
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
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因此,劳动二重性
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及其表
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货
币拜物教观念,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清除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观念,具有十
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在对私有制商品经济进行深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撇开其中
的制度因素,它所包含的关于价值的本质和价值量的规定的理论,关于价值形式的演变和
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论,关于价值规律的理论等,都是对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市场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揭示。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
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
意义。
28、答: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人物
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中,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到重要作用的人。
(1)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
②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特别是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
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③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了社会某些方
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到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
术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杰出历史人物也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和总方向。
(2)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
①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②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特定阶级关系的制约,要反映或代表一定阶级
的利益和愿望。
③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
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29、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的变革,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
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具体来看:
(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
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
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
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将唯物
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
唯物主义哲学。
(3)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旧哲学有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
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而以往旧哲学只
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不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的作用。
五、论述题
30、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
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遇
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长期性。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
长期的过程。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在无产阶级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的问题上,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路,积累了相应的经验。
但是,在取得
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探索。
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a.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②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a.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b.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c.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3)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纵观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个突出特点,即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开拓前进、不断发展的。
深刻认识这一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而且有助于我们在当今时代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对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远意义,并有助于我们以开拓奋进的精神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未来。
①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a.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投身其中的历史运动。
b.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c.实践探索中出现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d.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②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a.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
b.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C.坚定信心,振奋精神T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