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百花园六(第34课时)教案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百花园六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百花园六
第三、四课时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又要和你见面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分项训练
1、能说会道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一位同学丢了一支和你同样的一支钢笔,他责怪你私自拿了他的东西,你受到了委屈,心里会怎样呢?(难过)
再比如,你走过有果皮纸屑的地方,没有弄清楚情况就批评旁边的同学不讲社会公德,使别人受到委屈;后来知道不是他乱扔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内疚)
(2)请同学们回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确定自己最想说的内容。
(3)不论是你受到了委屈,还是你委屈了别人,该怎么办呢?
(4)学生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适时出示泡泡框的内容。
1)我要把自己受到委屈的事情说清楚。
2)向别人说明情况,不要着急,要有礼貌。
3)向别人道歉,态度要诚恳。
(5)确定好了自己要说的内容,又懂得了表达的方式方法,就先说给你小组内的同学吧!(6)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侧重是否把事情说清楚了,是否有礼貌,态度是否诚恳。
]
(7)教师小结: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了委屈可以向别人解释,委屈了别人要向别人道歉。
2、笔下生辉
启发谈话,揭示主题
(1)在“能说会道"中,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受到委屈或委屈别人的事情,现在就把这件事写下来。
(2)习作内容:
写一件自己受到委屈或者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事,并写一写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然后写一写自己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向别人道歉的.
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提出习作要求:
(1)在众多的事情中,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要写出自己当时的真实心情。
(3)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组员之间互阅,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说具体。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三、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通过学习,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写得也真实、感人。
你觉得自己又有了那些进步呢?说一说。
2、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
3、在“笔下生辉”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弄清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什么?从哪些方面写?(2)引导学生写印象最深的事(3)引导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
先介绍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事情的起因是什么,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并写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还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后,你是怎样向别人解释的,或者是怎样想别人道歉的。
(4)作文的题目自己拟定.
单元后记:
守信与失信的约会
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
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
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
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
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
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
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
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
茗香飘逸,话兴正浓。
就在谈笑间,夫人进屋,告诉他们,饭菜已齐了。
两位友人相拥而出,来到厅堂。
酒逢知己,越饮越欢,酒过数巡之后,友人开口说话了:“不能再接着喝了,我差点忘了,明天我还得去郡府会一好友,还得早点回去准备行装呢!”话音未落,陈太丘呵呵一笑:“怎么如此之巧,明天我刚好与你顺路,也得去郡府去办点事.”于是两人约定,次日午时一块上路,地点就在陈太丘家门前的大槐树下.两位友人为了表达各自的忠诚,他们还在槐树前立了个高高的树干。
如此之后,两人才揖手辞别。
次日,陈太丘提前来到了树干前,等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树干底端的黑影渐渐东斜,午时已过。
这时,陈太丘猜想着友人是别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经提前出发了,于是就先上路了。
然而,就在陈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终于到了,左看右看,却不见陈太丘的影子,当即就气不打一处来,非要到他家去看个究竟问个明白。
一到陈太丘的家门口,正看见他的长子正在家门口尽兴地玩耍。
于是他便指桑骂槐,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约好一块出门的,却又不等人。
”
当时,陈太丘的长子刚刚年满7岁,名陈纪,字元方,是一个人见人爱、非常懂事的孩子。
等他父亲的友人数落完后,小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则表示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则表示没有礼貌。
”
铿锵数语,掷地有声。
那友人当即就羞愧万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又想下车解释。
抬眼处,但见小陈纪头也不回就进屋去了。
谢谢观看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月光曲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七册第九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莱茵河畔,不期听到了盲姑娘的琴声而受到触动,不请而进的他看到穷兄妹俩又心生感动,便为其弹奏一曲,可他没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对音乐痴迷且极富音乐理解力、有极高音乐素养的盲姑娘,因此内心激动不已以至不答而弹,在那个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时刻,即兴创作出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本文共有十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是二至十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开全文,与此同时,穷兄妹的思想感情与贝多芬的内心创作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虽然文章这一明两暗三条线索相互渗透,交织并行,但文章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全文——那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过程中的情感起伏线。
【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阅读量在不断扩大,对文中的情节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叙述,但是对一些表达方法不善于总结。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以便更好的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2。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学生对于贝多芬的作品或多或少的会在音乐课上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他的生平并不是太熟悉。
3。
学生差异分析
学生的情感经验不同,阅读水平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为此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加关注.【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确立了如下的设计理念,即:以情感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为根本。
紧紧围绕设计理念,我试图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抓住“三不一谢"(“三不”即不期而听动真情,不请而进遇知音,不答而弹醉知音;“一谢”即《月光曲》的创作究竟是兄妹俩要谢贝多芬,还是贝多芬谢兄妹俩)这一情感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的主动建构。
2、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3、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爱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陶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
2、通过研究重点词句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教师:准备《月光曲》磁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情景导入,引出主人公;检查预习,质疑问难,初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回顾所学内容;学习课文所剩部分;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教案
课题: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2。
树立环保意识。
3。
理解调查报告是什么?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
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
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谈话引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可是我们应该谨记:在享受生活得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你看,春天枝繁叶茂的小树,到了盛夏却枯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走进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到原因的
2。
板书课题: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解读课题意思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一共分几部分?各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两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高兴奇怪)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高兴什么? 又奇怪什么?找出有关的句子,指明朗读。
春天(发芽、长满绿叶) 夏天(枯萎、木棍、剩下半截)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默读“调查"部分
(1)作者用什么方法调查的?步量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3)小组讨论: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默读“分析”部分。
小组讨论: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国槐树有什么特点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1。
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
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五)学习“建议”部分,体会意义
1。
齐读。
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四、回顾全文,总结方法
1、学习了的这一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调查报告、如何写调查报告了.说一说,写调查报告的步骤有哪些?
2。
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六、当堂练习
本课的练习册一、二、四题。
七、拓展实践
咱们班的卫生经常打扫的不彻底,保持的也不乐观。
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写份调查报告。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战争年代英烈们英勇战斗的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难点: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泸定桥的资料作为铺垫,着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展示铁索桥风貌
2、请学生谈一谈对铁索桥的了解
师描述:大渡河气势磅礴,极其险峻,铁索桥高临江水之上,不要说从铁索桥上走过,就是看上一眼也会不寒而战。
可我们的红军将士们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冒着河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踏着铁索边前进边铺板,冲向桥对岸,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终于在敌人增援部队到达前占领了对岸的泸定城.这首诗就是作者来到铁索桥上心潮澎湃地写下的。
大家想读吗?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诗,对照生字表争取读通读顺,想一想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生自由学习
3、全班交流:
交流生字学习情况
读读作者看到的部分、想到的部分。
相机板书.
三、课堂练习
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细读诗句
1、练习读一、二节:
全班交流: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由此又想到了什么?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仿佛回到了几十年以前,他的眼中除了二郎山的白雾大渡河的白浪,似乎还看到了当年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谁愿意读一读作者的想象?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点拨: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边朗读
2、练习读三、四节:
师:站在铁索桥上,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课堂、梨花……
练读这一节:这一节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和上一节有什么区别吗?
对和平的向往、喜悦
谁能把你心中的喜悦表达出来?指名读一读
师:看到当年的战场成为课堂、战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开遍了梨花,你还能想到什么?
高楼平地起、宽阔的马路、人们的笑脸……
再读第二节
师点拨:没有英雄们的奉献就没有今天幸福宁静的生活,让我们一同高声歌唱!
齐读最后一节.
二、课堂练习:
1、组词
楼()撒()数( )洒( )
2、你能写几句吗
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
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
当年(),
如今( ).
板书设计:
10、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课堂冒着换来了
冲破梨花
2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