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同步练习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鲁迅自传
基础知识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筹.办衰.落学籍.彷.徨
2、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⑴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

(变化)
⑵我寄住
..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居住)
3、简答。

(1)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破折号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
......,
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
......,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作者的处境如何?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课文整体理解
能力升级达标
(一)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5、文段所述作者的经历按时间可分为五个层次。

请用“‖”在文中标明层次,并归纳
层意(10字以内)。

①②③
④⑤
6、文段所述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

7、作者“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又为什么“决意要学医”?“决意”表明了什么?
8、文段叙述了作者人生道路上的哪几次重大转折?哪一次最为重要?为什么?
9、联系课文全文,谈谈你对鲁迅不断改变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

(二)
我是在夏末秋初进了协和女子大学的校门的,1919年,“五四”运动起来了,我因为参加学生运动又开始写些东西。

1920年协和女子大学同通州潞河大学和北京的协和大学合并成燕京大学,我们协和女子大学就改称“燕大女校”。

我在燕大女校“学生自治会”里任务多得很。

那时我们最热心的就是做社会福利工作,而每兴办一项福利工作,都得“自治会”自己筹款,最方便容易的就是演戏卖票。

我记得我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记得有一次鲁迅先生和俄国肓诗人爱罗先珂来看我们的戏——我忘了是哪一出,也不知道先生是从哪一位同学手里买到的戏票。

我和鲁迅先生只谈过一次话,还是很短的,因为我负责请名人演讲,所以请过鲁迅先生、胡适先生……我主持演讲会,向听众同学介绍了主讲人以后,就只坐在讲台下听讲了——我和鲁迅先生的接触就这么一次。

这时,燕大女校和美国威尔士女子大学结成“姐妹大学”。

威校的女校长来到我们学校访问,住了几天,忽然提出要看看古老北京的婚礼仪式,女校主任就让学生们表演一次,给他开眼。

这事自然又落到我们自治会委员身上,除了不坐轿子以外,其他服装如凤冠霞帔、靴子、马褂之类,也都很容易借来了,只是在演员的分配上,谁都不肯当新娘。

我又是主管这个任务的人,我就急了,我说:“这又不是真的,只是逢场作戏而已。

你们都不当,我也不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这就当了!”于是我扮演新娘。

那晚在女校教职员宿舍院里,大热闹了一阵,又放鞭炮,又奏鼓乐,我们还磕了不少头!演到坐床撒帐的时候,我和“新郎”在帐子里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急得同伴直捂着我们的嘴!
1924年8月3日,我离开北京到上海准备去美国。

临行以前,我的弟弟们和他们的小朋友们再三要求我常给他们写信,我答应了。

这就是我写那本《寄小读者》的“灵感”。

8月17日,美国邮船杰克逊总统号就把我载走了。

我在国内的大学生涯从此结束。

在我的短文里,写的最少的,就是这一段,而在我的回忆中,最惬意的也是这一段,提起笔来,总说个没完没了!
10、作者记叙的是哪一段经历?是以怎样的人称和记叙顺序叙事的?
11、选文选材上有详有略,其中详写的是哪一件事?
12、作者对这一段生活经历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语句可看出?
优生探究乐园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①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②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和紧捏的拳头。

③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要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尚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郁达夫《悼鲁迅》)
1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①②③
14、“真是晴天的霹雳”说明作者对鲁迅的死感到。

在一般文章都说鲁迅
“逝世”的情况下本篇却直说:“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性格。

15、“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
的心肺和紧捏的拳头。

”表现了什么?
16、鲁迅有一句名言:“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文段中
的哪句话表现了“爆发前的沉默”?
17、你认为文段最末一段应作何理解?
18、通常情况下对于“死”,人们都会换用一种委婉的说法,如“逝世”“永远地离开了
我们”等等。

你还能说出几种不同的说法吗?
《鲁迅自传》 1、chóu shuāi jí 2、⑴不能。

“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用在这里不符合文意;“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用在这里非常确切。

它写出了“我”家的遭遇。

⑵不能。

“居住”指较长时间住在一个地方,而文中的“我”只是暂时借住在亲戚家里,这与后文的“乞食者”不合。

3、(1)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这表明鲁迅既不愿做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也不愿意做惟利是图的商人,他所要选择和追求的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道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前途相结合的道路。

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指出做幕友或商人是绍兴一带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对比了鲁迅和他们的精神境界的不同,说明鲁迅思想意志的独立与坚定。

(2)这段话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的动乱和社会的黑暗,几乎到了谋生艰难的地步。

从加点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4、左栏:③毕业后派住日本留学、学医④放弃学医投身文艺右栏:(略) 5、……分在机关科。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有很大的助力。

‖……学了两年。

‖……①18岁入水师学堂②半年后改进矿路学堂③就读东京预备学校④仙台学医⑤弃医从文6、求学过程7、作者决意学医是为了振兴祖国。

因为他到日本后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决意”一词表明他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为了祖国强盛,为了民族振兴,他毅然决定学
医,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

8、三次:①由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

②留学日本后决意学医。

③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第三次。

因为它改变了作者的人生道路,促使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9、鲁迅改变自己的所学的专业都是基于他对救国之路的不同认识。

专业虽在变,但他救国救民的爱国之心始终不渝,从未动摇。

10、记叙的是作者在国内的大学生涯。

用第一人称,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11、详写的是我们为威校校长表演中国古老的婚礼仪式. 12、眷恋、惬意。

从“而在我的回忆中,最惬意的也是这一段,提起笔来,总说个没完没了!”可看出。

13、排比夸张比喻14、震惊率直15、既表现了人们的悲痛,又表现了人们的怀念和崇敬,更表现了人们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与反动派决战到底的决心。

16、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要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17、鲁迅虽然永远离开了人间,但他的思想却在黑暗中给人民带来了光明。

18、如:去世、永别、走了、安息、仙逝、驾鹤西归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