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一战后的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运动第28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岳麓版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一战后的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运动第28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岳麓版拔高训练七十五
第1题【单选题】
针对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并存这种情况,列宁在《论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和狼在一起,就要学狼叫。
”为此,1921年苏俄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加速发展战略”
B、“新经济政策”
C、“门户开放”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你能看到的是( )①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②农民在市场里自由贸易③书店里有新出版发行的新宪法④苏联军民开始抗击德国法西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蒋经国在苏联求学时期曾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去买东西。
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实行(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农业集体化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列宁说:“在战争(指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里说的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
A、十月革命的胜利
B、《土地法令》的颁布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
A、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B、实现了工业化
C、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D、无产阶级掌权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
当时苏俄实行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经济政策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与张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看下图)相符的是( )
A、赫鲁晓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B、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D、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农业
C、重点发展轻工业
D、重点发展商业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答案】:
【解析】:
第11题【判断题】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2题【问答题】
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从此,俄国一直在探索富强之路。
请回答:(1)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领导人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2)20世纪30年代探索俄国富强之路的领导人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3)20世纪30年代的这位领导人饱受人们的争议,他功绩伟大,但错误也极其严重,请写出他所犯错误。
(4)这两位历史人物对经济道路的探索中,你赞同哪一位的做法?请说出理由。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
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材料二: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
材料三:该法规定了各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材料四:2004年,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乔舒亚·库伯·拉莫的文章《北京共识》,指出中国崛起的奠基人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开启了中国20多年的飞速发展。
材料一中日本“急需一场革命”前面临的民族危机是什么?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是指后来的哪一次改革?
材料二中“列宁的思路”指实行哪一政策?请写出“列宁的思路”在农业方面有何创新?
材料三出自罗斯福新政的哪一法令?从材料中选择一句能代表“罗斯福新政”特点的语句。
邓小平为推动本国经济建设作出什么伟大政策?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改革的认识?
【答案】:无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综合探究: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创新视野】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创新思想】
材料二: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度时期,西方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部喧哗与骚动,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人的问题展开的。
【创新制度】
材料三: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创新改革】
材料四:“(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邓小平
材料六: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
──人教版《世界历史》
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产生的最重大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在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中,西方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哪两次的“骚动”?两次“骚动”具有怎样共同的性质?
英国“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标志新制度建立的文献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日本的这次“弃旧图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次“弃旧图新”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怎样重大的影响?
材料中“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材料中的“试验”指的是什么?并用一句话概括该“试验”的“新”特点。
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
【答案】:无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
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这一体制是怎样改革的?结果如何?
列宁曾在苏俄时期进行两次经济建设的探索,有失败也有成功,它们分别是哪两次政策?它们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变化?
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感悟?
【答案】:无
最新教育资料精选【解析】: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