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本章复习训练教案新版教科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新版教科版:
本章复习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3.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4.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5.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其他单位的换算.
6.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7.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
8.学会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9.知道长度、时间、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1.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2.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本章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本章总结】
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
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
单位的换算
例题1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A.36.72cm=36.72cm×
1
100
m=0.3672m
B.36.72cm=36.72×
1
100
m=0.3672m
C.36.72cm=36.72m×
1
100
=0.3672m
D.36.72cm=36.72cm×
1
100
=0.3672m
解析:
单位换算题目的解题规律可简单归纳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如图所示.
答案:B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例题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单位为厘米的刻度尺测同一木板的长度,A的读数为________cm,B的读数为cm.
分析:
A的读数为2.7cm或2.8cm,B的读数为6.20cm-3.50cm=2.70cm.A尺的最小刻度为0.5cm,读数要估读到厘米的下一位,2.7cm或2.8都正确.而B尺最小刻度为0.1cm,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式中的末位零仍是有效数字,不能舍去.又因为B中未从零刻度线量起,故应减去起始端对应的刻度.
答案:2.7或2.82.70
例题3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其中甲表叫停表,它的分度值______是,指针走一周的最大读数是______;图中乙表叫钟表,它的分度值是_______,指针走一周的最大读数是______.若体育课上要测量跑200m的时间,应用_______表;要观测一集连续剧播放的时间应用______表
解析:
停表能方便地用手启动和停止,在体育比赛中,常用来测时间间隔.停表的长指针走一格表示的时间是该表的分度值,即0.2s;短指针走一周的时间是最大读数,即15min.石英钟长指针走一格的时间为1min,即分度值是1min,短指针走一周的时间为12h.
答案:0.2s15min1min12h 甲乙
例题4小明要模仿古人用水钟来计时,他找来一个口带水龙头的水壶,一个量筒和适量的水.
(1)帮小明设计一下,如何用这些器材来测定时间.
(2)用这种方法测定时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
解析:让水龙头形成时间间隔稳定不变的水滴,通过计算所滴水滴的多少来度量时间的长短.
答案:(1)在水壶中装适量的水,稍微开启水龙头,形成稳定水滴,再用量筒接着水滴,测出滴入1mL水所用的时间t o,然后,可根据滴入量筒中水的体积V计算所用的时间t=Vt o.(2)这种测定时间的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水壶内水位下降,水滴速度越来越慢.可采用补充水壶里的水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例题5某同学沿花坛玩推铁圈的游戏,铁圈转过30圈时,刚好绕花坛一周,铁圈的直径为0.40m,那么花坛的周长约是_______dm.汽车上的里程表是根据_______来记录汽车行驶的里程的.
解析:在测量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方法,本题采用了滚轮法,用于测量较长的曲线长度,可用一个已知周长的圆铁圈沿所测曲线滚动,记下铁圈滚动过的圈数,再乘以铁圈的周长,即可测出较长曲线的长度.铁圈转过一圈,铁圈运动的距离即为铁圈的周长,花坛的周长是0.40m×π×30=37.68m=376.8dm.
答案:376.8车轮转动圈数
误差
例题6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为了减小误差,要测三次以上,然后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
是()
A.担心测量中方法不当
B.为了减小刻度尺本身不够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为了减小由于读数时估计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
D.为了减小观察时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错误
解析:测量时取平均值,是因为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长度时每次读数时可能有差异,而此差异存在于准确值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上,由于观察者的原因,估计时可能估计得偏大或偏小,所以取平均值可以减小由此产生的误差.取平均值只能减小因读数引起的误差,不能减小因测量仪器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答案:C
[点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因读数引起的误差.刻度尺本身的原因引起的误差利用求平均值法是不能减小的.
例题7某同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5.51cm,5.51cm,5.53cm,5.55cm,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A.5.51cm
B.5.52cm
C.5.525cm
D.5.53cm
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最后记录结果保留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与测量值相同,因为0.01cm 位上的数字已经是估读的,再往下一位记录的数字是无效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出现无效数字是错误的,所以正确答案应选D.
答案:D
科学探究
例题8小明在“探究可能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保持橡皮到后面屏幕之间的距离不变,把手电筒打开后放在距离橡皮前面不同的位置(25cm处、20cm处、15cm处、10cm 处及5cm处),分别测量在屏幕上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1)小明此实验探究的影子的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
(2)此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________法.
解析:影响影子大小的因素很多,在此实验中,小明控制橡皮与屏幕间的距离不变,改变手电筒与橡皮间的距离,所以探究的是影子的大小与发光体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的关系,研究此题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1)发光体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2)控制变量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