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从瘀论治的再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从瘀论治的再认识
缪卫华;汪荫华;缪春润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以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
程度的全身症状[1] .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易于癌变,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与UC 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影响UC 的预后.笔者于临床从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较好效果,兹述体会如下.【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2(044)001
【总页数】2页(P5-6)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瘀阻肠络;活血化瘀
【作者】缪卫华;汪荫华;缪春润
【作者单位】东台市中医院,江苏东台,224200;东台市中医院,江苏东台,224200;东
台市中医院,江苏东台,22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主要发生在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
炎症性疾病,以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腹泻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1]。
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易于癌变,治
疗颇为棘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与U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影响UC的预后。
笔者于临床从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较好效果,兹述体会如下。
1 溯本求源,瘀阻肠络是病机关键
中医学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根据其腹泻、里急后重、腹痛、黏液脓血便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痢疾”、“泄泻”、“肠澼”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五
脏相关。
发病多由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所致,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概括了本病的发展规律。
脾弱气虚,则血行无力,瘀滞脉中;脾虚日久,阳虚生寒,外受寒邪,寒则血凝;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肠中,则血因湿而滞,因热而结;郁化热毒,下注肠道,壅塞气血,以致肠腑气血凝滞,肉腐血败而成痈疡,下痢赤白。
饮食不节,脾运失司,痰湿内蕴,以致痰瘀互结;湿蕴化热,下注肠道,脏腑气血凝滞,肠膜血络受损;情志不遂,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
由此可见UC患者虽病因不同,证型各异,但虚、郁、寒、湿、热皆可致瘀,其病机均有气机不畅,瘀血内阻。
而血瘀形成后更加阻滞气血,气滞血瘀互为因果,交相为病,且瘀血内留,脾胃运化受阻,气虚更甚,瘀血愈聚,气血愈虚,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可见,瘀血既是UC之病理产物,又是UC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UC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
故本病的主要机理是:脾胃虚弱,肠络瘀阻,瘀血内停,不通则痛,血不归经,则便血不止。
脾肾亏虚是发病之本,寒湿热郁毒瘀是致病之标,本虚是发病基础,但标实是发病关键,其中又以瘀阻肠络为要。
现代研究也表明,本病特别是病变的局部存在血液循环高凝状态,即存在血瘀证,而且高的血凝状态与UC的损伤程度成正比[2]。
2 分期论治,活血化瘀当贯穿治病始终
血瘀证候存在于UC的各型及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瘀血在本病的发病和复发中占有
重要地位。
活血化瘀是治疗UC的重要法则,应融于辨证施治中,贯穿治疗始末。
正如王清任所强调的:“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化瘀可行血,血行则气畅,瘀血得以消融,瘀滞得以畅通。
使瘀血祛,新血生,肠络活,腐肉祛而新肌生,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有调整免疫、抗炎、抑菌、清除炎性产物及细胞毒,改善肠组织循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黏膜异样增生与组织纤维化及镇静、止痛、改善肠道运动等作用,有利于溃疡的修复与消除[3]。
2.1 急性发作期:湿热蕴肠,气血不调《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云:“泄泻,注下
症也……溏泄之肠垢污积,湿兼热也。
”发病初期湿热毒邪壅盛,蕴结大肠,壅阻气血。
气血相搏,脂膜血络受损,故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而黄,脉滑数。
血败肉腐为疡,腐败化为脓血,则便下脓血,便血鲜红为本病主要症状,此乃大肠气血凝滞,血不归经,加之热入血分,迫血妄行使然。
本期热毒灼伤血络为主,若单用清热燥湿解毒之品恐难解除。
若只知凉血止血,止血太过或寒凉太甚,反致瘀重,使湿瘀留滞,久病入络,以致迁延不愈。
治疗应清肠化湿、凉血化瘀兼顾。
正如刘河间所提出的“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常用药:黄连、黄芩、煨葛根、白头翁、郁金、木香、丹参、红花、炒当归、赤芍、炒白芍、地榆、生甘草。
腹痛较甚者,加徐长卿、延胡索;便血为主者,加茜草、槐花;伴发热者,加金银花、柴胡;湿邪偏重,胸脘痞闷,渴不欲饮者,加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薏仁。
本方以大剂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先,然佐活血化瘀则可凉血无凝血之弊,活血无动血之虞。
2.2 慢性迁延期:正邪交争,痰瘀阻络此时邪正交争,正虚尚耐攻,多为虚实错杂。
脾虚湿困,痰浊瘀血阻滞肠络,互为因果,以致病情胶固难解,反复不已。
瘀血阻滞,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不止,刺痛不移,泻下不爽或见黑紫黏冻,舌质紫黯或见瘀斑瘀点,脉沉涩等。
此即王清任所述:“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总提瘀血过多。
”治法应攻补兼施,补脾益气,清肠化湿,佐以活血化瘀,行气逐
痰为旨。
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将活血通络和化瘀止血二法合用,力求活血不伤血,止血不留瘀。
治宜攻补兼施,活血化瘀。
常用药:黄芪、白术、黄连、当归、苍术、仙鹤草、三七、红藤、全当归等活血止血,同时可随证加用竹茹、陈皮、半夏、厚朴、苏子等行气化痰,从而达到标本兼顾、祛瘀生新之治疗目的。
2.3 临床缓解期:病久入络,脾肾两虚但凡久泻久痢每多夹瘀,此即所谓“久病
入络”是也。
诚如叶天士所云:“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
”后期因久病不愈,脾病及肾,则脾肾双亏,阴阳气血虚弱,正虚邪恋,正虚不耐攻。
此时患者可见腹泻,有黏液或少量脓血便,食少,腹胀,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质淡黯或有齿痕,舌体可见散在瘀点、瘀斑,脉细弱或涩。
此期虚、瘀同病,治疗既要紧扣一个“瘀”字,更要注重一个“虚”字。
治以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为主,辅以调气行血。
恪守化瘀通滞不伤正,扶正固本不留邪,使其“愈其自然”。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干姜、丹参、乳香、红花、肉豆蔻、白芍、甘草等。
3 衷中参西,合理选择应用活血药物
3.1 活血而不能破血UC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损伤的内皮不仅失去了抗凝功能,而且通过提供暴露的胶原组织及分泌促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血栓的形成。
血栓形成后加重肠黏膜的缺血、缺氧,进一步损伤肠黏膜,成为便血的重要机制。
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发现活血行气类中药,尤其是丹参、红花、当归、制乳没、三七、血竭等对改善肠黏膜的微循环,改善其新陈代谢,消除黏膜充血、水肿,增加肉芽组织血供,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具有良好的作用。
临床多选用这些药物活血化瘀、祛腐生新之品,使瘀去新生。
但本病多有肠络损伤,故破血动血之品一般慎用,以防有出血之变[4]。
故“活血而不破血,止血而不留瘀”是治疗UC的重要法则。
3.2 重视药物的配伍活血化瘀是治疗UC的重要法则,融于辨证施治中。
临床上根据不同情况配伍分而治之。
如根据“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的理论,在使用活
血化瘀药时,常配伍行气药以行瘀;如属寒凝血瘀者,配伍温经祛寒药,通过药物的辛热作用改善血液循环;瘀久正虚,若属因虚致瘀,正气亏虚,脉络瘀阻,当配伍补气药,使气旺以促血行;如热灼营血,瘀血内阻者,配合清热凉血药同用;因痰湿或湿热阻滞而致瘀者,配伍化痰燥湿或清利湿热药物;因瘀血化热阻滞经络者,配伍荡涤瘀热药;由于阴血不足,肠道失于濡养而引起气血凝滞者,当滋阴养血而通瘀。
3.3 静脉用药提高疗效静脉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改善
局部血运,较快促进炎症吸收和溃疡愈合,避免了直接大量服用活血祛瘀药对胃的刺激,并可避免和减少消化液和消化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和破坏,有利于药物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
4 小结
UC的病因尚未明了,现代医学认为与人体免疫功能减退,细菌、病毒感染,饮食、精神因素有关。
本病不只是结肠局部病变,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与脏腑功能障碍,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平衡失调有密切关系。
现代研究发现,UC存在着瘀血状态,并证实活血化瘀可以促进组织修复,调整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UC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防止其进一步恶化[5]。
由此可见活血化瘀是治疗UC的重要法则。
5 参考文献
[1] 江学良,权启镇,王东,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8:332
[2] 周欣,程计林,宗春华,等.炎症性肠病血栓栓塞及血栓前状态的研究进展.国
外医学·消化系统病手册,2000,20(4):209
[3] 郑红斌,陈咸.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防治优势及辨治要点.中国中医急症,2003,12(5):439
[4] 韩柯,王茂男.活血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吉林中医药,2007,27(12):
16
[5] 江学良,权启镇.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中医杂志,1997,38(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