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境界——纪念恩师欧阳中石先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书家




界—











_





2.
欧阳中石 自作诗一首69cm×135cm
2005
相对的概念,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旧就谈不上新,没有新也就无法谈旧。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互相之间不是取代,而是丰富。

新的出来了,就纳入传统。

事物就是这样向前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火花,旧的也不断得到丰富,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厚度。

面对书法传统这条长河,先生对创新始终保持独有的冷静与清醒。

20世纪90年代,当代书法进入风起云涌的创变时期,各种思潮流派竞相斗妍,先生却异常坚定地沉浸在传统法帖之中,用超人的意志向属于自己的艺术彼岸挺进。

他强调,继承和创新都是走在同一条路上,但历史是唯一的评判者。

他的艺术视野十分开阔,无论哪种新流派、新书风,他都能尊重包容。

他说:“历史的长河,不管你靠东边走还是靠西边走,总是在这条长河里,跳在长河外边的还没有。

鱼要跳在旱地上,活不成。

非得顺着河走,……是走中流,还是走逆流,且不谈,但是你都在长河里头。

”他常常告诫学生,我们既跳不出传统,也离不开时代。

所以,这两手都要硬,都要强。

他坚信,书法的创
变不可能撇开传统另起炉灶。

回望清代以来的书法发展史,自碑派
崛起后,它在笔墨、气韵、格调、体势等多
方面改变了传统帖学的审美习惯,突出视觉
冲击。

如何在传统文人书风中糅合碑派用笔
成为时代课题,但成功者寥寥。

而欧阳中石
先生的书法实践颇具启迪意义。

他的书法早
年根植于魏碑的深厚土壤,积累了丰富的碑
派用笔方式;既而拜吴玉如为师,学习“二
王”书法,又涉猎米芾、赵孟、王铎等,
广收博览,各取其用。

这一时期,先生的行
书进入了新变通会的境界,将“吴体”融于
碑意之中:既得“吴体”的洒脱飘逸之风,
又含碑派的老辣纵横之意,在古朴凝重中流
溢出浓郁的书卷气,温婉大方,雄秀文雅,
形成了“这一个”独特的“我”。

先生还擅
长使用柔软的羊毫,使点线更具有弹性,将
沉实的笔墨化为刚健之气,似铁铸铜浇,真
力弥漫其间。

当我们欣赏欧阳中石先生代表性书作
时,一种充溢于天地之间的朴茂雄强、典雅
纯正的气息扑面而来。

先生跳出常规范式,
对碑派艺术进行反向思维,并大胆借鉴,活
学活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赵之谦用帖的方
法写碑,化生拙为优雅,成为清代书坛创立
新风的集大成者;而欧阳中石先生则寻找适
合自己的路径与方式,用碑的笔意写帖,对
线条与结构进行适度创变与雅化,在传统体
系中提炼、升腾、膨化出具有时代审美的新
面貌。

在行书领域的探索实践与卓越成就,
让先生成为当代书坛熠熠生辉的坐标,他为
这门古老的艺术提供了一种借古开今的典型
范例。

二、抱德修身从平和处做起
苏东坡曾评价文同:“与可之文,其
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

诗不能
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在
东坡看来,文同笔下的墨竹正是他超拔精
神的外化,一语道出了艺品与人品的关系。

古代文人普遍重视道德修为,崇尚学问与涵
养。

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欧阳中石先生认
3.
欧阳中石 论书一则90cm×80cm
年代不详
4.
欧阳中石 时代颂34cm×135cm
年代不详
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德、化、和”四字。

他在《谈个人素养文化》一文中说:“个人的修养包括高尚的品质、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充实完美的学识品德。

”他始终将“惟德者馨”当作自己的人生准则。

先生的艺术人生同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息息相关。

他从小热爱书法,6岁执笔写字,一生不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还是一名学生的他饱受战乱之苦,在颠沛流离中依然坚持学习书法。

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基层学校三十载,饱经风霜,历尽坎坷。

正是经历了人生风雨的淬炼,他的风骨愈加坚劲、挺拔,以及溢满房间的无限亲情。

先生常说:“教
书就是我的生活,讲讲课,我反倒很轻松。

每天和学生见面,我很开心。

”在这个精神
天地里,先生一往情深地把他一生的实践、
思考与见解毫无保留地传导给学生,循循善
诱,诲人不倦,就像蜡炬一样无私地燃烧自
己,点亮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后
来者的为人与从艺。

在我师从先生30多年的岁月里,先生
的每一次谆谆教诲都铭刻在我的心底。

记得
2004年,我计划出版一本作品集,将若干
新作面呈先生批评指点。

先生看后给予了鼓
励,但同时发现我的作品里没有小楷,他要
求我一定补上这一课。

先生说,身为书家,
三、在宏阔的文化背景中定位书法
我第一次感受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理
念是在1984年的一个冬日,那时我在西安
读书,寒假回京期间到先生家求教。

先生看
完我临的《张猛龙碑》后问:“你为什么要
临习这个碑?它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你了
解魏碑的历史与文化生成背景吗?”未及我
回答,先生又说:“写字不是简单的形似,
而是贵在把它当作学问来研究,从中找到与
你心灵相通之处,这一点很关键,回去悟
吧!”事实上,先生这一席话的奥义,我是
在10多年后才渐渐领悟的。

数十年来,欧阳中石先生围绕书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