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中的首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和平等对话,因此,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期以来,教师一直作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
习成绩的评判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这种角色的转变无疑是一个挑战。

尽快适应新的
教师角色的要求,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由“讲”到“学”的转变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
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佳组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活动中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
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如在学习《腔
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一单元时,在讲解了课本基本知识和认识民歌地域划分的地图后,
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民歌的所属地域,再用课件播放介绍该地域的地貌、人文、经济等
特点,从学生学生较为熟悉的民歌入手,让学生试着去分析该地区的民歌特点。

学生们有的
思考,有的讨论,他们思维活跃,纷纷发言,有的哼唱这些熟悉的旋律,有的分析歌曲的旋
律线条,有的分析歌曲的歌词……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并能在课下利用课余时间上网、跑图书馆、向有经验的老人求教,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了课本中的民歌,还搜索
到了一些课本之外的民歌,丰富了自己的民歌视野。

在这一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由“重结果”到“重过程、重结果”的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知识学习
的思维过程,甚至事倍功半地让学生单纯地去记忆。

在新的音乐教材的教学中,需要我们抓
住时机,培养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在讲《沈心工与李叔同》一节时,我讲到学堂乐歌大多数都是现成的歌曲曲调添上新词,于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
根据自己的学校生活添上一段新词。

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只有一位学生用李叔同的
《祖国歌》添词了一首自己的生活歌曲,歌词幽默,并起来给全班同学演唱了一遍。

当时,
我特别高兴,夸奖她是个有文采、爱动脑子的学生,歌曲演唱得很好!经过这一启发,学生
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学生们都创作出了自己的歌词,也深深记住了学堂乐歌大都是添
词的这一特点。

从此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学生们还是大有潜能可以挖掘的。

三、由“听觉”到“听觉、视觉”的转变
在教育心理学中曾经有人提出:在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下教学,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事
物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所学的知识记忆扎实、运用灵活。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我们可
以从以往的狭小空间中走出来,比如教具的多样化,歌曲、乐曲的演唱、演奏的可视化等等。

以往的音乐欣赏课只是利用音响资源(如录音机、VCD机等),而现在,教具上的改革与突
破(如电脑、幻灯机等)带来了很大的不同,可以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有机结合。

如在讲《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节时,我根据歌曲的情感内涵,从网上寻找与歌曲情感相似的古代的
图画、图片,并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做成电影幻灯片,让学生把传统的听觉欣赏改为
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体验。

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准确地划分了歌曲的段落层次、
强弱关系,总结获得了乐曲情感的内涵,达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新颖的形式也更利
于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可观赏性。

四、由“静”到“动”的转变
往常的音乐课堂老师往往强调听的时候要静,节奏记忆上要静,理论记忆上要静,只有学唱的时候才可以发出声音。

然而“静”不利于学生发挥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并不适合音乐课的教学。

如果将整节的欣赏课都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而不能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显然是不行的。

往往音乐欣赏课课堂呆板也正是走入了这一误区。

联想和想象,是欣赏教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譬如在讲《草原放牧》一曲时,我先让同学们用拍掌或敲击桌面的方式来模仿骏马奔跑的声音,然后将第一主题的节奏呈现在大屏幕上,再让同学们来击打该主题的节奏。

同时又出现了蒙古族马背上的舞蹈的动作律动,同学们的兴趣更大了,有的拍手,有的敲击桌面,有的学着做律动动作,学得可带劲了。

在热烈的气氛中,不但使同学们掌握了蒙古族短调音乐的一些基本节奏和基本特点,还学会了一些常见的小的舞蹈常识,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做“平等中的首席”,放下架子,改变角色,建立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与学生一道共同开发课程、研究课程,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创新性地开展音乐教学工作。

在音乐课堂这个百花园里,我们渴望的不是众花一色,而是万紫千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