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指导论文范文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指导论⽂范⽂3篇
PSBH护理本科毕业论⽂指导论⽂
1资料与⽅法
1.1⼀般资料选择
本学院2007幅护理专业本科毕业⽣,共182名。

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62⼈,对照组120⼈。

年龄21~23岁,⼥⽣占95.61,男⽣占4.39。

1.2研究⽅法
1.2.1制定PsBH培训内容
PSBH培训内容主要包括4个⽅⾯:PSBH概况、哲理和使命等的介绍、选择健康问题的思维,拟定解决问题的⽅案,制定⾏动⽅案,明确评价指标和⽅法。

1.2.2实施实验
组采⽤PSBH指导⽅式,对照组采⽤传统的论⽂指导形式。

在给学⽣培训前组织课题组⽼师学习PS—BH,讨论并制定PSBH 训练流程,见图1。

1.2.3PSBH效果评价
⾃⾏设计“PSBH培训调查问卷”对PSBH培训和效果进⾏评价,该问卷内容包括学⽣对研究选题、科研设计、发现健康问题、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论⽂写作等步骤,以及对PSBH培训班课程安排、教学效果和整体效果评价2个部分。

每个条⽬按“很好、较好、⼀般、没有”4级评分,另设有⼀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由补充回答。

于2011年6⽉初发放给学⽣,随毕业论⽂⼀起回收,回收有效问卷6O份,有效率96.77。

另外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毕业论⽂成绩、毕业论⽂选题类型进⾏⽐较。

1.3统计学处理
采⽤SPSS13.0进⾏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

研究对象的⼀般资料⽤百分⽐进⾏描述性统计,研究数据处理采⽤Y检验、t检验。

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对PSBH培训效果的评价
调查显⽰98.31学⽣对PSBH培训课程、科研指导的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通过培训课程认为⾃⼰较好掌握PSBH⽅法的占71.19。

有71.19的学⽣认为使⽤PSBH可帮助发现需解决的健康问题。

认为PSBH对研究课题选题有较好启发的学⽣占83.o5,⽽认为对科研设计有较好指导作⽤的仅占38.98。

在对查阅⽂献、资料收集及正确运⽤统计学⽅法⽅⾯认为有较好启发的分别占69.49和72.88,有66.1o的学⽣认为对论⽂撰写有较好的帮助。

在课程安排上,学⽣认为⽐较合理占52.54。

在培训中,对讨论法、案例法的教学效果达到较好以上的占5O.84。

2.2两组毕业论⽂成绩⽐较
实验组毕业论⽂成绩79.97±5.89与对照组78.62±6.15⽐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毕业论⽂类型⽐较
两组学⽣毕业论⽂选题在实验研究论⽂和综述两类的选择上⽐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3讨论
3.1PSBH培训可有效引导学⽣护理科研的开展
PSBH的实施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促进健康”为⽬的科研思维模式,它的⽴⾜点⾜“利⽤现有的资源去解决⼩型的、现实的、⼒所能及的健康问题”,引导学⽣从tl已最关注、易解决的问题着于,循序渐进的深⼊护理科研。

但PSBH仍有同于科研的地⽅,其强调的是引导,在研究内容、⽅法、过程等⽅⾯不及科研要求的严谨,它⽤浅显易懂的⽅法教会学⽣护理科研的完整步骤,且易于学⽣理解掌握,⽽不是⼀开始⽤⾼深的科研⽅法、⼿段将学⽣拒之门外。

从本课题的调查显⽰,98.31学⽣对PS—BH培训课程、科研指导的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认为有助于发现健康问题的占71.19,对选题有较好启发的占83.O5。

可以看出学⽣通过PsBH培训指导,能够去发现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形成研究的⽅案,⽽不是在选题的时候显得茫然⽆助。

⽽且课题组将PSBH培训安排在学⽣实习之前,通过培训后,学⽣可以带着初拟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临床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再和指导⽼师进⾏讨论,进⼀步完善选题及研究⽅案的设计。

让学⽣有充分的准备进⼊临床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增加学⽣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能保证学⽣毕业论⽂的顺利完成。

3.2PSBH培训有助于学⽣科研思维的培养
护理本科层次的学⽣科研能⼒的培养,应重在过程的实践l7j,并不需要学⽣去做⾼深和复杂的研究,对学⽣科研思维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科研能⼒的初衷。

本调查显⽰两组学⽣毕业论⽂成绩⽆显著差异,⽽在论⽂类型中,实验组撰写实验研究论⽂的⼈数明显⾼于对照组(P<0.01),且撰写综述的⼈数低于对照组(P<0.01)。

可以看出PSBH能够帮助学⽣获得去探究临床问题的⽅法,发现⾃⼰研究的兴趣点,以⾄学⽣选择研究性课题的较多。

这可能与在PSBH培训中引⼊临床实例,分析如何去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怎样设计研究⽅案;在缺少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现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帮助学⽣找到合适的选题等有关。

这样的过程对学⽣的科研思维能⼒训练起到较好的引导作⽤。

为此,在后期调查中学⽣普遍反映应将PSBH的⽅法融⼈到《护理科研》课程中,这样便于更好的掌握和运⽤PSBH,指导其撰写毕业论⽂。

•医学教育•doi:10.3969/).issn.1671-8348.2014.19.054重庆医学2014年7⽉第43卷第19期
3.3PsBH指导时间问题
PsBH课程培训的时间较短,护⽣在校期间从提出观点、讨论、确定选题到进⼊lJ术实习的时间仅有1个⽉,⼀半左右的学⽜认为课程时I1_iJ安排I,⼈_理,教学⽅法还需要作进步改进。

此在F•步研究tI,需进⼀步修订、完善PSBH培训⽅案,根据情况适、f,延长培训时问,改进教学⽅法。

然后再次进⼀步验汪PSBH的¨丁性。

总之,通过PSBH对护⽣科研能⼒的培养和训练,n丁使{,l⽣进⼀步掌握护理科研程序,体会到护理科研的精髓,激发护⽣关注和参与护理科研]:作的兴趣,为今后的护殚科研探索、创新奠定基础。

作者:黄琼曾兢单位: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指导论⽂
毕业论⽂是本科教学阶段培养的重要内容之⼀,是学⽣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的体现,是对学⽣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的考核。

对学⽣是学习深化和提⾼的重要过程,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作为⾼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受到较⾼重视,但也⼀直存在质量偏低的通病[1]。

中医学的教育和学习具有特殊性,同时五年制中医学本科的后两年基本都是临床实习和准备考研的阶段,因此在毕业论⽂的撰写上有着不少的问题。

⽬前本科学⽣的学习仍以教师指导为主,因此毕业论⽂的指导⼯作尤为重要[2]。

笔者近⼏年来作为本科⽣导师指导多名学⽣进⾏毕业选题、论⽂撰写,在此期间有所思考,特成此⽂以供学⽣参考。

1本科⽣毕业论⽂撰写的问题
本科⽣论⽂中常见问题之⼀是体裁单⼀,论⽂类型⼤多是⽂献综述,研究型的论⽂较少。

达不到⿎励创新、⿎励思考的⽬的。

同时,作为最为常见的论⽂类型,⽂献综述的撰写本⾝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基⾦项⽬: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动计划[No:ZYSNXD-CC-MZY03~*通讯作者的是“复制粘贴”和“综⽽不述”。

我们常看到论⽂冗长,基本都是复制粘贴了参考⽂献的摘要或者是结果数据,甚⾄很多是整段⽂字的复制。

这样的论⽂除了锻炼查⽂献,没有其他的作⽤。

其实综述并不好写,国际知名杂志的综述都是各⾃领域的顶尖级⼈物才能写的。

对于本科⽣写综述,当然要求全⾯查找⽂献,但更重要的是分析⽂献的特点,总结规律,提取精华。

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求能反应出作者的想法。

这就要求撰写者除了“综”,还要“述”。

这⼀点是⽬前本科⽣⽂献综述最为缺乏的。

当然这和本科⽣阶段的培养⽔平有关,不能指望学⽣能写出多么前瞻的观点。

但作为导师,更应该做的是指导学⽣去仔细分析每篇参考⽂献,不只关⼼⽂献的数据结果,还要关⼼论⽂中的研究⽅法,⼀是学习其⽅法,⼆是分析其⽅法有何特点,或者是否存在问题。

同时也要学习论⽂的研究思路,分析论⽂逻辑是否合理,结果是否能说明问题等。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汇总整理的⽬的,并且能够启发思维,形成⾃⼰的观点。

2关于本科⽣毕业论⽂的思考
上述的这些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反思。

我国绝⼤多数⾼校对于本科⽣毕业是有着撰写毕业论⽂的要求的。

但这⼀点其实也⼀直⾯临着争论。

因为本科毕业论⽂的撰写时间正值临床实习期间,⽽且有很多学⽣在紧张地复习考研,因此有不少学⽣认为毕业论⽂是额外的负担。

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为医学本科⽣尤其是中医学本科⽣,3~4年的理论学习加1年多的临床实践,尚不⾜以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多少理解,更勿论探索,因此本科毕业论⽂也属可有可⽆。

最终学⽣上交的论⽂⼤多质量平平,甚⾄是凑合⼀篇了事,流于形式。

⽹上也有传⾔四川⼤学等⾼校拟逐步取消本科⽣的毕业论⽂制度。

反观其他国家的本科教育,国外的很多⼤学在本科阶段的确没有我们意义上的毕业论⽂D]。

资料称美国本科⽣⼤多是不需要写毕业论⽂的,但平时课后会经常写⼀些类似论⽂的东西(essay)。

澳⼤利亚本科⽣是不需要写论⽂的;韩国本科⽣是不需要写论⽂的,但你也可以选择写论⽂,如果最终通过答辩,你还可以获得荣誉毕业⽣的称号;意⼤利、德国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规定,有的专业要写,有的专业不写;荷兰、芬兰、爱尔兰和西班⽛的本科⽣是需要写毕业论⽂的。

笔者认为,毕业论⽂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认识的⾓度。

⾸先,我国的本科教育,甚⾄是研究⽣教育,普遍存在灌输为主的问题,课堂讲,课后背,和我国的中⼩学其实是没有多少本质区别的。

尤其是在医学教育上,基本是死记硬背。

但其实⽆论哪⼀门学问,包括现代医学、中医学,都有着⼤量的盲区、误区、热点、疑点,每⼀门学问都有着发⽣发展、⾃我完善的曲折历程,⽽这些内容都是引发学⽣兴趣的关键点。

兴趣是最好的⽼师。

⽽本科⽣能够把对专业中某⼀点的兴趣加以挖掘、总结、表达,为数不多的机会之⼀就是毕业论⽂。

其次,通过毕业论⽂的撰写,学⽣对某⼀领域的认识得到加深,这⼀⽅⾯可提升学⽣对专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些助⼒。

⼈才难得,真正的⼈才都醒悟得早。

让本科⽣写论⽂,对于有头脑有远见的学⽣来说,可以为将来的学术研究探索⽅向。

另外,毕业论⽂的撰写和答辩,对于学⽣也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学⽣基本是不爱说话不爱表达的。

在培养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到了硕⼠甚⾄是博⼠,还有部分的学⽣⽂章写作思路不清,上台答辩⼼慌⼝拙。

从这个⾓度来说,毕业论⽂撰写与答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3关于中医学本科⽣毕业论⽂的选题建议
由于上述应试教育、灌输教育的模式,学⽣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因此经常遇到的现象是,学⽣不知道该写什么。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的要求,要求我们引领学⽣找到兴趣点。

作为⼀个临床医⽣以及临床科研⼈员,笔者觉得可以从两⽅⾯加以引导。

第⼀⽅⾯是留⼼临床⼯作的疑点。

不论是哪⼀科哪个疾病,都有临床疑惑的地⽅,都有下级医⽣需要向上级医⽣请⽰的地⽅,都有着上级医⽣需要讨论并且拍板的地⽅。

这些地⽅很可能就是研究题⽬所在。

例如⼀个肝癌患者反复发热,⽆感染表现,并出现乏⼒、纳差,请⽰上级医师后⽤⼩柴胡汤治疗效果很好,可以引发诸多疑问:“肝癌患者是否均属中医肝病?”、“经⽅在癌症患者治疗中应⽤情况如何?”、“⼩柴胡汤与柴胡针剂有什么关系?”等等。

学⽣在西医科室轮转时也会遇到诸多临床问题,这时也应多与中医联系、联想、对⽐。

第⼆⽅⾯是关注当前研究的热点或争论。

⼤多数的研究论⽂都是围绕着各⾃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的,引导学⽣关注这些热点会有较丰富的材料可以利⽤,同时也是对学⽣专业化教育的机会。

近年来有关中医价值的讨论较多,很多学⽣也有着⾃⼰的观点,应⿎励学⽣围绕⾃⼰的困惑在某⼀点上查找论据、汇总进展,形成论⽂。

有观点认为本科学⽣尚处在打基础的阶段,更适宜于进⾏宽泛话题的讨论,⽽针对⼀点的论⽂不适于此阶段来撰写。

这⼀观点的确⽆可厚⾮,但是本科⽣毕业向研究⽣转化这个时期值得就培养⽅式进⾏变化。

⼀⽅⾯热点问题对于学⽣有着很强的吸引⼒,这有助于学⽣未来的研究⽣涯;另⼀⽅⾯现在我们经常⾯临的问题是本科⽣啥也不会,到了研究⽣让他啥都会⼲,得⾃⼰找题⽬、做综述、写开题,这样的培养往往是有脱节之嫌。

在本科⽣毕业这⼀阶段,从专业研究⾓度对其进⾏培养有利⽽⽆弊。

第三⽅⾯是⿎励临床研究。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在本科阶段主要以掌握临床技能为主,很少有从事系统的基础研究的可能。

因此很多⽼师学⽣都感觉⽆法写出较好的研究型论⽂。

其实研究型论⽂不必都是基础实验,临床研究也⼤有可为。

本科学⽣可以开展调查类研究、访谈类研究以及观察性研究等。

这些⽅法技术条件要求低,实施简单,⽽且能够锻炼科研思维,对学⽣⽇后深⼊研究打下基础。

毕业论⽂是⼀个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科研思维逻辑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本科⽣毕业论⽂存在的上述问题体现了教育培养设计的⽋缺、定位不够清晰,因此质量不⾼。

笔者认为,应当把毕业论⽂作为本科⽣学习能⼒的扩展机会,科研思路的锻炼机会。

抛开为了毕业编⼀篇综述了事的想法,给学⽣⼀些机会,开展⼀些适合本科学⽣的科研活动,为后续的医学专业⼈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翟笑枫单位:上海长海医院中医科
强化本科毕业论⽂指导与写作
⼀、问题的原因:指导—写作的规范缺失
笔者认为,当下本科毕业论⽂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度的本质性问题,⽽在于制度实施过程中具体环节的偏离。

观以当前本科毕业论⽂的运作过程,除去评价机制等⼀些因素暂且不论,教师指导⾓⾊的缺位和学⽣主体⾓⾊的不⾜,可能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

(⼀)教师指导⾓⾊的缺位
本科阶段的毕业论⽂运作形式显然应当不同于研究⽣阶段,其最主要的区别即在于指导教师的⾓⾊。

在研究⽣阶段,⼀般都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掌握了基本的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技巧,因此论⽂作者⼀般在论⽂选题、写作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指导教师则相应地成为论⽂的把关者。

⽽在本科⽣阶段,由于⼤部分学⽣并没有经过学术训练,甚⾄是没有经过基本的论⽂写作规范训练,因此,要求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挥更⼤的作⽤。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就不仅是简单的把关主体,⽽事实上是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甚⾄是主导者。

如果说⼀篇研究⽣的学位论⽂的质量与论⽂作者紧密相关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篇本科⽣的学位论⽂质量实与指导教师的指导度更为密切。

“学⽣是本科毕业论⽂写作的主体,⽽教师则应成为主导,特别是学⽣毕业论⽂写作缺乏主动性和⾃觉性的现今,论⽂指导教师的主导作⽤更显重要。

”[4]然⽽,⼀⽅⾯本科毕业论⽂中的实际现状要求指导教师发挥更⼤的作⽤,另⼀⽅⾯却出现指导教师⾓⾊缺失的现象。

不同于研究⽣阶段实⾏的导师负责制,本科毕业论⽂阶段的指导教师仅为临时性的论⽂指导教师,相⽐来说,重要性要⼩得多,指导教师的责任⼼下降似乎具有⼀定的必然性。

随着本科⽣数量的不断增加,每位教师所要指导的学⽣数量也不断攀升,特别是有些教师还承担研究⽣学位论⽂的指导,任务就更加繁重。

同时,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实际上也⼗分繁重,轻本科毕业论⽂指导也就成为了⼀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再加上,很多⾼校形式上⾼度重视本科毕业论⽂⼯作,但实际上缺乏相关的政策投⼊,教师的指导⼯作缺乏应有的激励,这也是导致本科毕业论⽂指导⼯作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学⽣在整个论⽂周期中与指导教师见⾯的频率多为两次左右,甚⾄有部分学⽣除答辩外从未与指导教师有过直⾯联系。

指导教师与学⽣联系的常规渠道则是通过电⼦邮件等⽅式。

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些学⽣在论⽂写作过程中主动性差,另⼀⽅⾯也⼀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些教师指导⾓⾊的缺失。

因此,如何强化教师在本科毕业论⽂中的指导⾓⾊地位,激励教师对本科毕业论⽂⼯作的投⼊度,优化教师的指导形式,提升指导效果,实为当下本科毕业论⽂⼯作改进与优化的基本考量点。

(⼆)学⽣主体⾓⾊的不⾜
当下本科毕业论⽂质量堪忧,⼀⽅⾯与指导教师的⾓⾊缺失有关,另⼀⽅⾯与学⽣主体性严重不⾜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是否经常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时,只有1/4的学⽣表⽰偶尔会主动联系,甚⾄有不少学⽣表⽰从未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过。

⽽对于论⽂进度的把握,有⼀半的学⽣表⽰是在指导教师⼀再督促下完成,有的甚⾄直⾄论⽂答辩之前才拿出初
稿。

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少学⽣在毕业论⽂写作过程中动⼒不⾜,态度不端正,主体意识严重缺乏。

当然学⽣主体⾓⾊的不⾜,⼀⽅⾯与诸如动⼒、态度等主观因素有关,另⼀⽅⾯,也与⼀些客观因素有着直接的关联。

对于绝⼤多数的本科毕业⽣来说,毕业论⽂写作之际也往往是⾯临四年最⼤考验的时候。

有的学⽣专⼼于考研深造,有的学⽣致⼒于各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更多的学⽣奔⾛于各种招聘会,还有的学⽣则已经进⼊实习和准⼯作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学⽣的关注重⼼已经从学校迁移⾄社会,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可否认地趋于直线下降,因此对毕业论⽂写作的漠视难以避免。

再加上,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率往往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源状况,因此,学校实际上也默许了学⽣的这种⼼理动机,就业的位阶实际上远⾼于毕业论⽂的份量。

另⼀⽅⾯,毕业之际升学、就业等各种压⼒接踵⽽来,使得学⽣不再可能安⼼于毕业论⽂的写作,时间和精⼒的投⼊⼗分有限。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其过往的课程作业质量要⽐毕业论⽂质量⾼得多,这说明⾮能⼒⽔平问题,⽽是环境所造成的动⼒、⼼态和投⼊度出现了问题。

因此,如何通过本科毕业论⽂实施环节的技术性改进,部分化解毕业环境对本科毕业论⽂写作的外部⼲扰,激励学⽣的写作动⼒,提升学⽣的主体性意识,是当前优化本科毕业论⽂⼯作的另⼀着⼒点。

⼆、问题的应对:指导—写作的规范化改进
问题的出现虽并不⼀定证明制度之合理性的丧失,但⾄少证明制度优化之必要性。

既然本科毕业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开拓制度的正向功能,⽽消减制度的负⾯效应,⽆疑是当下本科毕业论⽂⼯作优化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出发点,实际上就在于通过制度的规范化运⾏和具体实施环节的技术性改进,有效地激励和提升指导教师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良性本科毕业论⽂指导与写作机制。

(⼀)教师指导⾓⾊和学⽣主体⾓⾊的规范化与优化
第⼀,教师指导⾓⾊的功能发挥。

基于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如何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导向性作⽤,直接关系着本科毕业论⽂质量的提升。

⼀⽅⾯学校应当加⼤对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作的政策扶持,另⼀⽅⾯应当明确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其指导⾓⾊不仅仅体现在对最终论⽂成稿的修改上,实际上在论⽂选题、开题、写作、答辩中都应当发挥指导性作⽤。

指导教师应当在指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的学术研究、学术写作和应⽤创新能⼒。

但这绝不意味着指导教师主导论⽂全过程,对于指导教师来说,引导⽽不替代、指导⽽不包办、监督⽽不⼲预才是理想的⾓⾊定位。

第⼆,学⽣主体性功能的发挥。

教师的指导、甚或主导⾓⾊,并不能消解学⽣的主体性地位。

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发挥学⽣的主体性,⽽是要求学⽣围着⾃⼰转,按照他的思路去研究、构思。

这种指导⽅法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中⼼主义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的延续,从⽽抹杀了学⽣的创造热情,限制了学⽣的思维,造成学⽣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敢独⾃涉猎新的研究领域。

”[5]因此,⽆论在论⽂选题、开题、写作以及与指导教师互动中,必须要强调学⽣的主体⾓⾊定位,强调学⽣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独⽴、⾃主地完成毕业论⽂的重要性。

第三,指导教师与学⽣的互动机制。

当前本科毕业论⽂写作中,教师与学⽣的互动不⾜,也是造成论⽂质量不⾼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对指导教师与学⽣间的互动频率、互动节点有⼀定的规范化要求。

⽆论在论⽂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和写作阶段,都应当强调两者间应有的互动,以确保质量的常态化监控。

对于互动形式来说,可以通过⾯授、QQ和邮件等多种形式,可以是⼀对⼀的、⼀对多的,可以是常态化的,或随机式的,但必须要强调这种指导—写作互动机制的真实存在与应有功能的发挥。

(⼆)论⽂流程的规范化与优化
第⼀,时间选择与进度安排的规范化与优化。

对于本科毕业论⽂写作来说,以四年制为例,⼀般安排在第七学期中或末开始,集中于第⼋学期完成。

然⽽,这⼀阶段对于本科⽣来说,也是⾯临升学、就业压⼒最⼤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使得学⽣难以专⼼于论⽂写作。

因此,本科毕业论⽂写作时间与进度安排可适度提前。

如安排在第六学期末,以使学⽣可以全⾝⼼地投⼊论⽂初步⼯作,奠定论⽂写作基础。

同时还可以利⽤六、七学期间的暑假时间。

第⼆,论⽂选题的规范化。

论⽂选题是毕业论⽂的起始环节,直接关系到论⽂写作的质量。

⽬前本科毕业论⽂选题主要有两种模式:⼀是指导教师提供,学⽣选择式;⼆是学⽣⾃拟,指导教师把关式。

前者的问题在于学⽣⾃主性空间较⼩,学⽣写作中往往难以把握;后者困境则在于易导致论⽂选题质量不⾼。

所以构建指导教师与学⽣互动协商式的选题模式,意义凸显⽆疑。

这种互动协商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教师对论⽂选题的把握度与学⽣的专长与兴趣结合起来,既能保证选题的质量,⼜能激发学⽣的创造⼒。

“可以结合学⽣考研⽅向、毕业实习以及求职去向确定论⽂选题,增强论⽂选题与社会现实及学⽣职业发展的关联性,从⽽提升学⽣对论⽂研究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4]第三,论⽂开题的规范化。

⽬前本科论⽂写作中普遍重论⽂选题与写作,轻论⽂开题,⽽事实上在论⽂选题确定后,论⽂开题直接关系到论⽂写作的效果,对于⽂科类专业尤其如此。

因此,应充分重视本科毕业论⽂开题⼯作,对开题要有严格的质量评价标准,对开题中的论⽂写作意义、总体思路、提纲架构、⽂献综述要有明确的指标要求。

第四,论⽂写作的规范化。

⽬前本科毕业论⽂写作中有诸多不良倾向,有的学⽣⾃说⾃话,⽆引证、⽆注释、⽆参考⽂献;有的学⽣⼤段引⽤他⼈成果,缺少独⽴观点和视⾓;有的学⽣存在抄袭现象,等等。

因此,应当加强学⽣在写作规范与学术规范⽅⾯的要求和教育,可以考虑增加专门的毕业论⽂写作的讲座课程,指导学⽣掌握基本的写作规范。

第五,论⽂答辩的规范化。

⽬前不少⾼校通⾏的做法是所有学⽣都必须参加答辩。

当然,答辩是综合考察⼀个学⽣论⽂写作过程情况、学⽣综合素养的⼀种有效的形式,这对于硕、博⼠研究⽣尤为适⽤。

但在当前本科毕业论⽂情境下,需要答辩的学⽣数量多,答辩⼯作较为繁重,且不少学⽣重视程度严重不⾜,这就使得“⾛过场”的形式意义远⼤于实质意义。

实际上,答辩是⼀种⾏之有效的形式,但并不必然僵硬化的照搬,应当从提升教育效果、服务学⽣的视⾓重新审视本科毕业论⽂答辩⼯作,改⾰、完善其运⾏机制与模式,切实提升答辩的效果。

对于本科毕业论⽂评价来说,完全可以采⽤两个阶段。

即⾸先采⽤匿名初审制,将论⽂提交数位不同教师进⾏评阅,给出成绩评定;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对评价为优秀的进⾏答辩,同时对初评成绩有异议的论⽂也可以要求答辩。

这样,既可以使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也避免客观情境造成的形式化困境。

第六,论⽂评价的规范化。

评价机制的缺失和⽋缺合理化,是造成本科毕业论⽂运⾏质量不⾼的基础性因素之⼀。

正如前⽂所述,制度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即在于其对⼈的⾏为的规范与引导,⼀个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样能够使当前本科毕业论⽂⼯作⾛出误区。

关于论⽂优劣的评判标准,实际上⽬前已经趋于成熟化。

如选题的合理性,观点的创新性,结构的严密性,语⾔⽂字的规范化、学术化等。

然⽽,这种看似合理的论⽂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