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集训提升练七小说阅读三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归航
陆颖墨
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
舰长肖海波心头一颤,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
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
西昌舰是新型驱逐舰,肖海波任舰长已有三年。
他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兄弟舰很顺利地解缆起锚,西昌舰却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军舰被土台风咬住了。
这太平洋上的土台风,来无影,去无踪,根本不在预报的视线之内,也没法预防。
这风,肖海波遇到过,也较量过,虽然没有输过,但心里并不托底。
有些官兵开始慌神。
一个老水兵在腰上系上保险带,要冲出舰桥,试图在巨浪间隙中解缆,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
怎么办?!肖海波自己把头伸出舰桥舱门,那几千吨的水鼓上拽住军舰的缆绳异常结实,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飞了过去,他心中大叹一声:“晚了!”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舰身随着波浪左斜,滑过了。
“只剩一把斧头了!”他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台风不允许他犹豫,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让自己静下神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在缆绳绷得最直时,一下子给斩断了!
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
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肖海波更加断定今天这土台风是传说中最凶狠的,自己以前没有遇见过。
像是为了印证他的判断,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
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左晃右摆。
有两次,似乎就要翻身沉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不行,一定要赶紧想出对策,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久久凝视着海面。
突然,他腾出左手,揉了一下眼睛,又揉了一下,心里一动。
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
操舵兵立刻点头。
“就朝那儿开!”
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
“是的,执行命令!”
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三十度,猛一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
好像,舰身变得平稳起来。
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
那海面上的漩涡,不是海流汇出来的,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
看来,平时的功课真没有白做!
舰桥里的几个兵,管舵向的、管速度的、管航线的、管报务的等,都回过神了,用钦佩的目光看着他们的舰长。
肖海波羞于接受这种钦佩:暂时是安全了,但依然在最危险的地方。
副舰长早让他派到了轮机房,那里非常重要,舰桥是军舰的脑子,轮机是军舰的心脏。
台风刚来时,有几个新兵晕船呕吐,吐出了胆汁,有一个昏头昏脑差点儿掉进海里去。
舰医出身的舰政委就是有办法,思想和身体一起调理,把他们稳住了。
然而,土台风无法预测,上级也没法告诉他。
怎么办呢?
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再这样被台风挟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这么好的家当,就由你们收拾了。
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不能一直这样,要冲出去!
他下达了突围命令。
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
水兵们的眼神告诉肖海波,他们有信心,也赞同舰长的决定:突围!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
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
舰首和左甲板都像勺子一样伸进了巨浪,但是每一次都把巨浪的牙齿击碎。
每一次快要冲出台风圈的时候,总有一个更高的巨浪张开大口,似乎要把西昌舰吞掉。
肖海波知道这张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
他终于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
肖海波眼睛一闭,凉凉的东西从他的面颊流下。
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
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
”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是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用“猛扑”“掠过”“浇盖”等一系列词语,描写了巨浪袭上舰艇的骇人一幕,具有极强的画面感,烘托并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B.他不知该怎么办,开始慌神,这是遭遇滚地雷时肖海波的心理反应,小说中还提到他自问“怎么办”,这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
C.“朝那漩涡开?”“是的,执行命令!”两人之间简短的对话意味深长,操舵兵对命令心存疑虑却又毫不犹豫地执行,表现出对肖海波的信任。
D.航程即将结束,肖海波下达了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这一句话反映了他历尽艰险身心俱疲,不免有些后怕的虚弱状态。
【解析】选D。
“虚弱状态”有误。
2.小说中肖海波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忠诚爱国、意志坚强的军人:担心西昌舰被台风挟持漂到别国带来麻烦;心向祖国,临危不惧,几经艰难带领舰艇官兵胜利归航。
②恪尽职守、冷静沉着的舰长:牢记嘱托,冷静判断,砍断缆绳,开进漩涡,冲出台风圈,将这艘新型驱逐舰安全驶回祖国。
③关爱士兵、精准指挥的指挥员:拽回冒险的老水兵,危急关头还细心部署防止士兵晕船,带领他们胜利归航。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小说以“归航”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设置悬念,引发阅读兴趣。
②统摄全篇,使情节紧凑、集中。
全文记述西昌舰回归祖国的艰难航程。
③“归”字意蕴丰富,强调了回归祖国的执着和渴望,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丁玲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
“你是……嗯,咱知道。
”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
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
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
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
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印迹。
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
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
洞口塌了。
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
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苞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
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
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
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
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
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
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
”
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
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
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
“这老死鬼干吗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
孩子被抓到跟前。
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
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
”老太婆号哭起来。
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
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
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
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
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
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
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号哭起来了。
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
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
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
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
“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色的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
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
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解析】选D。
“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了立场”也是不对的。
另外,最能打动连长的,不是“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
2.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的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
②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
③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
(每点2分,其中每一分句要点1分)(每点2分,共6分。
意思接近即可得分)
3.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如实(或通过细节)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
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
②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
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有照应升华,真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
③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
④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
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
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
(每点2分,其中概括要点1分,分析1分;答对三点满分。
意思接近即可得分)【从叙述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语言风格生活化等角度回答也可酌情给分】
【加固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牛在坡上吃草
侯春
这天,村主任陪一个领导模样的人下乡,转到半山腰,领导内急,放眼四顾,都是茂密青翠的庄稼地,只不远处有一简易的茅草棚。
领导寻思那可能就是个山厕,三步两步紧赶过去,推开竹门。
正要解皮带,却听到里面有响动,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是老三吗,咋这么快就回来了?
领导赶紧退出来,随后赶来的村主任忙说,这是村上的特困户刘老三的家。
这样的屋子还住人?领导皱了皱眉头,仔细打量,那草房是“千脚杆下地作墙壁,稻草盖上当屋顶”。
加上年久失修,倾斜严重,已岌岌可危。
屋前的空地上,几块不规则的黄石垒起一个灶台,灶台上坐一口铁锅,也没锅盖,日晒雨淋,锅沿如狗啃过。
锅底残留着黄褐色的锈水,像刚耕过的稻田,浓稠而浑浊。
都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贫困户,工作咋做的啊。
领导半是感慨,半是责问。
村主任忙解释,其实刘老三也不懒,只是他老婆有病,儿子尚小,人又老实巴交的,没什么找钱的门路。
不过冬春荒救济、逢年过节慰问,上面都考虑到了他的。
光吃救济哪行!领导重重地叹了口气。
这一声叹气就换来了两头肥滚滚肉嘟嘟的母牛。
原来县上开展“1+1”结对扶贫活动,那天来的领导是县畜牧局局长。
局长回去后,决定与刘老三结成对子,定点帮扶。
那两头牛就是局长亲自送上门的。
局长说,这牛是西门塔尔肉牛,母的,一年下一头崽,喂两年就可以卖了。
一头牛能卖三四千哟。
有这两头牛,两三年后,你就可以盖新房了。
局长打开一个塑料袋,抓起一把形状像没脱壳的麦粒但体积要小得多的东西,说,这是黑麦草种,你撒在山坡上、田边地头,二个月就长尺把深。
这草跟韭菜一样,割了长,长了割,种一次,可以喂好几年。
局长边说边比画,刘老三边听边笑,那笑,比四月里的牡丹花还鲜艳。
晚上,刘老三刚躺下又爬起,光着脚走出茅屋,望望星光闪烁的天,瞅瞅磨牙反刍的牛,不知是兴奋天上掉馅饼了,还是怕被人来“顺手牵牛”,折腾了一宿没睡。
村里人说,刘老三这下该过上好日子了。
刘老三也这样想。
牛一年下两头崽,一头卖4 000元,就是8 000元。
8 000元!刘老三从
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
那该蘸着口水数多少下啊。
想到这,刘老三不禁笑出了声,眼中满是喷香的酒菜鱼肉及一家人开怀享用的场面。
全家人为着那幸福的憧憬忙了一整天,在茅屋旁搭起了牛圈。
刘老三对老婆儿子说,这两头牛是全家人的命根,不能有丝毫闪失。
于是,每晚刘老三都要离开热被窝,在牛圈旁支个凉床守夜。
刘老三的老婆每天割一大背篓草料回来,才能满足牛的胃口。
儿子小山骑着牛与太阳一起上坡下山成了村子一道独特的风景。
牛背上的小山,左手牵牛绳,右手扬牛鞭,牛“哞”一声,他咯咯地笑几声,脆生生的笑声惊飞了树梢上的麻雀。
可是小山脆生生的笑声很快被一些声音淹没了。
刘老三一家都被这两头牛套牢了。
有人说。
他们天天和牛一起吃,一起睡,全身都是牛膻味,哈哈,刘老三家有五头牛了。
有人打趣说。
也有人埋怨,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有钱啥子买不到哦。
村里人的话就像山坡上的风,紧一阵缓一阵地向刘老三扑来,把他脸上的牡丹花吹成了冬瓜,越吹越长,还粘满了灰毛。
牛成了刘老三一家的心病。
在秋风一天凉似一天的夜晚,刘老三想,还是把牛换成钱现实些。
年底时,县畜牧局局长兴致勃勃地来回访他的帮扶对象。
走到刘老三家时,局长看见茅屋还是那座茅屋,牛却不见踪影,只有小山靠着那扇竹门津津有味地啃着一包方便面。
局长扫了眼屋角的一堆空酒瓶,对着空空的牛圈和刘老三局促不安的手,皱了皱眉。
牛呢,下崽没有?局长问。
刘老三一张脸憋得通红,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村主任赶紧上前,掏出烟给局长递上,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领导误把刘老三家当作山厕开头,并借领导之眼对刘老三居住环境进行细致描写,表现了刘老三家的穷困,引出了下文的扶贫故事。
B.小说详细描述刘老三一家领到牛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后文“屋角的一堆空酒瓶”“空空的牛圈”形成对比,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C.“刘老三家有五头牛”“有钱买牛来送,还不如直接送钱”,作者描述这些闲言碎语主要是表现村民们因嫉妒而不愿意刘老三家富起来。
D.小说通过叙述刘老三一家从养牛燃起生活的希望到卖牛希望破灭的经历,表明了当下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解析】选C。
主要是为了表现村民对脱贫方式的认识不到位,还是觉得扶贫就是给钱。
2.小说中刘老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活穷困。
茅草房年久失修,妻子有病,年年吃救济。
②勤快,老实。
领到牛后忙碌一天搭圈,夜夜守圈。
③见识短浅,没有主见。
面对村人的讽刺和闲言碎语难以承受,不懂脱贫之道,最终把牛卖掉。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小说以村主任“呵呵笑着说,牛在坡上吃草呢”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间接表明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增强了讽刺意味,深化了主旨。
②照应文章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更严谨。
③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④表现了村主任乡村官员式的狡黠,丰富了人物形象。
(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得满分)
二、(2019·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寄不够”的信
郭震海
“寄不够”真名叫方福生,住在刘家胡同的东头,街坊四邻之所以喊他为“寄不够”,是因为他总往邮局跑,寄信。
每个周五的黄昏,“寄不够”就会踏着一地金色的夕阳,弯着腰,背着手,拿着一封信,一路哼着小曲儿,穿小巷过胡同,去邮局寄信。
街坊四邻见了他就问:“寄不够,又去寄信啊!”他收住小曲儿,咧开掉了两颗门牙的嘴笑笑说:“是哩,是哩。
”
“寄不够”从20来岁开始寄信,一寄就是40多年。
他到底将一封封信件寄给谁?无人晓得。
街坊有闲者会在背后议论说,这“寄不够”在外面也没啥亲戚朋友啊,他家在刘家胡同算是“老地主”了,他这是寄信给谁呢?总之,这是个谜。
据说,“寄不够”自他爷爷的爷爷那一辈就在刘家胡同里扎下了根,过去他的父亲开着一个油坊,四邻喜欢吃他家的油。
小日本打进来的时候,放了一把火把他家油坊烧了,他的父亲因为反抗,腿上挨了一刺刀,还算不赖,保住了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寄不够”的父亲瘸着一条腿,油坊也在大家欢呼胜利的歌声中重新开张,不过生意不好不赖,勉强能顾住一家人的嘴。
“寄不够”高中毕业时,已经成了一个敦敦实实的小后生。
想不到的是他握起剪刀,学起了裁缝。
他的父亲为此气得不轻,坚决反对。
那段时间,父子俩没少干仗,经常能从家里吵到胡同口,一个提着扫帚追,一个慌慌张张地沿着胡同跑。
儿大不由爹,父亲骂了一段时间后,看没有任何效果也只好作罢。
后来,“寄不够”在商贸城里租了柜台,开起了裁缝店,接着又娶了媳妇,买了商品房,小日子过得蛮不赖。
街坊四邻有人说,“寄不够”是从他父亲反对他学裁缝时开始跑邮局寄信的,确切否?谁也无法考证,总之他寄了40多年,每周都寄,风雨无阻,一直是胡同里的谜。
“他外面到底有啥亲戚呢?”大家时不时就会这般议论。
“寄不够”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有老人当面问:“你家孩子一直寄信,外面是有啥亲戚吗?”他的父亲听了,似乎也发蒙,头摇得像拨浪鼓。
“寄不够”其实不光寄信,他也经常拿着信回家,这说明,信件是有来有往的,他和对方的互动很频繁。
固定电话普及了,手机普及了,黑白屏换成了智能机,随便下载使用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不光能语音通话,还能视频聊天,人们相隔千里万里同样能面对面聊天扯闲篇。
奇怪的是,“寄不够”照样跑邮局,照样寄信,这真是个怪人。
“‘寄不够’,你口袋里不是装着手机吗,为啥还一直寄信呢?”有街坊不解地问。
“打电话和写信,各有各的味儿。
”“寄不够”笑笑回话。
问者听了忍不住“咯咯咯”笑得前仰后合地说:“这还尝味儿啊,打电话是啥味儿,写信又是啥味儿,不会一个是花椒味儿,一个是茴香味儿吧!”
也有街坊背后说“寄不够”有点傻气,现在寄一封信少说也得一两块钱吧,还得写,多麻烦啊,哪有掏出手机打个电话来得痛快。
关键是他寄了一辈子信,这牵肠挂肚的亲戚或朋友总应该来看看他吧,但从来没有见他家来过啥外地亲戚,信还是依旧寄。
去年,“寄不够”得了一场大病没有挺过来,走了。
街坊四邻帮着他的儿女们张罗“寄不够”后事的时候,偶然发现在他的卧室里,放着一个大柜子,打开后,发现柜子里满满的全是信件。
有仔细者清点,整整 2 236封信。
信封上都工工整整写着“方福生收”。
在他床头的一个小书案上,还放着一封他临终前没有写完的信,信的题头称谓是:亲爱的自己。
“亲爱的自己,你好吗?”
“亲爱的自己,你一定要战胜这次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