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不为”者“无位”》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让“不为”者“无位”》有感
作者:学文
来源:《资源导刊》 2014年第9期
□本刊评论员学文
《人民日报》2014年7月14日第5版《大家谈》栏目,发表了一组题目为《让“不为”
者“无位”》的好文章。

这些文章给人诸多启发,促人奋发向上。

栏目的编者说,为官不为,是作风整顿的一块硬骨头。

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果不断制
度化的当下,一些地方、部门少数干部感慨为官不易,以“要求严了”“规矩多了”为借口,
滋生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

如何让一些干部摆
脱思想包袱,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读者提出不少务实建议,值得一读。

建议之一:给干事者成长空间
作者阎晋平认为,只要对党的事业负责,只要为群众干事,风险就是“公险”而不是“私险”。

要打消干部怕出事、担风险的疑虑,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考察效果时兼顾动机。

也许,一些干部所做出的政绩不尽如人意,但不能过早地作
出结论。

如果其初衷是好的,并没有掺杂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符合法律法规,具有一定可行性,即使效果不够理想,也不要全盘否定。

其次,评价决策时宽容“试错”。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有的改革需要探路,也有的改
革举措需要在实践中再校正。

对勇于改革的干部,要给予更多包容和成长空间。

选拔任用干部时平衡考虑。

对于具备良好德行、积极肯干的干部,如果因为思维方式的局
限性或者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走了弯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提拔任用时,组织上要为
他们主持公道。

这样,一大批干部就会“为官乐为”,进而“为官有为”了。

建议之二:以激励促良性循环
作者邓仕林认为,因为限制多了就坐班不做事,因为怕担风险就谋位不谋政,这是事业进
取心不强、担当意识不够的体现,也与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

治理这样的庸官、太平官,激发担当精神很关键。

固然,人都需要一点激励,但必须于法有据。

规范党员干部“吃、住、行”的各种规矩,
每一件都是治党治国的必须。

要激发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要用好制度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要完
善公务员聘任和退出制度,把想干事、愿干事的人请进来,把不干事、怕干事的人请出去。


一方面,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氛围,激发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建议之三:对懒政者分类管理
作者博君认为,为官不为者尚空谈、爱推诿、逐私利、缺担当,有的不想干事,有的不会
干事,有的胡乱干事,甚至坏事。

需要区别情形,实行分类管理。

要把整治重点瞄准“主动自发型”的不作为者,即骨子里不敢担当也不想干事,赖在“体制”的庙里贪图享受的和尚。

对他们就必须祭起党纪国法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旗,从体制内清除出去,以儆效尤。

而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随大流型”,要从教育帮助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发力,使他们成为干事创业的好帮手。

还有一种“被动消极型”。

他们原本较为勤政,也愿干事会干事。

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干事的规矩比先前多了、风险比往常大了,干好干坏评价体系又捉摸不定,从而“被动地”转向消极应付、求稳怕乱。

对这类干部,关键是要主动沟通,摸准情况,对症下药。

不求全责备,不上纲上线,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尽快让他们重返正常工作状态。

这些建议与思考,其核心是对懒政行为和“不为”现象坚决说“不”,对勇于担当、主动进取精神要努力发扬光大。

可谓有的放矢、金玉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