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重要概念——蕃坊 “蕃坊”是古代外国商民在华的聚集区和居留地,主要为照顾侨民的生活 风俗习惯和商业上的便利而设,主要分布在沿海重要外贸口岸,如广州、 泉州等地。蕃坊的发展,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以后渐趋衰落,近代 则被租界取代。唐代是蕃坊的创始时期,总体上,唐政府对蕃坊拥有完整 的主权,在具体事务方面,侨民在自己的首领蕃长领导下,在蕃坊内有一 定的自治权。 想一想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蕃坊就是近代中国的租界。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 古代蕃坊与近代租界的性质截然不同。近代租界的存在严重侵犯了 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一种变相的殖民统治区。
1.历史解释——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哲学化: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 哲学理论体系。 (2)儒学佛道化: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 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3)儒学世俗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 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 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1.历史概念——榷场 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政权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 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 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定边境的作用。 想一想 榷场贸易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推动边境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安定了边疆秩序,促进了民族 交融。
5.重要概念——八思巴字 八思巴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 来所称的八思巴字,这是元代时官用文字,皇帝下达的诏书等官方用书都 采用了这种文字,使文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 想一想 简述元朝推行八思巴文字的历史意义。 提示 加强了思想控制,统一了文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宋齐民社会的主要表现。
提示 表现:特权阶层缩小,社会身份趋于等齐;契约的普遍化:人们可以自由迁徙
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上升途径。
史料二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 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①,方 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②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 须每田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 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3.重要概念——租佃制 租佃制产生于我国战国时期,到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 发展。在租佃关系下,国家、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租佃制下, 主佃双方订立契约,分成租、定额租以及货币地租的纳租形式,佃农获得 永久租佃权利等都有助于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想一想 为什么宋代土地租佃制的契约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提示 宋代土地租佃制的契约化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佃农利益,提高了他 们的生产积极性;部分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形成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工 商、采矿、纺织、加工等行业。
2024届全国新高考历史精准复习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课程标准
核心概念词提示
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稻麦复
种制、五大名窑、印刷业、榷场、 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
纸币、临安、元代大运河、南北分 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
卷制度、门第观念淡化 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
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程朱理学、格 的重要作用。
二、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线 索 : 封 建 经 济 繁 荣 与 文 化 灿 烂 —— 辽 宋 夏 金 元 时 期 (916—1368年) (1)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这一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较之前代有了显著的发展,尤 其是商品经济发展获得突破。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在社会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包括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趋向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放松,平民 社会到来。 (3)文化上,承袭隋唐,有所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 发展,理学巩固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文学艺术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 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视角2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重表
朝代
人口/户
南方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人口/户
北方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唐代 北宋
2 470 685 3 920 415 11 224 760
19.8%
9 985 785
80.2%
43.2%
5 148 529
56.8%
62.9%
6 624 296
二、核心素养提升
主题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变化(唐宋变革) 视角1 商业革命——辽宋时期的经济
史料 传统农业在宋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①,导致“商业革命”较早的出现。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 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市场上有江淮的粮食、沿海的水产②、辽与西夏的牛羊③,还有 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和珍珠④。当时中国的商品流通量合计相当于 1 500万至1 800万盎司的黄金⑤,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 的巨额流通,于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⑥——交子。
1.宋代耕作制度的变化,提高了复种指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 2.两宋时期城市商业突破传统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与商业发展空前繁荣。
(√ ) 3.南宋以后我国经济和政治重心实现了南移。( × ) 提示 南宋以后政治中心长时间在北方,这是由历史文化渊源、战略地位、
北方经济的不断恢复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4.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 5.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元统治者特别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创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入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 民族关系
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 生态环境 展
视角3 宋代社会的变化
史料一 较之此前的汉唐世族地主社会,齐民社会具有社会等齐性、契约普 遍性和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的进步特征:社会等齐性意味着社会特权阶级大 大缩小了,社会身份趋于等齐;社会等齐性为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创造了前提条件,导致契约的普遍化,并使人们摆脱了身份的束缚,可以自 由地迁徙并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这就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 重要的是,齐民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条 件,亦即为人们提供了一条可以上升的途径。这就成为齐民社会较之汉唐世 族地主社会进步性的基本内涵。
——《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思考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作用? 提示 现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选择雇主方面有一定的权利。 作用:从依附关系逐渐摆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支配产品的权利大为提高,提 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题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唯物史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1)政治: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统治政策的 调整,如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对外开放政策等。
(2)经济:农业、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外国水稻、棉花等先进技术的 引入等),丰富了商品的种类与数量;农村租佃制盛行,城市雇佣关系的出现,人 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3.北宋时,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摘自必修 教材P63)如何理解北宋科举考试的这一现象? 提示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方社会经济差距导致文化教育水平差异; 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4.宋代社会出现了新变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摘自必修 教材P63)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提示 科举制的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的淡化。
——摘编自范立舟《南宋全史》
思考 根据史料,结合朱熹的主张和实践活动,阐释宋代士大夫精神领域的新气象。 提示 主张:格物致知和循序渐进;认为“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 泉;仁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注解《四书》;多处讲学。 新气象:尊崇道德精神(或“关心主体伦理自觉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入世意 识〉”)。
物致知、宋词、元曲、话本、活字
印刷术、《授时历》、《农书》
一、基础知识整理
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的新变化 (1)农业变化 (2)手工业变化 (3)商业变化 (4)经济格局变化 (5)社会变化
2、宋辽夏金元的文化——新的文明之光 (1)儒学系统化:理学的兴起 (2)文艺世俗化(宋词、元曲、书法) (3)科技实用化(三大发明) (4)汉字普及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提示 表现:民间贸易活跃;宋与辽、西夏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海外贸易非常 繁荣;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发生了突破性变革,纸币出现。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各政权之间以和平交流为主,政局比较稳定;政府放松 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顺应商品经济发展需求(商人社会地位改 变)。
(3)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4)对外关系:中外交往的加强,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2.历史解释——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 (1)政治:推动了宋代统治政策的调整。如税收、对外政策、不抑兼并等 (2)经济:促进城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等;商业发展反 作用于农业和手工业,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4)科技:加速社会流动,使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给宋朝科技文教的繁 荣创造了契机。 (5)思想: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抑商思想、门第观念等),推动了科举制的 发展。
制文字。( √ )
1.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 088万。(摘自必修教材P60)由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提示 户口增长迅速,农业经济的发展。
2.《苏轼诗集》记载: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 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 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 长鲸为万段!(摘自必修教材P61)据此我们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北宋已经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铁制作的 兵器异常锋利;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一、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及辽夏金元的统治
理线索——归纳主要特征
线 索 : 多 民 族 对 峙 与 交 融 时 期 —— 辽 宋 夏 金 元 (916—1368年) (1)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王安石变法起 到了一定的富国强兵作用。元朝在中央与地方分 别实行中书省与行省制度,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民族关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战争频繁; 民族交融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积极学习中原汉 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元朝成为一个版图 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
视角1 文化自信——理学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 理学的发生过程代表着一种能重新全面地指导人们社会生活的时代思潮的兴起。
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宋代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整体上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即由 盛唐时代对功名的孜孜追求转向道德精神的弘扬。主体伦理自觉意识的培育是宋代士 大夫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之下,宋代士人中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 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思考 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什么现象? 提示 北宋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唯物史观——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布局 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城市发展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人口分布 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文化教育 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科举制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