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的差异分析
各国的商业银行对其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使中国的银行业逐渐走向国际化。

但是现阶段中美两国的商业银行仍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特别是存款产品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进行比较,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标签: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要素
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不斷开放,经济全球化已经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金融国际化的程度逐步提高,金融业的发展对各国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金融业也逐渐加快发展步伐,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

但是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中美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金融业发展较为成熟,美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地开发新的存款产品,拓展新的业务,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定价策略。

相对而言,中国的商业银行产品单一,缺少个性化服务,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缺失,没有足够特别的产品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一、美国和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的对比
在美国,商业银行开发的存款产品种类繁多。

各个银行之间的存款产品存在很大差异,每家银行都会设计开发出能够在市场上独树一帜的产品以吸引客户;同时,同一个银行在不同的时点,存款产品也会有所不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会对产品进行适时调整,大银行一般是每周变动一次产品目录以供客户选择;美国的银行根据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客户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设计不同的存款产品;银行在设计存款产品的时候,会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即产品就意味着契约,而契约是权利和义务的共同体,客户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美国的商业银行在设计产品时所考虑的因素很多,一般会根据开户起点(如100美元、1000美元、10000美元等)、日均余额(如1500美元、6000美元、10000美元等)、联合账户的余额、期限、利率、减免账户管理费等因素来开发存款产品。

不同的要素组合便会搭配出不同的存款产品。

以花旗银行的存款产品为例,花旗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种类包括支票账户、储蓄账户等, 而支票账户类存款产品就包括以下几种:Citibank® EZ-Checking、Citigold、Basic Checking 、The Citibank Account。

美国的银行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来提高银行收益。

比如当客户的活期存款达到一定的数额,银行会自动帮客户转为定期。

而如此会使银行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那么银行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呢?对银行而言,当客户的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后,银行成本增加,但是同时存款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根据差别法定准备金率,银行的可用资本也增加,银行可以利用增加的可用资本来赚取贷款利息以对冲原本所增加的成本。

在中国,商业银行是主要从事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

银行产品和服务千篇一律,设计要素单一,缺乏产品设计的创新机制和多元化的定价策略。

中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工商银行的存款产品只有十四种,其中城乡居民及单位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又分为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

中国的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的要素仅仅是期限和利率,而利率又是被决定的,其实唯一变动的只是期限。

所以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是以期限为依据进行分类的。

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的定价方式又严重单一化。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利息收入构成了商业银行90%以上的盈利来源。

因此,利率在商业银行的定价中格外重要,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对部分服务实施了收费,但实际上利率几乎仍是中国存款产品和银行服务定价的唯一工具。

二、中美两国银行业存款产品存在差异的原因
1.两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不同。

1986年4月,利率市场化在美国得以全面实现。

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各家银行积极的设计和创新存款产品,利用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不断地开发各种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

而在中国,长期以来存贷款利率一直都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并颁布的,而并不是市场供求决定的。

虽然近年来允许存贷款利率可以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但是长期以来有管制的存款利率使中国的商业银行缺乏对存款产品定价的能力,难以突破产品创新的瓶颈。

2.对待客户需求的态度不同。

不同的年龄、职业、收入,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不同。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客户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来源。

美国的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设计出不同的存款产品,使产品多元化,层次化,用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美国能够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不断的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同时也增加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在中国,大多数居民的资金投向是储蓄,使得各商业银行又充足的资金,从而使商业银行不能真正把“以客户为中心”落实到实处。

3.两国的经营模式不同。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是存贷利息差。

银行通过支付存款利息吸收客户存款获得大量资金,然后再放款收取贷款利息,从而获得高收益。

这就造成各商业银行缺少产品创新的动力。

而在美国,60%以上的收入依靠零售业务,它们必须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来获取利润。

4.两国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同。

在我国,虽然从事金融业的人员较多,但是高素质人才匮乏。

从事客户服务或者简单业务操作的人员比例很大,而从事管理研发等岗位的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的工作人员比例较小,使得技术含量较高的创新性业务发展迟缓。

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较早,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金融从业人员,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好的知识结构,因此美国的商业银行能够不断的对存款产品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桥云,陈跃军.中国银行业存款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金融论坛.2009.06.
[2]李贤. 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设计分析.技术与市场(上半月)TECHNOLOGY AND MARKET 2007年第08期.
[3]张桥云.美国存款产品设计对中国的启示.金融时报.2003.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