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①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4.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原因: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7.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9.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10.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1.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12.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3.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4.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5.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16.(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18.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9.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还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20.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21.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22.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作用于物质。
2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无论,同唯心主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6.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27.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28.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29.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0.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3.新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①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即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4.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35.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①对立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
的基本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6.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个方面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7.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8.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39.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40.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竟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1.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42.质: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一事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43.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这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着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4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量上的扩张。
45.辩证的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6.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
47.规律的特征:①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1.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
48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们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9.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0.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1.两条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52.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53.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5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5.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5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7.真理的客观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8.真理的绝对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59.真理的相对性:①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即在认识的深刻程度上、精度上都是有限的。
60.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①具有绝对性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6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
6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63.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即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原因: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6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6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形式和发展规律)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
66.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67.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6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69.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7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1.群众观点: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能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7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3.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74.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75.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7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7.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78.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79.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8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8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②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82.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
83.资本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
84.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①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③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