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读列宁的《论粮食税》所感
《论粮食税》,是列宁在俄共(布)十大闭幕后不久对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所作的说明,从理论上论证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依据、必要性和重大意义,阐明了国家资本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作用、可能性以及实现形式。

这篇文章不仅对推动当时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政策从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的全面转变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于指导经济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论
包括“代引言”和“关于俄国现时经济”两节。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经济(这里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5)社会主义经济。

这些不同类型的经济成分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其中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

2 .国家资本主义在俄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3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向文明的资本家实行赎买。

第二部分:论粮食税、贸易自由、租让制
1 .以根食税代替余根收集制的迫切性
2 .粮食税的实质
3 .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4 .国家资本主义的若干形式:租让制,合作制,代购代销,租借制
5 .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间的流转,反对官僚主义
第三部分:结论:包括“政治总结和结论”、“结束语”两节,这部分主要讲克服小资产阶级政治动摇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该文章的发表,可以说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意义及条件作了充分的论证。

新经济政策内容包括:第一,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第二,利用市场关系,允许商品交换,促进工农业产品的流通;第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第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俄国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列宁由此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同时该文章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要有商品货币关系,要有自由贸易,要利用资本主义等思想,丰富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将没有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而且至今发挥着重要影响。

无独有偶,中国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与苏联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国进行改革,内容有:第一,从实践出发,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第三,发展商品经济,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第四,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第五,学习和利用国外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来建设和发展本国社会主义。

同样地,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首先,二者都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本国国情出发,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 二者都认为在经济情况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都需要发展生产力, 加强商品流转, 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

第三, 二者都提出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 列宁提出向国外以及国内资本主义学习, 向国外国内的资产阶级专家学习, 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实行开放, 同样是在国外和国内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学习。

第四, 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专政, 二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列宁采取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经济命脉有由国家掌握, 而邓小平同志采取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式。

然而,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学习,更多的是创新与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列宁虽然主张用非社会主义的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他不认为市场经济、货币、商品是社会主义应该加以发展的。

相反,他认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将来的社会主义不应该有这些东西存在。

列宁虽然指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他却认为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和让步,今后将只会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存在,其它形式的经济成分将被消除。

而邓小平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这一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二)在对外开放的程度方面: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深知学习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重要性。

但由于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和自身认识的制约,列宁始终认为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对苏维埃政权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如此,列宁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苏维埃政权对外贸的垄断权。

在国际交往中,列宁也始终持有对外“输出革命”和防止帝国主义入侵的观点,对西方国家保持高度警惕。

这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苏维埃政权的普遍排斥。

所以.列宁时期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主张.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

邓小平把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而不是临时的措施。

认为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技术,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

邓小平平还认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

2001年12月l1日,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正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再推进改革开放的配套措施方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影响的。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持久和有效的推进,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其配套措施。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推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改革,却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高度集中地政治体制,没有推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集权化的政治体制使新经济政策的运行失去良好的外部环境,制约了新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

邓小平深刻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协调配套。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

总之,两国的政策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邓小平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又是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大胆突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