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小说戏剧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本一至六册小说、戏剧梳理
1、《祝福》是鲁迅小说合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文中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体现的是她吃苦耐劳的品质,展现的是她良好的身体状态。
“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新寡,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
婆婆索她被卖再嫁,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
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
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当“我”遇见祥林嫂时,她已经不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了。
此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但后来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
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不但考虑现世,还要考虑来世,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毁灭的悲剧形象。
2、《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俄国)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主人公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
作者用幽默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节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
这个形象从外表、言论到生活习惯、思想方法,无不是“套子”式的。
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白色恐怖的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他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更为可恨的是,他不仅自己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3、《边城》沈从文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
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感受到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爱情——纯洁;亲情——纯真;友情——纯朴。
4、《荷花淀》孙犁白洋淀派故事情节: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水生嫂形象(勤劳、纯朴、温顺、善良,深明大义,勇敢自强。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白洋淀派代表)。
5、《药》(《呐喊》)鲁迅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形象。
家境贫寒,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清醒的认识。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的斗争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
坚持斗争,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渝,毫不动摇。
在敌对斗争中,勇于献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概。
华老栓: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
具有善良、勤劳、俭朴的美德;又十分愚昧落后,这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毒害造成的。
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镇压群众的工具,忠实的卫道士,穷凶极恶,贪得无厌得刽子手。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以杀人为职业,以买人血馒头为专利。
对群众蛮横无理,凶恶之极,对革命极端仇视。
茶客们:一帮游手好闲、麻木不仁而又空虚的小市民,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对统治者恐惧、讨好,低声下气;对革命者不理解,不同情,甚至仇视。
他们是封建秩序不自觉地维护者,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
6、《项链》莫泊桑(法国)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小说通过曲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
7《陈奂生上城》高晓声情节梳理:上城卖油绳——病倒火车站——住进招待所——飘然回村来。
这篇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
陈奂生终日劳碌,半生清苦;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时来运转,受宠若惊;眼花缭乱,呆头木脑;不暗世道,白白自讨羞辱,但随即又自抬身价。
他是新时期勤劳善良,希望过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观念落后的农民的典型。
8、《守财奴》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吝啬”、“执着狂”、“专制”三个词语准确地点明了葛朗台的性格。
"执着"本指佛教用语,后泛指专注于某一种事物而不能解脱,用"执着狂"来反映葛朗台对金钱如痴如醉,疯狂迷恋,真是最恰当了。
关键的句子是:"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
"课文在第1段里就交代了葛朗台的性格,使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而下面的情节就是对开头这些语句的最好注释。
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狡诈、卑鄙的守财奴,金钱狂,是一个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有产者。
葛朗台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9、《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清)
王熙凤是个精明能干,惯用权术的人。
贾母介绍她叫“凤辣子”。
这种戏谑的称谓,既表明贾母对她的宠爱,也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
她的出场与众不同,课文有极其精彩的描写:一开始是人未到笑声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使在场的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场,使初来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黛玉的“纳罕”反衬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接着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王熙凤的肖像:猛一见“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项上的饰物放着珠光宝气,全身上下衣裙华贵而绚丽。
这透出她占有财富的欲望。
她知黛玉是老祖宗疼爱的外孙女,便格外亲昵,着意恭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她想到老祖宗见到黛玉会因女儿亡故而伤心,“便用帕拭泪”。
可是听到老祖宗笑着阻止,“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她察言观色,机巧善变,投合贾母心意,这正显出她邀宠取幸的本领。
此外,从她嘱咐黛玉“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从她应对王夫人的问话,表明了她在荣国府中的地位、权势以及管家的才干。
她不仅深得贾母的欢心,也受到王夫人的赞许。
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
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
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
在众人眼里,她“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美貌多情,体
弱多病。
“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
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了”,“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
黛玉早听说过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
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
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10、《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元末明初)《水浒》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
11、《失街亭》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
马谡“三笑”: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纸上谈兵
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狂妄自大
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麻痹轻敌孔明“三嘱”: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审时度势
说对手:司马懿非等闲之辈知己知彼
说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用兵谨慎诸葛“三哭”:挥泪斩谡—义同兄弟执法严明
流涕而答—用法制胜忠于蜀汉
大哭不已—恨己不明严于自责
1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冯梦龙(明)[“二拍”凌濛初(明)] 杜十娘是京城名妓,久有从良之志意,自从遇见李甲之后,要求跳出火坑,从李甲为妻。
她以全副的身心、智慧和自己的钱财赎出身来,随李甲南归。
可是李甲薄幸,出于个人利害的考虑,竟将杜十娘卖给了孙富。
杜十娘看透李甲,看透世情,于是怀抱自己积蓄的万金之宝愤然投江。
她的死不是怯懦轻生,而是宁死不屈的性格的体现。
她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她以整个生命谴责了纨绔子弟和市侩势力,向那个社会、那个时代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
杜十娘的人物形象:她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心地善良、秉性纯厚、刚强坚毅、有胆有识,是反抗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一个典型的妇女形象。
李甲的人物形象:放荡薄情、庸懦自私、背信弃义的纨绔子弟。
孙富的形象:邪淫、卑鄙、狡诈、可耻的奸商。
鸨母的形象:只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的下三流货色。
柳遇春的形象:仗义疏财、真挚重情的谦谦君子。
13、《雷雨》曹禺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身。
节选的两场戏,主要刻画了他的冷酷、虚伪、残忍与奸诈。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
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后来与周朴园恋爱,生了两个儿子。
但第二个儿子刚生下三天,就被周家赶出了大门,投河遇救。
为了孩子,她嫁过两次人,但都不如意。
她什么
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三十多年的悲惨遭遇,把她磨练得很坚强,对现实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课文中她出现时,先是冷静地回答周朴园的提问,观察他的变化,当周朴园翻脸时,她终于看清了周朴园的本性,悲愤地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并当场撕毁支票,保持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14、《茶馆》老舍
作者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
对巡警、特务则不同,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一点不满。
对刘麻子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
但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
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幽默是本剧语言的又一特色。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15、《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封建家族间的仇恨是造成罗、朱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
课文节选的是全剧的最后一场。
罗密欧得知朱丽叶死亡的消息后,立即买了毒药赶到朱丽叶的墓穴,决定殉情。
他原是个性格温和的青年,一下子却变得非常暴躁。
他凶狠地恐吓鲍尔萨泽,无理地咒骂坟墓。
但一想到朱丽叶已经安卧在坟墓中,他又感到那是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
他诅咒死亡,但朱丽叶死了,他又感到死可以使他“挣脱厄运的束缚”,愿意“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
这种对同一事物的矛盾看法,表明朱丽叶的死亡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生活的绝望。
朱丽叶从假死中醒过来后,满怀着同罗密欧相聚的希望,但是当她发现罗密欧已经死去后,不顾外面喧嚣的人声,也不顾长老的劝告,立即决定同罗密欧死在一起。
她听到守夜人的声音后,果敢地拿起匕首,刺进了自己的心脏。
家族的世仇,搅乱了城市的和平,葬送了不少人的生命。
这血的教训和大公的严正指责,使得两家
终于和解,从而昭示了腐朽的封建家族的没落和年轻一代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的胜利。
16、《三块钱国币》丁西林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吴太太:自私吝啬,泼辣狡辩,尖酸苛薄,得理不让人,胡搅蛮缠的典型的小市民。
杨长雄: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能言善辩,仗义执言,见义勇为,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策略,是一个正直认真可爱的青年形象。
17、《窦娥冤》关汉卿(元)
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
第一愿是血溅白练,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
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着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
第三愿是要楚州大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窦娥: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
18、《长亭送别》王实甫(元)《西厢记》崔莺莺张瑞君
这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
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
19、《闺塾》汤显祖(明)杜丽娘柳梦梅
这出戏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
围绕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展开剧情,表现了封建礼教与年轻人的天性真情的冲突,对封建教育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生动地刻画了三个人物的各自性格。
春香是杜丽娘的侍女和伴读,天真,直率,顽皮,娇憨,大胆,泼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敢开先生的玩笑,无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精神。
在这出戏中,作者主要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
杜丽娘是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因是独生女而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受到严格的管束,以至连家中有一座大花园她都不知道。
她的性格比较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并不一致,她知书达礼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又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
她出于礼节上的尊重,对陈最良的态度始终是恭谨的。
她不像春香那样公然嘲笑那个宣传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厌烦陈最良的说教,向往高墙大院外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作者笔下的陈最良是一个十足迂腐的道学先生,他的“陈最良”一名,就含有作者对他的讽刺。
他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
20、《哀江南》孔尚任(清)《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
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21、《柳毅传》李朝威(唐)
故事情节:洞庭龙女远嫁泾川,遭受丈夫、公婆虐待,幸遇书生柳毅,传书洞庭龙君,得其叔父钱塘君营救,回归洞庭。
(课文节选至此。
)钱塘君令柳毅与龙女成婚;柳毅传书本无私心,且不满钱塘君的蛮横,严辞拒绝,告辞而去。
龙女对柳毅已生爱慕之心,发誓不嫁他人。
柳毅丧妻后,二人终成眷属。
龙女是一位温柔美丽、重情义、有主见的妇女形象。
柳毅确是“义夫”,一个侠义之士,他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急人之困,见义勇为,不避艰
险,不负重托。
柳毅为龙女传书,完全出于同情与义愤,并无私心杂念。
后来钱塘君看他们俩十分般配,令其成婚,柳毅严辞峻拒,执意不从。
柳毅是正直无私、志坚品洁的正派儒生。
钱塘君刚猛无畏,他有钱塘怒潮一般汹涌而暴烈的气概,他以无比强大的力量向天上地下的统治者挑战然而他有可亲可敬的一面。
见到柳毅,他谦逊有礼,坦诚地倾吐感激之情;对冒犯宾客的举动,他引咎自责;他的鲁莽行径一经兄长指出,就知错认错。
总之,钱塘君是一个嫉恶如仇、可亲可敬的艺术形象。
22、《促织》是蒲松龄(清)的《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23、《阿Q正传》鲁迅
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是一个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身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这本已十分可悲,但是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小说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展开了对阿Q性格的刻画。
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
赵太爷父子:凶恶的狼性和卑屈的奴性合为一体,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弱,狡猾善变而又顽固守旧,狡诈、投机、贪婪、吝啬,这就是赵太爷父子。
假洋鬼子:假洋鬼子是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的形象。
24、《变形记》卡夫卡(奥地利)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人物形象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当时社会的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拼命干活,在公司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对父母,他是孝子;对妹妹,是好哥哥;对公司,他是好职员。
变甲虫,他还为还父亲债担忧,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而艰难地爬回卧室。
这样善良,厚道而又在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
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主题通过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经历以及家人亲情的变化,批判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
25、《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
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26、《等待戈多》萨缪尔·贝克特(爱尔兰)荒诞派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是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作为两个流浪汉,他们卑微、低贱,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
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只会做脱靴子、摘帽子的无聊动作,说些支离破碎、莫名其妙的梦呓之言,第二天见面时连头一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
他们只是一种平面人物,或类型形象,是作者眼中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状态的象征性符号,或者是在西方社会这部大机器下完全失去了人性与个性的人的荒诞的生存状态的写照。
剧本通过具有高度象。